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后疫情时代的“幸福”生活
送交者:  2022年12月04日19:26:5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湮灭之城

Populations_header.jpg


随着长达三年的新冠大疫情渐至尾声,后疫情时代(Post-COVID,Post-Epidemic Era)开始向人们招手了。

当然,标题中的“幸福”是带引号的。

后疫情时代的典型特征可概括为:

人傻钱少世乱!

疫情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是直接因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人们常说的漫长新冠(Long COVID)后遗症;有些则是由疫情期间的必要防控造成的人们内心的次生创伤,虽与感染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比前者影响更深的另类后遗症;而比前两类更甚的,要算是愚蠢的防疫封控乱象给百姓带来的人道灾难和次生灾害。

无论哪种原因,都导致一个结果:人更傻了,钱更少了,生活更加不易了,社会内部更加撕裂了!

2022-12-03 (4).jpg

                                               

听说过“脑雾”吗?

它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物理性疾病,而是由疾病所表现出的某类症状。当一个人的清醒程度或意识比普通人低时,就表现为意识混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因此人们又称它为脑雾(brain fog)。

出现脑雾的人,常常对时间或周围环境的认知较为模糊,不易集中注意力。这种主观感觉犹如头脑处于一片迷雾之中。

十分形象且生动的称谓。

最近遇到的几件事,表明不少人都遇到了程度不同的“脑雾”问题:

去银行转账,向业务人员交待得清清楚楚,是从自己的账户里转出。可一转眼回到家中,却发现儿子的账户中少了钱,而自己账户里的钱却纹丝未动!电话打过去询问,对方才发现自己错了,旋即改正过来。这在以往是很少遇到的。

黑色星期五,去商店买了两件衣服,付款时并未留意,可回到家中正待试穿时,却发现本该在收银台就应取下的防盗组件赫然留在衣服上,而且两件都忘了取下!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收银员是位年轻人。无奈,只好转天驾车回到那家店铺……

去签证处办签证,等待中发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犯下低级错误的不在少数,比如:自己以为已经提交了材料,回家后却发现没有回执,于是驱车数十公里返回向业务人员讨要回执,却被人家告知:你根本就没有提交材料呀!还有,眼见有人复印后将原件忘在复印机里的就有好几桩,结果不时地有后面复印的人高声问:这是谁的护照呀?……

有记者提到:疫情期间她在与朋友互发短信中发现,朋友无法理解她所发的信息。事后才知道这位朋友因患新冠之后出现了“脑雾”。她曾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可以毫不费力地分析复杂的系统,可如今在面对像填写表格这样简单的工作时,却像是“撞上了一堵精神的墙”。她的记忆力曾经很好,但现在感觉很模糊,才发生的事转瞬即逝。日常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的家庭琐事,像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现在都成了令人痛苦的困难。她坦诚:“这种雾包罗万象,无所不在,几乎影响到我生活的每个领域。”

可能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形。

而我,也经历了身边的人出现脑雾的全过程——从症状显现到逐渐消失的过程。

foggy-brain.jpg


疫情前会这样吗?

尽管人们经常会犯错,而且有时一个接着一个,可密度如此之大、错误如此地不可思议,还是令我震惊。

是偶然?还是后疫情时代的人都变傻了?

脑雾,并非新冠所独有,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通常可能因压力、睡眠不良、药物和其它因素所引起。疫情初起时,人们并没有足够重视它,甚至都没有将其列入可能的新冠感染症状列表中,但它却是新冠后遗症中最具破坏性的。统计表明,有高达20%30%的新冠病人在初次感染3个月后出现了脑雾。

用专业的术语说,脑雾是一种执行功能的紊乱(disorder of executive function),它不是多动症,不是抑郁症,不是老年痴呆。其典型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短期记忆丧失;头脑混乱、不清晰;难以集中注意力;情绪不稳定,而且常常伴随着挫败感。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无法开车,无法阅读!

