罗阳生命中的最后片段:到航母机库反复思索 zt | |
送交者: 2012年12月09日21:24:16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
|
罗阳生命中的最后片段:到航母机库反复思索2012年12月09日 18:06 新华网 追忆“飞鲨之父”:歼-15舰载机试验训练瞬间回放1 / 6 追忆“飞鲨之父”:歼-15舰载机试验训练瞬间回放 中国海军网:11月25日上午9时,“辽宁舰”凯旋靠岸前,记者还在舰上看到他忙碌奔走的身影;没想到,下午的庆功会前却传来他去世的噩耗。“国有重器,以命铸之。”作者: 李唐 蒲海洋 如一只威猛的鲨鱼跃出水面,歼-15呼啸着飞离甲板,跃向湛蓝的海天。 这一刻,多少航空人眼含热泪;这一天,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 谁能想到,在把自己亲手打造的雄鹰放飞蓝天后,罗阳,这位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猝然离去,再也不能亲手抚摸战机上的铆钉、螺栓…… 片段一:甲板上灿烂的笑脸 11月24日上午,“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罗阳激动地与身边的中航工业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总经理孟军击掌相庆。碧海蓝天间,两张灿烂的笑脸在此定格。 作为已经完成研制任务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他本不必亲自上舰,可以留在海军训练基地观看视频。但为了近距离观察歼-15的飞行状态,给日后的调修、维护吸取宝贵的经验,亲力亲为的他马不停蹄地从珠海航展赶回沈阳,于18日一早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 舰上的生活是十分规律的。早上6点,房间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叫醒,早饭后开始观看训练,然后开会研讨,晚上10点准时熄灯。 罗阳住在甲板下某舱室07号房间。海浪不大,但对于初次登上航母的人来说,睡眠依然是个问题。罗阳没有告诉身边的人睡得怎么样,人们只看到,白天的休息时间里,罗阳一刻都没有闲着。 庞大的航母平台仿佛一个迷宫,一个甲板走下去,看到的舱室可能都一样,稍不留神就会迷路。比罗阳早几天上舰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禇晓文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一有机会罗阳就抓着他问。 “我得赶紧把这些东西学会,你不能随时陪着我,我自己得能摸着回去呀!”罗阳笑着说。 能上舰参加此次试飞任务,罗阳倍感珍惜。他总是随身带着小本,上塔台、下机库、进驾驶舱,边走边问,边问边记。 除了舱室,罗阳最感兴趣的地方似乎是机库。到底能放多少架舰载机、机翼折叠后如何移动、放入机库后如何维修……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机库,把脑海中涌起的问题反复琢磨,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 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对于这把“海天利剑”,罗阳带领他的团队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一项项工艺难点被攻克,从设计发图到新机下线,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堪称中国航空史上的研制速度奇迹。 但罗阳并不满足于此。舰上的7个日日夜夜,他对飞机触舰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海军未来对舰载机的需求,他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对飞机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 片段二:涛声中短暂的电话 11月24日下午,王希利刚要出门,家中的电话铃声响起。“你在呀,太好了!”听筒里传来丈夫罗阳久违的声音。 王希利怔了一下。已经一周没有罗阳的消息了,她最关心的是罗阳的身体能否吃得消。然而,话到嘴边,脱口而出的却是:“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非常好,特别好!”罗阳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王希利被罗阳的情绪感染着,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航母上不能随意和外界通话,只能用特殊的电话卡打座机,这也是罗阳上舰一周只联系妻子一次的原因。 “家里怎么样?”他轻声问。 罗阳离开家里的这些天,王希利一方面忙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顾病重的母亲,家庭的重担压在了自己身上。听到这话,她的情绪一时有些失控:“你这么忙,这么累,到底为了什么呀?” 