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学霸,当啥网红 |
送交者: 2022年01月18日07:26:4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向治霖 袁岚峰有两个标签,一个是“23岁就博士毕业的天才少年”,另一个是“网红”。 知乎上,针对袁岚峰的问题有,“如何看待23岁就博士毕业的袁岚峰去做网红?为什么学霸们忽然争着去当网红了?” 知乎截图 类似情绪的提问还有,“袁岚峰为什么到现在都没评上正高?”,甚至是“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这看起来,颇有一丝“伤仲永”的“爹里爹气”。 袁岚峰当然不是“仲永”,不过他的故事,可以从作家王小波说起—— 这是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记录的一段往事:在他小时候,哥哥告诉他,古希腊有一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一天,哲人去见他的朋友,朋友不在,他就在朋友的家门上画了一道曲线。朋友回家,看到曲线,被它的优美深深折服。 事实上,王小波随后写到,“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 虽然,“故事不知道真假,但它揭示的是,这个世界上存在好的东西”,袁岚峰说。这一份“好”,能够公示于人,令所有的人欣赏。 这便是,袁岚峰做“科普”的初衷。 1 这个网红不一样 袁岚峰做的科普,不是快餐式的“5分钟搞懂xxx”之流。回到2015年,他写下的第一篇科普文章,讲的就是量子力学。 那时的情景是这样—— 2015年3月,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说中科大潘建伟研究组实现了“量子瞬间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 瞬间传输,听起来是“任意门”的技术,或者像《星际迷航》里的“传送术”一样,能够在瞬间将一个人从a地移动到b地。 《星际迷航》中的传送场景 对于量子科技,大多数人只能“不明觉厉”,新闻记者也不例外。于是乎,对“量子瞬间传输技术”的描述神乎其神,好好的科普,大有变成科幻的趋势。 那个时候,袁岚峰还在做他的“老本行”:理论与计算化学。那时他从中科大博士毕业14年了。 但几年前,他的实验室领导一句偶然的话,让他投身了科普,那是时任中科大校长、现任中科院院长的侯建国院士。“侯校长讲,量子信息这个学科发展很快,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有机会寻求合作”,袁岚峰说,于是他调研起资料,深入地学习起来。 袁岚峰有他的科普优势。首先是,他自己就是一位科研人员,标准的理工科人才,况且他的专业“理论与计算化学”中,量子理论就是前提知识之一。 更关键的是,我国量子科技的团队和项目,就在他“隔壁”。“因为我科普的很多学科,它们之中最重要的、最前沿的、最核心的人,基本就在我们中科大里面,所以,我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他们”,袁岚峰笑说,此乃他的独家绝技。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袁岚峰第一次写下科普文章,叫《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 第一次下场过后,他收不住了。袁岚峰回忆说,“没想到,反响会那么大,真的像是潮水涌来了一样。我这个8000粉丝的博主,转发数目有2000多次。我看转发的速度居然赶不上转发增加的速度”。 此后,袁岚峰的格局一下打开:从量子出发,他的科普又开始涉猎航天、核聚变,再是人工智能等,乃至黑洞、暗物质、广义相对论等等的宇宙学知识。至于“落地”的一面,从汽车到芯片,从超级计算机到核电站,他的视频似乎无所不包。 现在的袁岚峰,成了真正的“百万粉丝级大V”。他在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上,均有超过200万的粉丝数。 袁岚峰新浪微博粉丝超200万 庞大的读者群体,让袁岚峰更明白,“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乃至投身科学”。知识的美好,让它自会有人渴望追随。 求知的人很多,反而是求知的书太少,这是袁岚峰的一个感悟。“就拿量子为例,有的人比如营销号等,夸夸其谈,用偏见传播偏见,以讹传讹,看了不如不看。但真正懂得的人,他们又很难对公众解释,可能他一开口,底下的听众就睡着了”,袁岚峰说。 概括地说,求知也像恋爱一样,合适的心遇不到合适的人,反而容易被“渣男”败坏了。 好在袁岚峰愿意做那个“合适的人”。 2 “把人留住” 做过科普几年,袁岚峰真的与量子有缘。2021年下半年,他的第一本科普读物《量子信息简话》出版上市。 