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为穷人而奋斗
送交者:  2022年09月02日15:23:2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多年以前,有一位年轻人,他告别父母,走出农村,想闯出一番天地。机遇当然有,但更多的是挑战和压力,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

面对种种磨难,他也有过忧虑、痛苦,但自始至终,他没有选择躺平,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最终让自我价值得以彰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就是毛泽东,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取得像毛主席那样彪炳千秋的功绩,但他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去回顾毛泽东年轻时候的3段奋斗时光。

他的奋斗经历,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一样铿锵有力,坚定不移: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01

1910年秋天,一个平常的早晨,天刚破晓。

毛泽东早早地起了床,他收拾好自己的行装,准备启程。

他即将离开待了十几年的韶山冲,走向更广阔的的世界。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一来是做个道别,二来则是表达自己的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虽是改写,但已初见毛泽东不凡的大志向。

他的第一站,是湖南湘乡附近东台山下的东山小学堂。


当他背着行囊,来到这里时,呈现眼前的,是一座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高大的房子。房子周围有条小河环绕而过,河上有座白石桥。

尽管这情景显得有些陌生,但毛泽东还是鼓起勇气,跨过石桥,准备进入东山学堂。

看门人看见一个大高个走来,一把拦住了毛泽东的去路。

毛泽东疑惑:

“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学堂呢?”

有小学生听他这样说,揶揄道:

“你进大学都够大了!”

“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上学呢?我们都不是工人呀!”

……

这些话里多少带着些戏谑和嘲讽,毛泽东却没有太理会,他转而对看门人说:

“我只是恳求你告诉校长。我想找他谈谈。”

经过一番努力的争取,毛泽东终于得到了与校长面谈的机会。

校长看着眼前的大高个,有些难以置信:

“你长得可够大的,看上去至少有十七八岁。”

随即又问道:

“你读过小学的课本吗?”

“没有,先生,没读过。”

校长又问他学过算数、历史、地理没有,毛泽东的回答都是:

“一点没学过。”

听到这,校长无奈地摇摇头,说:

“不行,不能让你上这间学堂。我们没有专为初入学者设的初级班。再说,你的年龄进小学太大了。”

听到这,毛泽东依旧没有放弃,他恳切地说:“请您留下我吧,我要读书。”

“可是你跟不上来的,这没什么意义。”校长摇摇头。

毛泽东说:

“我不怕丑,是我自己不懂,不懂就学,没什么丑不丑的。”


在毛泽东的一再恳求下,他最终获得了跟班试学5个月的机会。

至此,毛泽东开启了他的大龄青年的小学生之旅。

进入东山学堂只是开始,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他说:

“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有些学生穿绸缎,着轻裘,华衣美服,很少有农民能送孩子到这样的学堂上学。

……

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尽管被不少学生瞧不起,但毛泽东也交了不少好朋友,遇见了一些好老师。另外,毛泽东自己在东山学堂的表现也十分不错。

他回忆道:

“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

毛泽东的视野日渐开阔,除了用功读书,他也关心时政,希望能够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从朋友萧三手上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所描绘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事迹感染,不禁感慨道: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东山学堂的日子里,毛泽东进步飞速。


02

到了1911年春天,因为毛泽东表现优异,他获得了有一个宝贵的机会,那就是到省城长沙读书。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要知道,不到一年前,毛泽东还是东山学堂的插班生,而现在他已经顺利地考上了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即将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对此他回忆道:

“当时极其兴奋,一面又担心不让我入学,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所有名的学堂。”

现实是,他不仅考进了这所有名的学堂,而且眼界大开。

他开始接触到各种革命言论,甚至还在学校墙壁上贴上一篇文章,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

他倡议并带头剪掉辫子,以表示与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

他甚至还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毅然加入革命军,成了一名列兵。

不过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便退出军队,开始考虑自己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那段时光,他和现在很多年轻人找工作一样,在报纸上关注各种招生广告,同时也表现得有些犹豫不决、举起不定。

也许,这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

只是,有的人能够将其作为成长的养料,有的则将其变成了束缚成长的桎梏。不同的选择,其最终造成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现在看看毛泽东那时候的选择,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他先后报考过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但无一例外,都不很满意,最后考进的是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排名第一。