当然,绝大部分脑雾患者的症状并不严重,时好时坏,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形也会逐渐改善并最终恢复。但却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不幸的是,出现脑雾的人中,女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不少人虽已表现出脑雾症状,却不知脑雾为何物。更多的女性长期以来被医疗机构贴上情绪化或歇斯底里的标签。人们常常会忽略或质疑她们所叙述的烦恼,但医生最终发现,每个脑雾患者都会告诉我完全相同的执行功能紊乱的故事。如果她们是在编造,那么临床叙述不会是这样的。

脑雾真的存在!

由此看来,引起脑雾的因素复杂多样,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一。

360_F_512125454_K5hkMoLFfvWN5NXG66PzjEP6StMA7AZo.jpg


除了脑雾,美国疾控中心(CDC)还列出了新冠后遗症,即漫长新冠的种种表现: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疲倦与乏力、发烧、工作强度稍大引发的不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头痛、睡眠问题、嗅觉与味觉的改变、抑郁或焦虑、腹泻、胃痛、关节或肌肉疼痛、皮疹以及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等等。

更糟糕的是,科学家至今仍无法通过检测来解释和管理上述症状!常常是,临床评估和常规血液检查、胸部透视和心电图的结果可能都正常,可症状却在那,挥之不去。

当然,所有这些后遗症是否出现、严重与否,与每个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比如免疫力、基础性疾病等等。

那么,出现后遗症的概率究竟有多大?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十分不完整,想要弄清犹如拼图一般,但概略看,在感染过病毒的人群中, 13个月出现后遗症的比例为13.3%,超过3个月的比例为2.5%

后疫情时代并不幸福!

CE-Covid-19-vaccine-administration_landing-page-graphic.jpg


比新冠后遗症影响更大的是,持续三年之久的大疫情,同时给没有被病毒感染过的更广泛的人群造成了持久的精神伤害。

无数人因全球性的交通熔断而无法与亲人相聚;无数人因疫情汹涌期间的隔离要求而无法探视病重的父母家人,以致阴阳两隔,终生抱憾;无数人精心规划的个人计划、家庭计划、朋友计划不得已而搁浅;无数人的生活因此而彻底改变。

一个人有限的一生中,活生生地被减去了三年!

有清华学者向媒体提及,疫情的不确定性、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停摆以及对经济的冲击,造成了每个人心情的不愉快以及“中产阶级的不开心”。

法国的一项纵向研究显示,隔离会导致民众心理压力增高,进而出现知觉障碍、亚临床精神病症状和对伪科学信任的激增。

据统计,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患者已超过10亿人,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等,高居全球疾病榜首。其中新增的5000多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焦虑障碍患者,全都发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

成人的不健康很容易折射到孩子身上。特别是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变化。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 202020223年间,在1600余个青少年家庭中,发现久居家中致使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加剧。

疫情对孩子本身成长的影响更是致命的,由此形成的次生灾害往往一生都无法挽回。统计数据显示:新冠期间婴幼儿在大动作、精细动作和沟通技巧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疫情前。家长们频频抱怨: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我都傻了,何况孩子呢?

iStock-1191509927-1024x576.jpg


除了家庭,还有社会环境。不能上学,缺少同伴交流和必要的社交,没有了体育活动与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疫情在家时间太长,回到学校反而无法适应。

有研究指出,童年与青春期的孤独感,与生命中后期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显著相关,而这些功能失调已被广泛证明会损害神经发育过程并导致认知与情绪障碍。

还有恐惧。有研究称:疫情期间孩子普遍存在恐惧感,而青春期是调解恐惧压力敏感发育的窗口期,一旦错过,后患无穷。

青少年阶段原本是对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的时期,其良好的社交接触对于发展认知、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一旦缺乏了起码的社交,自然会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

另外,有英国学者针对近万人进行的对比实证研究遗憾地发现:智商较高的人在新冠疫情期间更容易对生活产生不满意和不开心的负面情绪。也就是说,面对前所未见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智商较高的、有觉醒意识的人,这更加令人感到不安。

难道人傻一点才会更有效地抵御疫情影响?由此形成的“逆淘汰”机制岂不是让整个社会普遍变傻?

