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科普一下,我们都在吃的东北大米
送交者:  2021年05月25日11:22:3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北方人,过去对大米就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一个月也不会吃几顿大米,大米还不如袁隆平的概念清晰。

  我小时候吃的都是鱼台大米,部队的农场,无限量供应。不过作为葱省,上一代的眼中,煎饼才是真正的干粮,馒头都是第二选择。

 上过学或者经常看新闻的人一提到水稻,估计马上能想起两件事,一个是东北大米好吃,另一个是媒体大力宣传中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


  上了大学,才会时常吃大米,因为大米便宜。食堂的大米饭用水比较多,不过几毛钱就一大块,味道也还可以。那会才从食堂大爷嘴中得知,我们吃的都是东北大米。可是那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袁隆平,心中自然认为不是已经有了产量大的杂交水稻普及了吗?为什么我们还会吃东北那个一年就能种一回的大米呢?我一直觉得东北大米应该就是少数产品……

  后来,我看到一篇现在已经不好找到的文章,才知道,能蒸着吃的大米基本都是东北大米。而且南方某几个省的同学也都不太愿意回老家,一个是冬天的暖气,另一个就是东北大米。他们都会说,东北大米饭吃着有糯性,有米香味。南方同学老家种的很多大米都是拿来做米线、米皮和其他制品了。

  但是我们一直学习的信息导致很多人天真的以为,全国人吃上大米饭都是那位杂交水稻专家的功劳。

  在此之前看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东北大米的一些历史。不过昨天开始很难看到了。

  所以,我还是想留下一些信息,普一下我们吃的大米到底是怎么来的?

WeChat Image_20210524130453.jpg

  东北的大米育种

  说东北大米其实要先知道两个概念,就是籼稻和粳稻。

  1、籼稻的形态特征:叶宽、色淡绿、剑叶开度小。一般叶毛多、谷粒长形、略扁平;多数无芒、有芒的都是直生短芒。

  2、粳稻的形态特征:叶窄色浓绿、剑叶开度大、一般叶毛少或无叶毛。谷粒短宽厚,横断面近圆形,多无芒、稀有芒。

  3、粳稻的生理特征:发芽最低温度10℃以上,发芽速度较慢,较耐寒。籼稻的生理特征:发芽最低温度在12℃以上,发芽速度较快,不抗寒,分蘖力强,一般不耐肥。

  4、籼稻容易脱粒,粳稻不容易脱粒。

  籼稻: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用米。

  老袁搞得主要是籼稻,而东北大米是粳稻。

  那么东北的粳稻是怎么来的呢?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允许一些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对岸浑江种,但是,依旧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辽宁的桓仁、吉林通化一带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

  后来日本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带来了资金、农场和稻种,从伪满洲国政府手中高价租来土地,记住,是租的,不是抢的。他们租来土地后,开始逐步推进东北农田水利设施和水稻品种改良,东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广起来。

  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产量也达到了八十多万斤。一个东北就出80多万斤(感谢许志远朋友的提示)。

  如今东北人爱吃的五常大米,实际上就是日本大米。是“满铁”时代日本开拓团留下的“陆羽123”“龟尾”品种,当然还有日本著名“越光米”的前身“农林1号”和“农林22号”的杂交。农业是发展的,现在的东北大米品种也在更新。但是,即便是现在,以五常那边流行的品种“五优稻4号”为例,它也是源于日本。它的前一代“五优稻1号”的父系亲本“合江20号”看起来是个中国名字,但“合江20号”的母系亲本却是来源日本的“下北”,父系亲本也是来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胆振早生”和“早生坊主”。

  1980年7月,76岁高龄的农民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随日本民间友好访华团来黑龙江省方正县参观访问。他特意考察了方正县水稻种植情况,发现方正县和北海道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情况大同小异,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400斤左右,与北海道相差甚远,其主要症结是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于是他向方正县政府提出了无偿来方正县传授水稻栽培高产技术的要求,并且承诺亩产能达到千斤。

WeChat Image_20210524130523.jpg

  次年4月,藤原先生来到了方正县,试验水稻旱田育苗稀植插秧栽培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藤原长作和当地社员一起战胜了多种困难取得成功。后来,藤原先生干脆久居方正县,每天的饭菜,永远只是一菜一汤。转眼过去30余年,方正县因为藤原长作先生的这项技术成了水稻大县、水稻强县,“方正大米”也名扬天下,是全国第三个大米原产地保护县,同时,藤原长作先生技术成果也已经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如今中国的水稻几乎都采用藤原技术。

WeChat Image_20210524130549.jpg

  2011年8月2日下午2时,五个来自中国各地的网友,自驾车赶往黑龙江省方正县,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砸了当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所立的纪念碑(其实就是一面墙)。而藤原的部分骨灰纪念碑就在旁边。

WeChat Image_20210524130606.jpg

  当然,后来的东北大米也有其他贡献者,比如毕业于东北大学的徐一戎先生,徐一戎老先生用毕生心血研究出的一系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成果,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广泛推广。

  再说南方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这个品种是Henry Beachell发明的(具体信息可以自己查),他因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是新城长友发明的。野败植株的发现者是冯克珊和李必湖。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一个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的是颜龙安,第一个恢复系是张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发明的。海水稻(耐盐碱稻)是陈日胜培育出来的。

  而种植最广的是谢华安的“汕优63”,从1981年“汕优63”育种成功后,已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612亿亩,创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并成为中国南方14个省市水稻主要种植品种,并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获得1986年农业部优质米金杯奖,全国首届博览会金奖。

  很显然,在实际应用领域上,谢华安院士起到的作用更大,或者可以这么说南方80%以上的人吃的都是谢华安院士的“汕优63”。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总有一天
2020: 颂毛泽东
2019: 六四30周年的回忆与思考 (第一部分)
2019: 河南民企称研发出以水作燃料新型汽车 获
2018: 文明社会原理(38)
2018: 马鞍山市推出离奇新闻
2017: 扒下五毛的裤子一看,你们跟杨同学不都
2017: “经济全球化”必须建立在政治民主化、
2016: 二个中国七十年矣!---由民进党执政台湾
2016: 中国-权贵资本主Yi终极版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