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老伴在接受採訪
老兵檔案:李明,1916年12月出生於桂林靈川縣城一個教師家庭,參加過廣西學生軍、崑崙關戰役、農民自衛軍、游擊戰。
今年99歲的李老面容清癯,思維清晰,語速很快,只是耳朵有點背。談起日本鬼子,他仍咬牙切齒,“日本鬼子毀了我的家!”這是李老對來訪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見到記者,李老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寫滿字的紙,“這是他連夜寫好的講話稿。”李老的老伴陳阿姨說,老伴年紀大了,記憶不太好,得知記者要來採訪,前一天晚上花了整整一晚的時間,寫好了講話稿。儘管寫字時手有點抖,但他堅持自己寫,不願讓人代筆。
李老這份“講話稿”用四開紙寫了滿滿一頁,“上面是我參加抗日戰爭經歷的概況。”李老說。字體有些歪扭,但一筆一畫透着一種力透紙背的氣勢。
國恨家仇,他毅然加入學生軍
李老祖輩姓俸,他原名叫俸晉生,“李明”是參加抗日戰爭後改的名字。
1937年,俸晉生從靈川簡易師範學校畢業,被分到了省府當統計員。1938年,抗日戰爭形勢日益嚴峻,廣西當局第三次組織學生軍,鼓勵學生隨軍北上,參加戰地工作。他毅然辭掉工作,報名參加學生軍。原計劃只招1000人的學生軍團,報名者達19000人,最後招了4000多人,招編計劃也從原來一個團擴編為三個團。
“日本鬼子毀了我的家!”李老說,他家唯一的一間房子被日機炸毀,全家不得不住進臨時搭建、四面透風的窩棚;奶奶因日機轟炸,被嚇得精神失常。國恨家仇,讓他對侵華日軍充滿了仇恨。
參加學生軍後,俸晉生被任命為班長。學生軍的任務是宣傳抗戰,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戰,同時負責轉移傷員、運送彈藥、給軍隊當嚮導、協助軍隊偵察、在敵後打游擊戰配合正規軍作戰等工作。
1939年1月,廣西學生軍在桂林集訓。之後,學生軍深入鄉鎮,在街頭出牆報、張貼抗日標語和舉行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演唱會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運動。
上了前線,參加崑崙關戰役
1939年,日軍得到情報,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為切斷中國這條最主要補給路線,日本發動了桂南戰役。
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很快攻下南寧。1939年11月15日,日軍由第五師團中村正雄少將率領3萬多日軍兵臨崑崙關。崑崙關大戰爆發。
學生軍奉命開撥南寧,在崑崙關附近發動群眾撤離,成立救護隊,破壞公路,切斷敵人退路。由於軍隊中的士兵大多為外省人,對當地地形不熟悉,學生軍便充當嚮導,協助部隊找到最佳進攻路線,並爭取儘快把傷員送到戰地醫院。
崑崙關地勢險要,山路崎嶇,“有的山路只能通過一人,兩邊都是懸崖。”李老說。
學生軍在這樣的山路抬送傷員,每走一步都異常艱辛。炮火連天,趕路的同時還要防着敵人的炮火。有時抬着傷員,走到那些又彎又窄的山路,兩個人抬傷員無法行走,只能一個人背着傷員走。儘管艱苦,但隊員們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
當地群眾抗日情緒高漲,每次見到學生軍抬着傷員從戰場上下來或運送炮彈上前線,他們會站在路邊,對着他們大喊:“你們是好樣的,你們都是英雄!”有的群眾從家裡拿出水和食物給他們,讓學生軍深受鼓舞。
由於日軍不斷用飛機輪番轟炸,我軍傷亡慘重,抵抗了20多天后,被迫撤退,日軍以第五師團為主力進占崑崙關。
為了奪回崑崙關,中國方面由杜聿明出任軍長,組織力量反攻。反攻戰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雙方傷亡都很大。
李老說,那時日軍派出大量飛機,空投物資支援,由於炮火連天,戰場上昏天黑地,日軍很多物資誤投到了我方陣地。學生軍認為這是老天在幫助中國,信心大增。
由於兵力不足,大部分學生軍也上了前線。李老說,由於連續作戰,他曾連續幾天幾夜都沒合眼,為了保持頭腦清醒,睡意上來時就大力拍打腦袋,繼續作戰。“那時我們年輕氣盛,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害怕,上了前線只知道往前衝,死命地向鬼子開槍。”
中國軍隊越戰越勇,敵軍節節後退。在一次戰鬥中,李老還活捉了一名日本兵,立了大功。
由於中國軍隊的英勇,當年12月31日成功收復崑崙關,擊斃日軍4000餘人,生俘103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大批,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崑崙關戰役結束後,李老回了一趟老家。李老這才發覺,自己離家一年多,家裡已變得千瘡百孔。母親去世了,參加緬甸遠征軍的弟弟俸容生在滇緬線運送抗戰物資時遭遇日機轟炸,壯烈犧牲。家庭的破敗,讓李老對侵華日軍更加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