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日华
2012-05-09 09:24:02
中菲两国在南海黄岩岛附近对峙已快一个月,偶发性冲突随时可能发生。如果真的动枪动炮,结果很容易预测。单凭菲军的那点实力,支撑半天恐怕都困难。关键在于菲律宾的盟友或盟主美国如何反应。有的评论家认为,如果用军事手段解决黄岩岛纠纷, 美军可能直接介入并由此导致中美军事冲突。持这种看法的人或许是意识到美菲相互防卫条约的存在。按照该条约,美国需为菲实际控制下的土地尽防卫义务。
从大趋势上看,中美在亚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的确在加大。只要美国的国力在衰退,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发展,冲突的危险性就会越来越大。因为美国将把中国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看做是在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历史上霸权的交替往往伴随战争。然而,争夺霸权的战争往往是着眼于大局、出于战略考虑来决策的。一个大国不会为了一个中小盟国争夺领土的问题而与另一个大国开战。在美国历史上,美军还从未直接为盟国的领土纠纷采取过行动。所以,不难判断, 即使中菲在南海有争议的岛屿上发生军事冲突,中美两国也不可能直接开战。理由很简单,这样的冲突不符合美军投入海外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对大国只打全面战争不打局限性战争。
国防问题专家乔治·亚历山大指出,朝鲜战争后美国出现了两种战略思想。一种是否定打局限性战争的思想,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要打就打全面战争。还有一种思想对局限性战争持肯定态度,认为应该把局限性战争作为辅佐外交的手段积极应用。
朝鲜战争是中美之间的一场局限性战争。尽管美国在武器上拥有绝对优势,但仍然没有打赢。这一结果促发了军事学家们对局限性战争的怀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卷入越南战争,肯定局限战的思想占了上风。但后来美国在越战中彻底失败后, 全面战争论又开始占优势。越战是美国与小国之间的局限性战争,但越南的背后有中苏两大国全力支援,归根到底还是一场与大国的局限性战争。
八十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提出了美军投入海外战争的六个条件,系统地阐述了全面战争论的思想。①与美国及其同盟国具有生死相关的重大利害关系;②具有必胜的意志,投入的军事力量规模足以确保胜利;③政治·军事目的得到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是可以实现的;④随时评估投入的部队规模和目的,根据需要及时调整;⑤可以得到议会和舆论的支持;⑥动用武力是最后手段。
当时,国务卿舒尔茨对温伯格的论点提出了质疑。他把温伯格的全面战争论斥责为“越南战争综合症”,认为这种论调会使美国完全丧失领导世界的力量。为什么呢? 舒尔茨就此指出,在外交领域里,有许多复杂和不透明的灰色领域。这些领域并未达到与敌对国家进入全面战争的水平,但只有在以武力或武力威慑为前提的情况下, 外交才能在解决国际纠纷中取得最大效果。
事实上,在美国后来的对外政策实践中,舒尔茨的局限战肯定论显然占了主导地位。八十年代,美军先后对尼加拉瓜、黎巴嫩、格林纳达和利比亚采取了军事行动。进入九十年代,美国在其宿敌前苏联瓦解后更加积极地运用军事手段来推进其外交政策。两次海湾战争、空袭前南盟、入侵阿富汗等,都是局限战的具体事例。
不过,这些局限战都是针对小国,而且是背后没有大国撑腰的小国。对于大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美国维持恐怖平衡的大国,美国依然按照全面战争的思想进行着战略部署,同时尽可能避免局限战。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本政策是把它的同盟国日本、菲律宾等纳入自己的国际战略轨道,从而达到维持霸权、确保本国安全和利益的目的。从维护霸权的角度考虑,为一个小国的领土争议而与中国大动干戈风险太大利益太小。
中美如果在南海发生冲突,两国都很难把它控制在局限战的范围内。为了打赢,美国可能对中国本土的导弹和空军基地实施打击,而中国的反击范围则可能涉及亚太地区所有的美军基地。那样的话,战火将会波及台湾、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对美国来说,一旦打输了,他在整个亚洲的霸权可能彻底崩溃。这太不值得了。这样的战争只有当解放军在菲律宾本土登陆时才会发生。因为这种情形才能算得上“与美国及其同盟国具有生死相关的重大利害关系”。
那么,是不是美国不给菲律宾帮忙,就会失去盟国的信赖,损害他的霸权地位呢?不会的。一方面美国一直宣称在领土问题上持中立立场,早给自己准备了圆场的说词;另一方面他的亚太盟国们别无所靠,只好继续依托美国这个保护伞。当年美国把整个印度支那都抛弃了,也丝毫没有影响美日和美韩的同盟。如果中国收复了菲律宾占的岛屿,美国会借机吓唬他的盟友们继续跟着美国走,否则连本土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