这对他来说,颇有一些特殊意味,对量子的写作既是起点,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而对大众来说,“如果你想学习这门科技,那么,这就是最友好的一本入门书”,袁岚峰自我评价时说道。他一字一句地吞吐,丝毫没有谦虚的意思。 《量子信息简话》豆瓣评分9.3 《量子信息简话》确实好读,同时也具有专业性。市面上,关于量子理论的读物,高、中、低配的读物杂处。高配的如量子力学教材,其专业性自不必说,但其中的前提知识,却不是大众能具备的。 中配读物,介于专业和业余之间,但往往是由“公式狂人”写就,在第一页过后,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符号“登堂入室”。这样的书,往往沦落在家中吃灰。 低配读物,不如不读,这不必多说了。 袁岚峰试图以大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知识,这是他作为“百万粉丝科普博主”的功底所在。例如,几乎所有的量子读物都会提到“薛定谔的猫”,讲到它“半死半活”的状态,不过,也就在这里浅尝辄止。 袁岚峰曾获新浪微博年度最具影响力科普大V 袁岚峰会继续深入,所谓的死与活,是怎样定义的,而观测状态的前提基组,又该如何定义、并且如何影响到观测结论? 终于在系统讲解下,这一只流传百年的猫,不再是惨兮兮的“半死不活”。它是死是活的几率,是根据的我们的观测基组。另一方面,“测不准原理”其实是个数学定理,它是有严格证明的! 如是,袁岚峰讲解的量子理论,从“玄学”回归到“科学”。 在此同时,关于量子的基本知识,如狄拉克符号、自旋的定义等等,在大白话中被读者领悟清楚了。 “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的头脑清楚的,而不是把认知搅浑,尤其不是耍嘴皮子的。”袁岚峰正色道。 当然,作为一本大众读物,袁岚峰也要顾及专业性之外的可读性。“《量子信息简话》有着别出心裁的设置,你注意到了吗?”袁岚峰说。 这里的“别出心裁”是指,书在一开始就写到“量子精密测量”,而不是平常的读物那样,从历史入门。 《量子信息简话》 袁岚峰说,这么做的考虑是,让读者最先了解容易理解的量子应用。这首先说明,量子是真科技,而不是伪科技。其次,这也说明量子不是“深奥无用”的玄学,将读者的兴趣提起来了。 或者也不妨这么想:从历史入门,势必先是“黑体辐射”,以太假说,“物理大厦的两朵乌云”……回头看看,读者已经跑光了。 没有读者,是做不了网红的。袁岚峰说,论专业性,自己当然比不上潘建伟院士等人,但他的强项,是让普通人也得到求知的乐趣。 3 学霸的叛逆 不过,要满足别人之前,首先是对自己的满足。这才是袁岚峰坚持的动力。 追求知识的广度,乃至抵达现有知识的边界,这对袁岚峰是一种理想。“科普的乐趣,就是广泛地追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袁岚峰说,这就不是专门讲一个领域的知识,或者学习一些结论就可以的。 “真正的科普,是告诉读者一个完整的思维方式,是对本质和规律追寻的由头至尾。问题从哪儿来的?怎样想到解决办法?如何实施?在这之后,得到一个非常宏大、同时又看起来简单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美。” 如是的美,普遍存在在各个学科,这也使他流连其中。 在采访中,提到个人力荐的书单,袁岚峰表示,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几何原本》,这是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的一本数学著作。 《几何原本》 “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非常精确。它从极少数的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来几百条定理。然后关键在于,无论如何推导,定理的可靠度是不衰减的。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显而易见的的公理,到远非显而易见的勾股定理,它们的可信度竟然是相同的,都是同样的无懈可击。” 他推崇地说,从《几何原本》可以窥见科学的意义,即是“从常识出发,又完全超越常识。它告诉你,凭借理性思维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其次,袁岚峰推荐的书是《费曼物理学讲义》。他评价说,“费曼的这套讲义,并不适合它原本计划的一个给新生的专业课,但它非常适合已经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想理解更深入的思维方式的人”。 袁岚峰表示,在科普的风格上,他是“师从”费曼。 以上两本书,是袁岚峰尤其愿意强调的,但这当然不是他的全部。老本行“理论与计算化学”自不必说,从航天、半导体等硬科技,到各式的科幻小说,都在他兴趣之列。 袁岚峰还喜欢阅读文学,从小时候第一次读《西游记》,到喜欢了20多年的存在主义文学。社科读物方面,对他影响他最大的,是孔子、罗素、鲁迅、毛泽东、顾准和加缪等人。 涉猎的广泛,导致了一个对“科研人员”来说极大的弊病——“坐不了冷板凳”。 