虽然毛泽东考了第一,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还认真研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但这没让他安心接着在学校读书,反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

这个想法即便是放到思想相对开明的现在,也会显得有些“大逆不道”的。

但毛泽东不仅是这么想的,居然也是这么做的。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附近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毛泽东的自学,可不是随便看几本而已,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

就拿阅读来说,他不拘泥于书本身的种类。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科学人文,来者不拒。

不过即便如此,他的阅读也是有自己的倾向性的。

他尤爱阅读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著作。

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

此外,他还在图书馆里第一次见到了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这让他大受震撼,他才知道世界之大,自我之渺小,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在那段半年的自修时光里,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东汲取知识的宝库,也是他与古今中外各路大牛进行对话的时光机器。

毛泽东用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学习热情,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脑中逐渐构建着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过程当然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事物常常不能长久。

父亲毛顺生开始拒绝给毛泽东再提供费用,在他看来,这种看似漫无目的式的读书方式完全就是胡闹,他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的自修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于是,毛泽东不得不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

生存。

关于断供生活费这一点,我觉得毛老爹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知道,生存问题,在人有得选的时候,往往显得无足轻重,可当人真的被逼上绝路,没有生存,就不要谈其他什么东西了,遑论理想。

毛泽东不得不暂时从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世界中走出来。他必须认真严肃地面对现实问题。

他知道,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躺平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一个行将快满二十岁的青年来说,留给毛泽东集中精力进行自我提升的时间不多了。


03

思来想去,毛泽东最终还是决定回学校读书。

果真,在人生还尚未定型的时候,吃什么苦,还是不如吃读书的苦。

当我们真的走进社会的那一刻,才会发现,相比在社会上要经历的种种不堪,读书的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甜。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总是后知后觉,到了事后才后悔莫及,不仅让人唏嘘。

毛泽东这一次报考的,是湖南省立第四师范。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所学校不收学费、食宿费也低,而且毕业后就可以当老师。

对于毛泽东这样的农家子弟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一方面读书成本较低,缓解家里的压力;

一方面毕业后还包分配,就业问题也解决了,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他对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也做了考量,最终意识到,自己还是适合当教员,做老师。

基于上述种种分析,他于1913年春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


第二年春,这所学校与湖南一师合并,毛泽东被编入第8班。

由于当时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毛泽东重读了半年预科。这重读的半年,对毛泽东来说,算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宝贵又难得。

湖南一师在长沙城南门妙高峰下,面前是滔滔北流的湘江,东靠“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粤汉铁路,却看那西岸,是蓊蓊郁郁、人文历史浓厚的岳麓名山。

有山有水,交通纵横,人杰地灵,气象万千。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读书学习,获得难得安静的同时,真可谓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湖南一师最初叫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湘江而对望。

毛泽东是幸运的,当时的湖南一师,不管是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妥妥的顶配。

就拿教师力量来说。

湖南一师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品德高尚的教师,如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当然,还有毛泽东后来的岳父杨昌济。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程,一有时间,他还去杨昌济家里请教问题,即便是假期也不例外。

1914年的时候,毛泽东还和一些同学建了个哲学小组,并请杨昌济担任指导。


一来一往,杨昌济对毛泽东尤为欣赏。他在日记中写道:“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除了好老师,当然也有好学生。

这里面除了毛泽东,还有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暲等人,就连比毛泽东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考了进来。

好老师配好学生,真可谓是教学相长。这样的氛围对毛泽东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毛泽东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后来还组建了新民学会,他说:

“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

……

我的朋友和我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在湖南一师的课程学习中,毛泽东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重点地学习。

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想想现在,我们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当然没错,但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适合自己的地方,也很难有所作为。

毛泽东将主要精力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这几门课程上,其他的则保持及格即可。不贪多求全,反而让毛泽东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彰显。

对于此,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

“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

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

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在一师,毛泽东设计了他的人生奋斗路径,并为之努力实践着。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能想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已是不易,能够做出规划并付诸行动的,更是了不起。