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平静地回答:“工作嘛!” 不用给她讲大道理,她懂。她是在怪罗阳,又何尝不是心疼罗阳呢。 “记得给靓靓打个电话啊!”“靓靓”是他们在上海上大学的女儿罗靓的小名。 傍着若有若无的涛声,夫妻俩的最后一个电话匆匆结束。 身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罗阳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开会、出差、视察生产车间、组织试飞、现场协调……他忙碌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空白,被称为“711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 即便如此,他对家庭的关爱与牵挂并未减少。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要路过干休所看看79岁的老母亲。虽然待的时间并不长,十分钟八分钟就走了,但母亲明白儿子的心,总是在窗前静静望着,直到儿子的车消失在视野里。 女儿罗靓更是他心头的珍宝。每次一打电话,他都亲切地喊着“小靓靓”,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柔情疼爱。 每次上下飞机前后,他也不忘给家里人来电话报平安。王希利还记得,11月17日晚,从珠海航展返回沈阳的罗阳一下飞机,马上给她打电话说:“我到沈阳了,但晚上要直接去海军基地,就不回家了。”过了两个小时,又接到他匆忙来电:“我到基地了,明天上舰后可能打不了电话了。” 罗阳总是这样,再匆忙、再紧张,也不会忘记给最牵挂的人带去温暖的问候。 “从罗阳18号上舰开始,我的记忆里出现了一段空白,我不知道他这段日子是怎么过的。所以我抓着每一个上舰的人问,最后舰上是什么情况啊,老罗在干什么啊……” “他们说,这老罗还在琢磨呢。回去后还要总结这次舰载机成功的经验,下一步还要做什么,他一直不停歇……” 说到这,王希利已是泣不成声。 片段三:港口边最后的握手 11月25日上午,大连港码头锣鼓齐鸣,彩旗招展。 胜利完成我国首次航母舰载机着舰任务的“辽宁号”缓缓驶入港口。 住在罗阳隔壁房间的孟军在走廊上向码头望去,激动地说:“老罗快过来看,沈飞的弟兄们在向你招手呢!” 罗阳倚靠在床边,手捂着胸口,轻声说道:“算了,我有点不太舒服。” 孟军看他的脸色不太好,赶紧问怎么了,要不要先找医生看一下? 罗阳摇了摇头:“没事,船马上靠岸了,等下船再说吧。” 9时4分,罗阳慢慢地走下“辽宁舰”。也许是太累了,罗阳没有和大家一一拥抱,但坚持跟一整排等候的人挨个握了手。 所有人都没想到,这是他们和罗阳的最后一次握手。 一个多小时后,载着罗阳的车辆疾驰在通往大连友谊医院的路上。在离急诊部不到100米的时候,罗阳再也坚持不住,歪倒在坐椅上。那颗疲惫的心脏,再也没能跳动一下。 从24日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人知道罗阳究竟忍受着怎样的痛苦。他用尽气力守候着“飞鲨”,就像守候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直到生命的尽头。 “罗阳,你太累了!”已经大半个月未见的妻子从沈阳赶来,含泪扑向罗阳。 中航工业沈飞公司正门前,罗阳的笑容定格在电子屏大幅遗像上。他沉静目光所及处,恰是一架巨大的歼8-Ⅱ模型。 这正是30前,刚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的罗阳参与研制的第一个机型。从此,他把30年的人生全身心地奉献给航空事业。 他经历过我国航空工业和世界先进水平“望尘莫及”的时代。刚上大学时,老师放的一部资料片深深刺激着他。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我们的飞机还没看见敌机,就被击落了。“航空报国”的种子,在那时埋下、萌发。 经过一代代航空人的努力奋斗,我国航空工业水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步伐加快。现在,正向“同台竞技”的时代努力。如今,中国在舰载机领域再次取得突破,并深深刻下罗阳和沈飞的名字。他的心中,该有着怎样的激动与欣慰? 战鹰呼啸起飞,英雄缓缓谢幕。 25日深夜,罗阳的灵车在寒夜的街道里前行,慢慢开进沈飞厂区。听说罗总回来了,同事们早已来到办公楼前、道路两边、生产车间,静静等待。 机库门打开了,让罗总再看一眼难以割舍的飞机吧! 车灯都点亮了,照亮罗总回家的路吧! 寒夜中,罗阳的梦想延续着,更多的航空人将带着他的梦想继续起飞,迎向广袤的海天!(记者林晖、王炳坤) |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日本专家认为日本H2B火箭技术领先中国2 | |
2011: | “兆”到底是个什么数量级? | |
2010: | 胡锦涛、温家宝、 周恩来、 邓小平、毛 | |
2010: | 央视轻率地使用台港用词是汉语言的堕落 | |
2009: | 我倒感觉中国是准军政府,PLA打下天下然 | |
2009: | 美国专家称中国将在南沙美济礁填海修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