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相邻。中国农民丰收节,设在每年农历秋分,秋分总与中秋节脚前脚后,使得中秋节更多了喜庆的气氛、丰收的味道。人们对八月十五赏月,对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充满期待,也显示出对农耕文化的自信。
于是,我想起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念后羿射日之功,赠不死仙药。嫦娥误吃了仙药后,无法在地面逗留,嫦娥的身子渐离地面,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说来也巧,嫦娥抬头看见皎洁的月光,那么的亮,那么的白,便毫不犹豫,向那轮圆月飞去。
于是,我想起玉兔捣药传说。嫦娥升空后,随着引力减小,身体变轻,惶恐中的嫦娥想抓住什么压住身子,一时想起自己辛辛苦苦喂养的白兔,便抱了起来。就这样,白兔随主人一起飞上月亮。中秋全家赏月之时,你抬头会看见桂花树下那只可爱的兔子,便是这只白兔。
于是,我想起吴刚伐桂传说。中秋赏月之时,你看到月儿上有些黑影,那便是吴刚伐桂。传说吴刚是天庭中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吸引。他不顾嫦娥拒绝,一次次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今夜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抡起斧头便砍。一斧一斧又一斧,一直到今天,桂树枝总是砍不断。
这些传说虽然美丽,却只是传说而已。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八月十五中秋月儿情有独钟。人们从春忙走来,顶着刺骨的春风,在尚未解冻的土地上耕耘、灌溉,播下希望的种子;又经过夏管,顶着炎炎烈日,真是“汗珠子摔八瓣”,才端到饭桌。每一粒米,每一棵菜,每一个果,都是“汗滴禾下土”的收获。好不容易到了仲秋,看着满山遍野的瓜果梨桃,玉米高粱,怎能不高兴?不激动?于是,人们相约八月十五赏月,一起庆贺丰收的喜悦。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一天,远在外地的亲人,都会提前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与亲友一起吃月饼,一同赏月。虽说现在吃什么有什么,月饼并不出奇,却一直是节日里人们的首选。有出行安排的人,尽量避开八月十五。月儿圆,人团圆,“一个都不能少”一直是人们的期盼。中秋赏月,自然少不了歌舞辞赋助兴。每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各省市卫视,都会精心筹办一场晚会,陪人们一同赏月,一同庆丰收。
嘴里吃着月饼,手里拿着刚采摘的水果,赏月、看花灯、看电视、舞火龙,是多么惬意。一首叫《月光光》的民谣这样唱丰收:“月光光,照谷场,谷场上,农人忙。今年稻谷收成好,家家户户乐陶陶。”古代文人墨客,更是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写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这样观中秋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写道:“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
在中秋节前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对农民的一种尊敬,更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讲述着中国农民奋进新时代的故事,有助于让人们记住乡愁、不忘乡愁。中秋节与丰收节,脚前脚后,让人们不仅可以对着一轮明月寄托深情,也可以让赏月更有节日感,更有丰收味,更有时代气息。(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