毛泽东不仅想到,更是做到,实乃知行合一的典范。

在一师,除了刻苦学习,博览群书,问道名师,广交好友,毛泽东也常与朋友结伴游学,锻炼身体,在湘江击水中流。

所谓游学,又叫“打秋风”,说的是贫困的读书人靠作点诗、写几个字给乡里的地主老财,换钱糊口,形如乞丐。

毛泽东和朋友未带分文,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九百多里路。这段时间了,毛泽东一路上见了许多人,想了许多事,看了许多风景,对他日后形成调查研究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所谓的户外主播的徒步,其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可企及的,正所谓夏虫不可语冰。

锻炼身体一事,毛泽东不仅仅是出于热爱,也出于强健体魄。

像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体操和拳术等,都位列其中。

尤其是游泳。在湖南一师的时候,毛泽东常约二三好友在湘江畅游,他回忆道: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种种锻炼的经历,也应证了他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观点: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总之,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时光是十分充实的。

他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逐渐成熟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见解,构筑了更为完整的三观,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并积攒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初见领袖风范,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

这些为他日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04

写到这,我们回顾了毛泽东年轻时候的一些经历。

你会发现,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最初所拥有的条件,丝毫看不出什么“天选之子”的迹象。

相反,一开始,他只是一个从农村出来且憧憬未来的小小少年。

是什么让他逐渐成长,一路走来,变得越来越厉害?

我的看法是:

每一次面对困境的时候,他都不会轻易地选择放弃和躺平。

每一次遭受挫折的时候,他总是努力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龄青年上小学,被人瞧不起,那就努力争取机会,认真学习,拿实力证明自身的价值;

在报纸上查找招生广告,一时间犹豫不决,举起不定,那就暂时潜心自修,看到机会就及时出手,充分利用而不是让其白白溜走;

有了集中读书的时光,面对诸多事务,为了个人发展,那就早早进行权衡取舍,自我设计,努力尝试,调整完善,让自身收获更大的成长。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不躺平。

有人看到这,也许会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年轻人压力更大。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

其实,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压力,也许,这是一种宿命,逃不掉也脱不开。

压力最终,还是要靠身处压力中的人们自己去解决、消释。

镇痛本身,还是要靠经受镇痛中的人们自己去承受、化解。

革命时期,那时的年轻人更多在于救亡图存;

而我们这个时代,从总体上看,诸多的条件都比革命年代好太多,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看起来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事实却是如此。

很多人进入社会,发现这个社会实在是太糟了,想逃离,甚至把一切的不公都推给社会,大肆批判,这其实是极大的不负责。

问题存在与否?

当然存在。

人生难不难?

确实很难。

但是:

难,并不意味着这能成为我们心安理得躺平的理由;

难,并不意味着成为我们怨天尤人抱怨不断的借口;

难,并不意味着享受红利又想扔掉代价而耍的滑头。

纵使遍体鳞伤,依旧奋力成长。虽然有时会很丧,有时很受伤,但总体而言,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我们虽然终归是时代洪流中那不起眼的点滴水花,但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变,涓涓细流也终会摧枯拉朽。

我想,这才是每一代年轻人应当有的态度。先不谈有多宏大的理想和叙事,就从好好地改变自我开始。

这不是无脑的打鸡血喝鸡汤,这只是作为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3年,被毒打但依旧坚持前行的一位普通的25岁“大龄青年”的一点朴素的个人感悟。

手握好牌还是烂牌,这都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在于,你是否真心愿意改变,并付诸行动去改变。


最后,就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作结吧。

这首词我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至今读起,依然有被激励到,分享给大家: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Joe made Taliban GREAT again!
2021: 五德与五祭的关系
2020: 谁最希望台海开战?
2020: 保卫我们的SSI&Medicare
2019: 贸易战亏大了,中国应采用阿Q精神
2019: 香港人误信邓小平及中共,现在起义,为
2018: 商战朝核不可分,中国无法“熬赢”美国
2018: 中国法治进步的标志性事件——“昆山砍
2017: 美国式的【官商勾结】
2017: 郭文贵爆料揭开了谁是真皇帝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