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当代中国是“政治正确”的口号,还被华裔美国人作为政治信条。这个口号是模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者的公正性是无可争辩的,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和政治有效性。
中国人特别强调考试定前途的观念,历史根源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科举是平民上升为士大夫(绅士-官僚)的主要途径。可是平民大多是文盲,而且科举的录取率极低,要让子孙从识字到至少中个举人,耗费钱财极多,而平民多半负担不起,也就是说,财力门槛把多数平民子孙挡在了科举门外。 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中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农户入仕经历的时间大致为4.5世,即一百三十余年。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个幸运儿。【湘乡曾氏接力式奋斗的起点,也就是经济地位的上升是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一代完成的。他出身中农家族,经几十年艰苦创业,终于使曾家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时,其家有田地百余亩,人均十二亩半,判定为小地主应较为允当。曾玉屏对湘乡曾氏家族更大的贡献是高瞻远瞩地供自己的儿子读书。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打破纪录,成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间第一个秀才,才使湘乡曾氏步入下层绅士行列。而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考中进士,更标志着湘乡曾氏跨进了上层绅士阶层的门槛,完成了亿万中国人的“光大门楣”之梦。相比宗韵所言的一百三十年,曾国藩家族的奋斗过程算是相当顺利的,从父亲曾麟书读书起到曾国藩中进士,前后不过四十多年。】(附注1) 1949年以后,中国公立中小学收费,财政补贴大部分。1986年开始9年义务教育免费。各地和城乡财政收入和中小学创收悬殊,中小学条件悬殊,学生水平悬殊。不少中外机构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考上大学较少,考上重点大学很少,而且越来越少。 1949年以后,中国公立大中专学校免费,1996年开始收费,而且越收越高。这就把很多贫困学生挡在了校门外。 1949年以后,中国公立大中专学校毕业生获得干部身份,包分配工作。这是科举回潮。1996年开始,不再给予干部身份,不包分配工作。从此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逐渐走高,现在有人估计高达30%。 中国作为平民上升途径的考试中是否要平衡地域的争议,古已有之,延续至今。 【按照余英时先生《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一文的说法,科举的“地区分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孝廉制度。汉和帝时代,东汉政府决定地方推举孝廉的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二十万以上人口的地区每年可举孝廉“一名”,例如大郡百万人口每年可举五名,不满二十万的小郡则每两年举一名。】(附注2,下同) 【到了北宋,随着南方特别是东南一带的兴盛,如余英时先生所说,“西北之士”与“东南之士”在科举制度中的严重失衡便成为当时一最大争论。】 【……陕西人寇准一次选状元时,硬是以本届南方人不行为理由(“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把原定的江西人萧贯换成了一个山东人。据说寇准还广为宣扬,声称自己又为中原人夺了一个状元。】 “在此种政治气氛下,北宋的科举制度自然是相对偏向北方人的。……另外,在北宋时代,所谓科场上的南北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江西人与西北人之争。” 【因此,山西人司马光站出来与江西人欧阳修辨论,为北方考生代言就再正常不过了,他的理由是,“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全无一人及第”说的自然是大西北,司马光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基本可以理解为“按省录取”。 江西人欧阳修的思路则可称为“凭才取人”,在继续强调南方人本已受欺负的之外,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取士,唯才是择”,不能为了所谓的区域公平,而让北方不合格的考生混进来,而让南方合格的考生被淘汰出去。】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在大宋中枢的另一个江西人,王安石在新政中也曾有为南方考生代言的改革措施,但反变法的司马光当政之后,尽除王安石新法,最终为“西北士人”争取到了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尽管未全面实现“逐路取人”的政治理想,但已先期实现了齐、鲁、河朔诸路与东南诸路的分别考试。可以肯定的是,欧阳修的“国家取士,唯才是择”从此被否定了。】 【1397年(洪武三十年)春天,南京。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来京参加科举的北方考生中传播了开来。在刚刚公布的会试结果中,北方士子全军覆没,入格的51名进士均为南方人,这在数百年以来的科举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对于这一结果,愤怒的北方考生们出于本能地认为是“黑幕”,向朝廷联名上疏状告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偏私南方人,“三吾等南人,私其乡”。部分北方考生更是通过串联走上南京街头沿路喊冤,甚至当街拦下官员轿子告状。 朱元璋闻讯后派人复查试卷,希望以增补北方考生名额来息事宁人。谁料主考刘三吾声言“江南本多俊才”,其中绝无舞弊之事,以致复查结果维持原榜不变。此后几经博弈,虽然还是未找到舞弊的确实证据,但朱元璋还是下令将刘三吾发配充军,其他数十名考官则悉数处决。 