袁岚峰不是不知道。在采访中,他回忆起十几年前,父亲对他说过,“技多不养人呀”。笑意爬上了这张回忆的脸,袁岚峰摆摆手说:“别人都是说,技多不压身,他反而这么告诫我,让我专注一点。” 应当说,他曾经遵循过父母的建议。在他小时候,很早就表现出读书才干。他和普通孩子一样,7岁时读一年级。不过,“一年级就学个拼音,很快发现没什么可学。就跳到二年级,但是待了20来天,又没有可学的了,于是跳到三年级”,他用两年时间读到初一,高考时,只有14岁。通过高考,他到了中科大。 因为“23岁就博士毕业”,他被冠上了“天才神童”一类的称号。又因为,他同时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于是选择在中科大深耕,因为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是全国唯一的数理化并重的系。 看上去,这是他这样的“天才神童”天然应该的道路。 然而人到中年,他决定“叛逆”一把。 4 天地一条路 别误会,袁岚峰没什么“中年危机”。那是2015年,他的科普生涯正要开启,而那一年,他37岁。 有的事情隐隐不对,袁岚峰说,他在实验室里坐了14年。坐得越久,他就越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适合深耕特定领域的人。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各自有其追随者,两者都存在价值,不能互相否定。 英国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过一个经典说法:学者分为两类,“狐狸”型和“刺猬”型,狐狸知道许多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 “如果按这种分法,我就是超级大狐狸”,袁岚峰说。 但不能把狐狸的灵魂放入刺猬。采访中,袁岚峰告诉记者,“深究在一个领域里,两耳不闻其它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苦闷的”。 《科技袁理》视频画面 父亲一如既往,告诉他“技多不养人”。有时候,实验室领导也关照他,叫他将心思更多放在课题和项目上。他自嘲地说:“很简单,就是心思不在那。” 如此生活30年,怕是大厦就要崩塌。好在,时间过了一半,袁岚峰决定重开一局。 他投入了对学科之间广泛联系的研究中去,正式地离开孤岛、徜徉在大海里头。“因为我就是想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兴趣,甚至说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功利上的好处。但是,我思维方式就是这样。” 袁岚峰科普短视频节目《科技袁人》 告别了14年的苦闷,从2015年起,袁岚峰仿佛再一次开始生长。他告诉记者,换一条人生的路,这当然需要勇气,但是这更需要信念。 “我很清楚,我做的事是会留在历史上的”,袁岚峰说,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走过这一大圈,他仍然可以说:“我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袁岚峰的科普工作,不仅在学海里渡了别人,也渡了自己。 但是,这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度有其不可测,广度也有其不可知,人与世界总是两望茫然。 袁岚峰对此是有体会的,他提到不久前去世的著名物理学家温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显得索然无味。” 袁岚峰 “意义都是人的构建,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若干万亿年之后,最后恒星都熄灭了,智慧生命肯定也都完蛋了,这对人类来说,是极不友好的结局”,袁岚峰嘴角带笑地淡淡说道。 而我们为什么对智慧孜孜以求呢? 袁岚峰说,每一次当他阅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都会热泪盈眶,因为答案就在其中—— “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1: | 时隔两年重回全球第一!中国新船接单量 | |
2021: | 印度为占领达旺的印军少校建立纪念碑。 | |
2020: | 故宫博物院回应“开车进故宫”:诚恳致 | |
2020: | 习近平晤昂山素季:中方将继续在国际上 | |
2019: | 给国内父母家人发红包,支付宝微信里面 | |
2019: | 任正非罕见受访 | |
2018: | 老道,哭去吧,你的狗爪子也快差不多要 | |
2018: | 喜迎狗年,高校寝室门口纷纷挂出不正经 | |
2017: | 傅园慧一定上春晚:傅园慧吐槽某高中期 | |
2017: | 内森·加德尔斯: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