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评论员 梁浩明
中兴遭美国驱逐出美国市场,本质上小的看是中美贸易战的一个攻防战,中兴成美军炮火下的牺牲品;大的看是中美世纪大国博弈(即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争)的一个细节,是美国对华发起高科技冷战的一次战役。看不到这样的本质,怎么解读都是没有意义,怎么反击都是无的放矢。
目前,国内的美粉大数中兴的不是,大赞美国“有理”。4月19日环球胡锡进就提到 “中兴的事情一出来,中国就有一群貌似挺有知识的人,帮着论证美国封杀中兴的公正合理,他们做这件事比美国人还积极勤奋”。笔者看,这是为美国对华发动的贸易战“保驾护航”与美国势力里应外合之所为。
笔者认为,很多人都堕入美国的意识陷阱里了。美国用国内法对中兴先是开出罚单(指中兴与伊朗贸易),继而要求中兴开除员工和扣员工奖金,并以此为由封杀和驱逐中兴出科技市场,是十分荒唐和无理的。跟美国争辩什么理由,无疑是对美国凌驾国际法,凌驾WTO国际贸易规则的认同,也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管理,丧失了经济主权。中兴千错万错,都不是由美国来仲裁,否则还要WTO组织和联合国干嘛?
美国自发动侵略阿富汗和用谎言启动伊拉克战争开始,就已经彻底失去“国际警察”的资格,加上用颜色革命全球性干涉别国内政,引发世界秩序混乱,更是彻底走下神坛,所谓“人权,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都只是美国种种劣行的遮丑布。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等,无非是裸奔而已。美国历届政府奉行的美国“例外主义”,美国的“双重标准”,不就是当前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美国“单边主义”吗?
只有不认同美国的越界执法,不认同美国的巨额罚款,中兴才能占据道德高地,否则就陷入美国的仲裁是“合法合情合理”的意识陷阱里,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必须提出的是,中兴与伊朗贸易,即使违规,美国提出那个巨额罚款(11.92亿美元)也不是交给美国,而是应当交给联合国!美国无权收取这笔钱!中伊贸易,关美国屁事!
笔者认为,美国对中兴行使的“封杀大权”,而不是通过WTO平台去解决问题,是没有公理的。但这仅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美国已经对华吹响经济冷战的号角。封杀中兴,只是这场大戏的前菜而已,扼杀中国崛起的大餐正准备上场。
对中兴的禁令7年,正好到2025。这不是碰巧,而是美国有意为之。
2025这个年份,因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而引人注目。中国的2025制造,是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国家策略。这本身是全球之福音,就等于美国引爆的金融海啸后,凭中国一己之力,一样能挽救全球经济阻止全球衰退那样(但事后没有对美国追责,那些因此而破产跳楼的人根本不知道“冤有头”的头是谁)。中国的转型,是各国搭顺风车的绝佳良机。但就是这样造福人类社会的战略,惹来以美国为首的列强的打压,抹黑中伤。
西方列强,无法接受昔日的“东亚病夫”即将主导世界发展大潮的现实。
其实,特朗普政府的“新型贸易鹰派”早就盯上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国2035科技强国计划。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中的第一个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美国封杀中兴科技,瞄准的正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那些称美国制裁封杀“有理”之人,瞎起哄之人,做的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5G是焦点。舆论场有一种说法,“得5G者得天下”,哪个国家掌握最新的5G通信技术,将在今后一个时代里,稳握世界科技、经济、甚至军事巨人的权杖。 具体说,5G技术将为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以及其他创新技术带来其所需要的超高速数据传输,甚至可应用于军事用途。 如今,全球各地的电信运营商都正在为下一代技术5G做准备,甚至出现百舸争流的局面。其中,中国的代表便是华为和中兴通讯,而西方代表为芬兰的诺基亚以及瑞典的爱立信,美国的参与者则是高通。
美方祭出令市场愕然的重招,令5G成为中美竞争全球博弈的重要“战场”之一。在此格局下,美国出重拳对中兴下达零件“禁令”,背后就是要遏抑中国5G发展、确保美国科技的绝对优势,防范中国的挑战。这可定性为一场中美科技冷战。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违反自由市场游戏规则,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自由可谓横行霸道。美国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当前最不是市场经济的,是美国。
特朗普政府“封杀”中国国企中兴通讯公司,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转向高科技领域。从太阳能电池板,到钢铁出口,再到5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关税,美国对华贸易制裁逐步露出了真面目。那就是从核心高科技战略领域,最大程度地延缓中国赶超美国的步伐。这也是美国传统鹰派以及新型贸易鹰派遏制中国崛起的策略性选择。
目前来看,两国政府聚焦的不再仅仅是贸易或赤字问题,而是在国家安全与战略上的利益博弈。从奥巴马时期对中兴和华为“手下留情”,到特朗普政府步步封杀,说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双边关系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接下来,特朗普政府将把视线更多转向知识产权、企业技术转让等领域。如果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出口“下狠手”,说明特朗普并不指望通过增加中国科技技术出口来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考虑进行新的“301”调查,以反制中国在云计算与其他高科技服务领域的所谓“不公平限制”。这实际上是开辟了对华贸易攻势新战场。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了现在的中兴,而过多的依靠美国,才会导致中兴现在的局面。这是中国科技业值得警醒的。若非美国因拥有高科技产权(已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美国敢下屠刀吗?敢有恃无恐吗?