最终,朱元璋亲自阅卷增补了61人为进士,全部为北方人,为这场史称“南北榜之争”的明初科场大案结案,也为大明王朝此后的科举改革定下了基调。 到仁宗宣宗之时,明王朝最终确立了“南北卷”的制度,十名之中南方人取六人,北方人取四人,北方的“进士”名额从此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不久之后,明宣宗又下令增加了一个“中卷”,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还有包括太祖老家凤阳一带的几个府一并纳入,南、北、中三个地区的录取比例为55:35:10。】 【如余英时先生《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一文所说,如果科举真实为了通过考试以选拔最优秀的治国人才,则它只能以欧阳修的“取材唯才是择”为最终极的根据,不应再加一道地域性的限制。因此,余英时认为,科举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网罗最优秀的“士”参加政府,其更深一层次的用意则是“全国各地区的‘士’必须平均而不断地进入统一帝国的权力系统”。 “统一帝国的权力系统”,可以这么理解,“分地域录取”首先是服务于“统一帝国”的。余英时以“孝廉”制度为例称,在文化上,“孝廉”把全国意义上的基本价值观传播到各地,以取得全国性文化统合的效用。 科举也是如此,说得再大一点,科举的“分地域录取”实际上正是“大一统”的题中应有之义。钱穆在《国史新论》一书中说得很明白,科举的一大意义是“促进政治统一”,“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应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中国眼下关于高考的地域争议的经济、社会背景是,重点大学文凭在劳动力市场比较吃香,因而受到中央财政补贴的部属重点大学,似乎应该按人口数向各省分配招生数却不是,获得招生数较少的省份民众就会不满。可是政府既不按人口数分配招生数,也不按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自行其是,民众也只能发发牢骚。 美国的名校是否应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不像中国,政府说了算,而是由出钱办学者决定招生标准和均享入学权。私立学校的招生标准是董事会说了算,公立学校的招生标准是民选官员综合听取选民即纳税人的意见来决定。 一战后,美国的东欧移民增加较多,其中有些犹太人。此后考入名校的犹太学生快速增加。例如,1922年,哈佛大学(私校)的犹太学生比例达到21%,哥伦比亚大学(私校)达到40%。一些人称其为“犹太人问题“和“犹太人侵入”。纯粹看考试成绩的招生标准,就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满。此后开始调整招生标准。首先要求学生毕业于班里的前7%,然后要求学生来源代表全国各个族群。这样有效地限制了犹太学生的人数,哈佛大学的犹太学生很快回到了10%,其它大学也很快下降。 1961年,约翰逊总统批准了“平权法”,旨在纠正历史遗留下的种族和性别歧视,帮助如大学,企业,医院和警察等机构扩大少数民族和妇女录用。‘平权法’强调不是‘配额制度’,而是有目标地帮助。 1990年代以来,私立名校和不执行“平权法”的地区的公立名校中,华裔、印度裔、日裔、韩裔、越南裔学生大量增加。 例如纽约市公立高中第一名——斯泰弗森特(Stuyvesant)高中,大约有74%的亚裔,18%的白人,3%的拉美裔,1%的黑人,4%的多种族人群或其他族裔。可是亚裔在纽约市人口中只占12%。 1996年,加州修宪,不执行“平权法”,公立名校伯克莱加州大学的亚裔新生增加到42%。现在亚裔学生也超过40%。那时以来,公立的加州大学系统中最好的十所大学,亚裔学生都占40%上下。可是在此期间,亚裔在加州人口中最高占15%,现在是超过13%。 最好的私立大学——常青藤盟校中,亚裔学生也都在20%以上,最高的到40%。可是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亚裔只占总人口的4.43%。 2015年5月,一些亚裔团体提起联邦申讼,指责哈佛大学等常春藤盟校的招生部门歧视亚裔,此后败诉。 华裔、印度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团体把他们的子弟高中成绩好归因于他们的文化对学业成绩的重视和亚裔子弟学习努力。 韩裔的李智英(Jennifer Lee)与华裔的周敏(Min Zhou)这两位美国社会学者在《亚裔成就的矛盾》(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中分析道,一些亚裔群体成就的真正原因,是美国移民法偏爱教育程度高、技能高的亚洲国家移民。这些精英移民在祖国就是教育程度最高者,也比美国一般人口的教育程度要高。以华裔移民为例,在2010年有51%是大学毕业生,在中国只有4%是大学毕业生,美国则为28%。从华人、韩裔和印度裔等高教育程度的移民群体,衍生出「亚裔特权」的概念。 他们分析说,当教育程度高的移民群体在美国安居,他们会建立经济学家George Borjas所谓的「族裔资本」(ethnic capital)。这个资本包括课后补习和课后班的族裔机构,教育程度高的移民有资源和技术来为子女重新创造这些机构,使得课后班在洛杉矶的亚裔社区,例如韩国城、华埠和小西贡林立。在教堂、寺庙或社区中心,移民家长传播有关社区的宝贵资讯,像是哪一所公校最好、大学先修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申请大学。 他们指出,这些资讯也透过族裔报纸、电视和广播节目传播,使得劳工阶级的移民家长,可从中产阶级移民所创的族裔资本受益。接受两名学者访问的华裔都表示,他们不会说英语的父母,搜寻中文黄页有关平价课后班和免费申请大学讲座的资讯。如此一来,虽然移民父母在工厂和餐馆打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获得远超过期待的教育成果。 美国私立名校是由出资者的代表董事会来决定招生标准和族群平衡,公立名校由纳税人的代表州和地方政府来决定招生标准和族群平衡,不需要遵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华裔、印度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学生在上述名校中比例已经很高,已经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满和反弹,还要贪心不足,引人注目,是可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