而傻,才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当然这是调侃,有自觉意识的人同时更会自我反思,加上积极的心态,当会比其他人更能勇敢地走出困境。

a83db567-4c93-4ad0-af6f-72b57af7675d.jpg


然而,大疫情给国人带来的、更令人无法接受的伤害则是:打着“防疫”的旗号,不尊重科学,不顾民众的实际困难,进行无休止的封控以及种种过度的防疫,继而形成全国性荒谬的防疫政策与执行乱象,并因此给数以亿计的百姓带来了历史与现实中少见的人道灾难和次生灾害。

疫情期间,网上频繁给出的悲剧性报道与来自无数家庭、无数个人的无数视频,常常让人不忍卒读!

足不出户、吃不饱饭、看不上病的现象屡屡上演,社会对过度防疫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防疫,原本是社会公共管理和医疗防疫部门的事,需要专业的人,专业的态度。可如今防疫却成了政治,因而也就无法避免地成了人祸!例如:

极端防疫,使儿童被迫与父母分开隔离,即使是患病的儿童及婴儿也不能例外。隔离期间父母更是无法及时获知孩子的情况。由此产生的心理创伤不只需要多少次心理辅导才能抚平。

停诊和僵化的核酸政策,使重病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使诸如尿毒症患者这样的不可间断的定期透析无法继续。一位母亲去世的市民在网上叙述:“化疗引起的呕吐反应,医生说正常情况下是切管上呼吸机,但医院有阳性病例,设备封起来不能用。到医院了也不让进病房,只能在走廊里通过视频看母亲最后一面。”

社会边缘与弱势群体,像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长期病患者,他们在疫情封控的极端环境中被进一步挤压,又因平时的救助方式猝然中断,使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老年人本来就没有年轻人消息灵通,也不懂得网购和团购,家里储存的食物原本就少,而封控后志愿者们在微信群里组织团购时,他们又因为手机使用不熟练而错过机会。还有那些从外地到大城市就医的人,因为封控无法就医,只能流落街头,睡在路边。

全国各地因长期封控所造成的经济停摆比比皆是。企业停产、服务业关门、日常生活失去支撑、大量人员失业等等,使得无数家庭生计堪忧,这些已不是个别现象。

被感染者受到社会歧视也很常见。有新冠患者生前向路人哭诉:自己感染,担心传给家人,不敢住家里,医院又没床位,只能住出租房,又因交通停运只能步行去医院治疗……直至最终体力不支,精神绝望,跳桥自杀。

还有深夜转运大巴车的翻车悲剧;

还有震灾、火灾下,因封控将消防通道堵死、将一楼人锁在其中无法逃生的悲剧;

还有无休止的核酸检测造成的疲惫与莫名其妙遭遇“弹窗”所形成的战兢心理……

以上种种,不胜枚举。

最新报告评估,截止到10月底,中国28个城市正在实施不同程度的封城和分区封控,受疫情波及的地区涵盖2.077亿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人民币25.6万亿元。

Poverty-Dynamics-among-Vulnerable-Groups-in-Canada.jpg


人们正是带着上述种种“后遗症”进入后疫情时代的。而这些“后遗症”所形成的心理余震将在后疫情时代不断显现。病痛的折磨,情绪的焦虑,心理上的阴影,伴随着经济衰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每一个人去认真面对,没有选择,无法回避,更无法逃脱。

还有经济。有学者预测,未来我们可能面临一个明显的经济收缩期,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全球大拆解过程中因产业链或供应链某些环节中断所造成的短缺;

2)因资源全球化配置优势不再所导致的高成本;

3)因主动或被动脱钩所表现出的贸易萎缩;

4)因通胀所造成的经济衰退。

围绕上述问题所产生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社会内部的进一步撕裂。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后疫情时代。

如何得以顺利度过这绕不过去的后疫情时代,又如何能够在其中“幸福地”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既严峻又实际的大问题。

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随时准备为此付出进一步的代价。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记忆里的食堂
2021: 美国人真的那么关心中国吗?
2020: 《我爱你,塞北的雪》歌词被改的更糟啦
2020: 人民的毛泽东
2019: 反孔
2019: 又一麻烦
2018: 中国发生动乱是必然的
2018: 我为孔子申请美国移民 (上)
2017: 核爆:江泽民促成郭文贵勇敢爆料
2017: 习皇帝开宰e租宝,概念股富豪吓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