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闻铭
说到抗美援朝,过去现在的中国政府,都跟在毛泽东后面,鹦鹉学舌,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了美帝野心狼。这种脑残的故事宣传,现在墙内墙外,有不少人真信。其实呢,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号开打,1953年7月27号停战,中国1950年十月正式加入,一共打了小三年。共产党说的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都发生在中国参战后的前半年。前两次算赢了,后面三次,一次投入的兵力比一次多,但都是大败而归。余下的两年多,光挨炸了。
朝鲜战场上,中原野战军的三兵团 (陈赓),华东野战军的九兵团 (宋时轮),东北野战军的十三兵团 (邓华),华北野战军的十九兵团 (杨得志),各个野战军精锐尽出。第五次战役,中朝方的兵员投入,超过一百万,想把总数是二十几万的美军赶下海。用三兵团代理司令王近山的话,这么多兵,每人撒泡尿,就能把美国人泚到海里去。结果呢?大败而归,差一点全军覆没。
中方说的第一次战役,是试探性质的初战。第二次战役,分西线东线。西线的美军溃败,跑得快,人员损失不大,但是战场的最高指挥,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二次战役结束后车祸身亡。东线在长津湖,冰湖雪海,连天烽火。美国陆战一师被围,竭尽全力,才突围而出。
毛泽东在朝鲜犯的最大的战略错误,是在二次战役结束后,拒绝美国人的和谈要求,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军事上,让美军转被动为主动的,是接手指挥第八集团军的李奇微中将(Matthew Ridgway)。李奇微意识到了志愿军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后勤补给系统, 也没有机械化的机动能力,进攻每天只能向前推进二十里,每次进攻只能持续七天。 所以他发明了所谓的磁性战术,始终保持和志愿军若即若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不过志愿军进退,是腿着,美军是开着汽车,以逸待劳,不让你有休整补充的机会。再后面,志愿军就说起来都是泪了。
在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的战史里,没有五次战役这个说法。中共说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其实是一个战役的两个阶段。第三次战役开始,李奇微诱敌深入,毛泽东和彭德怀都没看出来。据后来彭德怀自己说,他跟着美军追,渐渐回过神来了,越追越害怕,最后不顾从毛泽东那里来的巨大压力,叫停宣布第三次战役结束。不过打仗的事,不是你想结束就能结束,志愿军一停下来,美军的反击就来了。这个时候邓华拿出了一个西顶东攻的战略,不过最后,还是力不如人,砥平里一仗,损失惨重,大败而归。接下来的第五次战役,又是大败亏输。
中央电视台前几年拍过一部抗美援朝的连续剧,现在在墙内能看到,剧名叫《跨过鸭绿江》。这部剧,虽然细节上胡编乱造,但是对战争的总体描述,还算客观。电视里,志愿军的一个师,被美军全歼,司令部里,人人伤心难过,猛然间彭德怀回过神来,说不能再难过了,现在不是一个师,而是有可能全军覆没。电视里讲,这个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北京,聂荣臻没看出来,毛泽东看到了;在朝鲜的志愿军司令部,只有彭德怀看到了。接下来的铁原保卫战,傅崇碧的一个军,全体牺牲,为志愿军全军撤退,赢得了十三天时间。这个事可以参考傅崇碧写的回忆录。
接下来的朝鲜战争,打着打着,打成了鸡肋。志愿军在朝鲜的总兵力,有一百多万,美国人要想消灭志愿军,就必须增兵扩大战争规模。那就真成了在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了。
其实朝鲜战争,至始至终,大家都有分寸。抗美援朝,中国参战的,是志愿军, 就是说中国政府,不承认跨过鸭绿江的,是它正式派出去的军队。美国也一样,在朝鲜的美国军队,是联合国军。这样朝鲜战争,在名义上不算是中美开战。中苏是同盟国,对中国开战,就是对苏联开战。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的任何决定,最重要的考量,是会不会把俄国佬整个拖进来。所以炸鸭绿江大桥,只炸朝鲜这一边,中国那一半,不能碰。麦克尔瑟想扩大战争规模, 记者会上不经授权,威胁使用核武器,一星期后,就地免职。斯大林也一样,死活就不让俄国空军实质性地加入,为志愿军提供空中保护。
克劳维茨的战争论 (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 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既然不能扩大,结果打着打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顶了牛,也就慢慢地打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