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秦亡于气候、小冰期害了明朝?是真的吗? |
送交者: 2017年12月13日05:52:50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关键字:秦亡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化秦朝 【观察者网 文/陈雅莉】昨天,观网左栏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做树木年轮学的工作。 文章里面提到,通过他们对年轮的观察发现,在秦朝之前,树都是长得好好的,秦始皇打江山也打下来了,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但接着就走向了衰亡。 作者说,“史书上搞社会科学的说是秦始皇焚烧书、暴政的缘故,是政治原因。但是我们看树木年轮的话,其实有点冤枉他了,那段时间大树都长得不好,他的日子能好过吗?所以陈胜吴广在公元前209年就揭竿而起造反,到207年他就灭亡了。” 秦亡的原因还有气候因素? 感觉是个很新颖的说法。 村庄解读 很有说服力。 秦亡和气候不好导致的粮食短缺和大饥荒有极大关系! 很有意思的研究! 有读者认为,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 而作为外因的气候对于当时看天吃饭的农业文明来说有巨大的影响。 直心少年解读 内外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这个在以前的讨论中也说过,在前工业社会,农业文明主要还看天吃饭。气候因素对于农耕文明具有巨大影响,特别是在连续出现极端气候的时期。而对游牧民族,天气因素更是绝对性影响。 因为小冰期会让北方可耕地大幅缩减、单位粮食大幅减产。这对于平均亩产只有1~200斤时代的的农业社会,往往会带来严重冲击。特别是在长期温暖、和平时期繁衍了大量人口之后。 同时,在工业社会之前,古今中外任何农耕文明承平日久,必然会发生土地兼并,豪强并起,危及皇权。这也是为何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气候变冷,土地贫瘠之后,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加重盘剥和加强兼并。这会加深底层困苦,破产农民增多,求生存成为兵源或流寇,治安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飙升。进而导致维护政权稳定的皇权与看重自身眼前利益的地主官僚间矛盾冲突上升。这就是导致社会各类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政经原因。而在气温迅速下降周期,游牧民族为求生存只有通过大规模南迁,加剧了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冲突。 所以,在农业社会,极端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土地贫瘠,就相当于人体免疫力出现严重失调,此时无论外来还是自身说造成的冲击,原先的癣疥之疾都可能引发致命的威胁。 兵马俑 图@视觉中国 有同学认为,其实气候导致的民生问题比暴政更严重,年景好的话秦不一定会那么快消亡。 希夷冰释解读 从已经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律部门齐全,成熟度极高。而且秦变法之后,大量人口都往秦迁移,这就已经说明秦不是暴政而亡的了。在我国物候学研究兴起之后,陆续有证据表明秦—汉是一个从冰河期—暖化期的变化过程,就更加印证秦亡是农业生产受影响,民生困顿,加上政治中心内部问题,多处旧势力趁机起兵作乱,最终导致秦灭亡。 迎风而上解读 如果年景好,哪怕大工程也未必国力透支,说不定能支撑下去。 不止秦朝,其他朝代的动荡也和当时的气候不无关系。 东东爱你解读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从而影响到王朝兴衰。秦亡汉兴,五胡乱华,辽金蒙,大清入关,无一不与气候变化有关系。 还有读者提到,还有说法说明亡于小冰期呢,你们说气候重不重要。 狼眼的证言解读 对于农耕社会来说,真正是靠天吃饭。明亡于小冰川气候并不是玩笑,呵呵。 小冰川气候是啥? 实际上应该叫小冰期。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研究认为,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由于这段时间横跨我国明清两朝,所以也称“明清小冰期”。 该刊物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在自己的学术名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更详细地提到,中国近5000年来共经历了4个冷暖变化时期: 一千多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 A为从中国物候所得结果 B为从格陵兰冰块所得结果 图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里面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冰期: 第一个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和秦汉王朝建立。 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区。 第三个温暖期:600年—1000年,唐宋温暖期。 第三个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族中央王朝——元朝。 以及之后的明清两朝小冰期时期。 据新浪科技报道,明清小冰期时温度的整体下降,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缩短、产量减少、价格上扬。随后就是群发性的饥荒和农民起义等社会连锁反应,也促使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入侵。 因此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导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一个外部原因。 但是也有同学不同意。 abcd15469_1s31b解读 这就有点搞笑了,如果说明亡于小冰川气候,那么你知道这次小冰川气候起止于1350-1850年,元朝1368年灭亡,同样的逻辑是不是也可以说元不是亡于自己,而是亡于小冰川气候呢?更可笑的是这个小冰川气候最冷的是什么时候呢?