本来,民用的知识产权均是人类财产,属于经济范畴,但美国却把之政治化,只能说是困兽犹斗。
有媒体说特朗普一招“打了致命要害”,“中兴七年禁令”英美联军“断了中国手脚”,富士比更指中兴通讯数周内申请破产,美国“精准打击”刺进中国死穴云云,有那么夸张吗?中兴是否如媒体所言,结局是死定或是半死不活呢?
笔者看肯定不是这二种结局。
由于美国的封杀,令中兴多少戴上了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标识,中国政府断然不会坐视不理,否则心寒的不是国企,而是民心!不管中兴是什么经济成份,是国营,还是民营,还是混合型,中兴已经成为反击美国经济围堵中国的一个标牌。 一旦中兴戴上民族标识,其命运肯定不是美国人所决定了。所以,中兴不会愧对“中华复兴”之寓意,一定会顽强生存并继续发展下去。
即使是传闻中兴或并入华为,也是不智之举,因为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对症下药。
说中兴会退出历史舞台,那是与美国为虎作伥之所为。
当然,光喊口号不行。事实上,中兴已经不是纯粹的一个手机商,而是大型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在一带一路的通讯基建工程上有强大的潜力。
笔者认为,中兴即使受美国封杀,也不会退出手机市场。其涉及的软体产品,并非美国一家所有。台湾,韩国等均有替代品。但最关键的是,正如习近平所说,技术靠化缘是化不来的。中国一定以此为动力,加大研发有关技术。这方面,中国有很多成功例子。
美苏大国曾对华封杀原子弹技术,结果中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成功,还只是5年而已;美欧当初对华封杀卫星技术,结果中国因祸得福,研发北斗成功,全面摆脱对美国GPS的太空技术依赖,欧洲的伽利略至今还在泡影中;尽管美欧对华实施高科技制裁封锁,但在被称为“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峰”的超算领域,中国的超算在2017年勇夺前2名,美国是三甲不入(值得指出的是,华为位列第7)中国国产系统连续三次获得世界第一,凸显了中国在超算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美国在传统互联网有对根服务器的垄断(虽然已经分布多国,但实际终极控制仍是美国),但作为地球最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已经研制出超越美国传统根服务器的量子根服务器;还有,美欧对华实行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技术封锁,但中国目前的军事科技在尖端领域已经超越多国。。。
上述例子说明,封锁,封杀,对中华民族无效!因为中华文化价值观里,有一个叫自力更生!这比“民主,自由,人权”更实在!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芯片自给率在不断提高,譬如华为的麒麟芯片已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等。
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2,300亿美元。“网络核心技术是中国最大的命门。” 因此,中国要从现在开始,将不计成本加大在芯片产业的投入,要将挑战变成机遇。“中国今天不必惊慌,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必须补充的是,中国也已经出手反制美国。一是华为裁员美国籍高管,放弃对于美国市场毫无意义的努力,收回对美国市场的布局,放弃在美国政坛上打通的关系,以避免美国政府对其发出“与中国政府联系密切”的指控。 梳理发现,近来华为与美国政府的沟通明显减少,这反应了中华文化价值观里的另一个—西山下雨东山晴的乐观精神;
二是中国商务部4月19日表态,正在审查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和恩智浦并购案,并表示二者合并或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中方若以反垄断为由,阻挠这宗美方公司的并购,高通开拓汽车芯片的步伐或受阻。根据反垄断相关法律,这宗交易需要获得9个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批准,目前只差中国商务部的批准。
中国或会用其他方式,让美国吃不消。美粉别高兴的太早。
通讯设备商的层面上,垄断全球的四大巨头是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和中兴,欧洲两家、中国两家,而其中,并没有美国企业。 报道指出,中兴的原材料采购中,50%以上都是从美国进口。所以制裁中兴,就相当于制裁美国自己。 特朗普的鹰派团队,只顾军工集团利益(在叙利亚玩导弹秀,推销美国军火;导弹秀后英国首相的老公所在公司股票大涨),不顾通讯集团利益,未来必会引起内讧。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就是,凡是被美国制裁或封锁的行业,中国都发展得很好。反而是最开放的行业发展不起。如家用小汽车,现在仍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而笔者看,美国盯死的中兴那35位员工不仅不能扣罚奖金,还应嘉奖!对中兴,笔者赠中华价值观之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命运由我不由天!男儿当自强!更何况,美国不是那片天!美国无权决定中国企业的生死!
中国高科技产业作为后起之秀,在外国政治打压及产业竞争中要突围殊不容易!美方此次拿中兴来祭旗,正正提醒国民,必须丢掉幻想,发愤图强,迎难而上才是崛起的不二之路!
中兴,挺住!!
(2018.4.20猫眼社评 作者为《熊猫时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