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北京再受到沙尘威胁,记者日前前往2001年本报曾经报道过河北省怀来县龙宝山村採访,该村旁边就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天漠,距北京市中 心仅84公里,而且每年以4米速度向北京靠近。大风、乾旱、沙漠,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龙宝村90%以上青年人外出打工,这些青年人坦言,「出去后不想再 回来」。
位于北京西北84公里处天漠,1300亩区域皆为黄沙,沙丘已袭至河北省怀来县龙宝山村,该村整个 村庄不足800人,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永泰回忆,1999年时,总理朱鎔基到访后,当地政府连续几年都号召治沙,但近年来治沙工作基本 停顿,「上级政府不拨款,村里根本没钱」。王永泰说,5年前曾植树,效果并不佳,多数因缺水死亡。
而村民王永宪直言,去年缺水时自家果树大半死亡,未有任何收益。他还说,由于要退耕还林,粮食全部要购买,但每人每年仅获补贴52元,「生活很艰难,多次申请低保(低收入补贴),也没结果」。
55岁的村民毛怀明计算,全家4口人,去年收成,玉米产量亩产100公斤,3亩果树收入不足2000元。他正在为其小儿子盖新房,他说: 「儿子大了,需要找对象,没房子不容易说亲」。他计算,盖房子需要10万元费用,6万多元是向亲戚朋友借贷。「儿子将来结婚,还要彩礼钱,又不知道还得欠 债多少」。
毛怀明19岁儿子毛元,现在天津一家饭店做侍应,月入约1000元人民币。毛元表示,儘管在城市生活工资并不高,但也不想回家,「风沙大,吃不好、住地方也不好。环境恶劣,成天与沙子为伴」。
在龙宝山村一年四季中,春秋冬风速最少4级以上,沙子满天跑。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毛元说,到了冬季,基本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夏季虽风少,却是炎热酷暑。
本报日前在现场所见,沙漠已经逼近村边房屋,一些房屋近半被黄沙掩埋。村民多在家避风,村中道路异常冷清。在村边沙丘中,风速稍大,便沙尘飞扬,令人满嘴都是沙子。只有乾枯的植物,努力地在风中挺立。
儘管距离北京水源地之一的官厅水库约4公里,但龙宝山村却严重缺水。王永宪介绍,供应村中吃水的两眼水井,到200米深才可见水。由于缺水,玉米产量低,去年大旱,更令大批果树因乾旱死亡。
对于龙宝山村村民而言,走出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王永泰统计,该村90%以上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与此同时,家长也多以生存环境差为由,灌输孩子「出走」观念,13岁正读小学6年级的刘宏说,母亲经常教导他,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走出这片荒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表示,对北京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尘暴,而非沙暴。5、6级风颳起的飞尘主要是市内及其周边飞尘,採取减少周边郊区耕地鬆土、种植果树带等方法,已有良好效果。
韩同林指出,风速7级以上的大尘暴主要源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等地的乾盐湖。治理方法主要是在飞尘聚集地种植耐咸植物「咸蓬」,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但该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国家尚无大批资金投入。像龙宝山村附近天漠这类沙漠含尘量不足1%,对北京影响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