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孤
中国的经济下滑,房地产危机,股市危机。看来,党中央急了,国务院急了,这不,一下子出台三项重大政策救市救经济。与过去胡温时代不同的是,那时政府主要靠货币政策,配合美国的QE,中国也大量印钞票,2008年出台四万亿救经济。这次则采用财政政策,包括:
一是,国务院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个计划基本上是属于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
二是,发改委发布首批80个鼓励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发布。发改委日前发布通知,公布首批80个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的重大项目,涵盖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受此影响,二级上涨上相关板块有望表现活跃。这个部分主要是筹集社会资金,就是让企业投资,实际上是把一些过去属于国家的东东(铁路,公路,港口,等等),部分私有化。
三是,十省区市试点自发自还地方债。财政部21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等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专家表示,未来在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和完善后,这一模式有望扩展到更多试点地区乃至全国。这个更厉害,实际上就是放权,让地方政府可以发放债券。
我看了党国政府一连下了三道圣旨,看来,是看到了现在经济放缓,股市房市都问题重重了。看来,党中央真着急了。
我不知道这些措施到底有多少效果,但给人一种急病乱投医的感觉。首先,看中央政府放权地方政府自我发行和管理债券。这个看起来是个很好的主意,好象是向美国学的。美国各州是可以自己发行和管理自己的债务的。但问题是中国的体制,连一个破产法都没有。记得前不久美国底特津政府破产的事情。中国有地方政府破产法吗?目前只有企业破产法,个人和政府是没有破产法的。所以,在软件配套没有跟上的时候,匆匆忙忙放权,地方政府乱来怎么办(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乱来),如何监管,要知道中国虽然有地方人大,地方政协,可都是些没有用的机构,起不到监管效果。如果到时候没有人监管,是不是中央政府会为这些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兜底呢?
对于发改委的那个80个鼓励社会投资重大项目,也是同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涉及体制上的改革,不完全只是利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问题这么简单。如果铁路公路煤炭石油等等领域,要搞私有化,就好好搞私有化。如果没有一套制度设计相配套的话,最后只会肥了某些利益集团。让现在已经坐大的利益集团更加的坐大,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的更加的恶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知道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及80个鼓励社会投资重大项目里面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产业链很短,能够波及的投资系数很小,不可能激发社会的大量投资乘数,所以我对这些应急措施不怎么看好。
另外,中国过去十几年的经济,以房地产为中心和重心,社会资金都集中在房地产上了,所以现在中央政府这种所谓利用社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这些政策的效果是有所怀疑的。过去经济好的时候去买美国债券,没有藏富于民,现在危机来了,想到利用社会资本了,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屁民,都被房地产绑架了,哪里还有多少民间投资能力?当然短期内应该可以看到一些效果,比如相关行业的股票应该会上涨。但是经济景气的预期将不会好。
其实政府放权,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以及私有化改革,都涉及到体制上的改革,本来这些改革应该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时候做,那样风险会比较小。现在把这些东东作为经济危机时的救急措施,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引起更大的副作用。
放权给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表面上是好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规避风险。实际上那些现有的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还是会继续,很多平台都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规避管理,规避监管。中国人的传统,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所以,这实际上只是给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但那些隐形融资渠道还是会存在,不会消失。
其实,政府本来不应该直接参与经济,应该做裁判,而不是做运动员。现在这几样措施都是做运动员的措施。本来应该通过税收上的调节(房地产也是一样,应该在税收上调节,而不是行政干预),鼓励社会资本再投资,尤其是扶植实体经济。可惜了,我们的政府一直没有这么做。
当然,中国的事情,没有危机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改革,只有危机才能倒逼着改革。所以很多的改革实际上是和时间在赛跑,跑不过危机的话,就失败了。晚清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改革了,只是没有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