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前面的可还在康乾盛世时期呢,最冷的时候都让清朝赶上了,清朝怎么反倒没亡呢?或者还可以得出之所以鸦片战争也不是因为清朝腐朽没落,而是小冰河期造成的?本来就主要是王朝自己的问题都要赖到天灾人祸上去? 读者认为,气候的影响对于朝代更迭来说还是外因。 honestsky解读 不是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气候肯定有影响,说不定还影响很大;但是气候对于朝代的更替来说应该算是外因而不是内因吧,内因应该是朝代根基人为因素的严重腐坏(土地兼并、吏治败坏等等),而气候这个外因顶多是加速(或者延缓了)这个过程而已。 秦亡归根到底,是暴政的错。 2016年3月29日,陕西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摄的馆藏文物秦始皇帝像 。图@视觉中国 玉带林中挂解读 始皇帝统一之后,一口气都没歇,同时干了几项大工程 1.征岭南,50万之众,后勤全从中原运,别指望两湖地区,那里到明朝才开发成熟,你自己想想数千里要多少粮草 2.守长城,30万人,后勤补给也是中原输送,别指望长城沿线有供给能力 3.大建宫殿群,可不是阿房宫一个,而是一片建筑群,秦亡时都没有修完,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就是一帮苦力 4.修直道、修长城等工程,这是该干的,但是千不该万不该跟以上几个项目一起上 其他的我就不列了,秦朝有多少人口,以上项目都是有唯一排他性的大工程,始皇帝全都一起上了,这不叫暴政啥还叫暴政,难道还是良政么,百姓全是刁民,不知道相忍为国 我来说几句解读 太片面了,刘邦和陈胜吴广的起义,都是因为“失期当斩”,可见当时法律的严苛,百姓没活路没希望才是暴动的原因,再加上天下初定,各种反对势力并没有彻底消亡,如张良项籍之辈趁机起事,才是主要原因,说是暴政亡国并没错。历史上闹饥荒的年份并不少,政府处置得当就不会有大问题~这是简单分析,具体内容就太多了。 不过,也有同学觉得,不一定要分出个高下。 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迎风而上解读 秦朝2000万-3000万人之间,人口不少,几项大工程人力都没过百万。也不是几年修完。皇帝墓通常皇帝一上台就开始修了,经常是人不死就越修越大的。 以上这些争论都没什么意义!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秦朝不是暴政。而是为秦朝的灭亡提供了更详细的证据---天公不做美。而气候因素,这在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诱因!中国勤劳能干又技术高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工程都干了不少,风调雨顺时,以中国人的种田技能,真亡不了国。就怕搞大工程时,天公不做美......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里明末的大旱了,不然还是能多延续一代两代的。 最后再强调下,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秦朝不是暴政。而是为秦朝的灭亡提供了更充分详细的证据,压倒骆驼那众多稻草中,我们研究秦亡历史时一直忽视的那重要的一根。 还有同学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 天才宝宝解读 你可以查查西方世界的历史几乎和我们是同步的,我们乱他们也乱,我们太平他们也不那么乱了............气候影响真的很大!!! 幸福可乐解读 是的,汉武帝北伐起劲的时候,罗马那边也闹的欢。 你怎么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新华社:201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 |
2016: | 中国最新红旗26导弹堪比S400 射程400公 | |
2015: | 伊拉克政府军用我过彩虹4B无人机精确打 | |
2015: | Japanese ate Indian PoWs, | |
2014: | 今日新闻照片 | |
2014: | 21军高原军事演习,气派就是不一样了 | |
|
假如,秦始皇再长寿10年,压住局势,再挑选和培养了一个靠谱的接班人,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过度使用民力,气候因素,这是外因,在秦始皇的削王族,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加上立国之君暴死,接班人失序,这是内因。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才使这个划时代的新王朝崩塌。但是他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体制,仍沿用千年,表现出强大的体制生命力。
—— 由此可见,暴政这个结论,完全是可以商讨的。
秦朝为什么灭亡?根源不在什么冰期,而在制度本身无法适应社会与生产力的变化。
秦国因何而强大?因为商鞅变法,那么商鞅初衷与目标是?是商鞅本人,根据秦人的民族性格,秦国的地缘政治态势为秦国制订出的制度国策。这个国策制定的初衷是要让秦国变得富强,富指老百姓有饭吃,强指军队强大,在战场上可以取胜。这里的富强,针对的是偏安一隅,文化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秦国。而非一统四海,灭掉所有诸侯国的秦帝国。
商鞅给秦国制定的国策是什么?耕战,整个国家就做两件事,种地,作战。而种地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作战,整个国家在商鞅的改造下变成了一架庞大的机器,上到国君,下到老百姓,事实上都是这部机器的某个部分。而这部庞大机器的使命只有一个,作战取胜。
这种国策,让秦国脱颖而出,在短短100多年以后就统一了天下。然而统一天下之后,整个国家的状况可以说发生了巨变。从土地上讲,秦帝国已经把可以征服的土地全部征服了,没有土地可以占领了(北方草原依靠步兵是无法占领的),无仗可打,意味着战争机器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换言之,国家就不能再依靠耕战这套目标原则进行。
另一方面,四海浑一,秦国统治的人口不再是单纯的秦人,而是包括东方六国以及南方百越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人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质朴刻苦耐劳的秦人可以忍受严刑峻法,忍受耕战这种生活模式,其他地区得人则不能忍受。
再加上国仇家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无论在领土疆域,经济社会民族状态上,大一统的秦帝国与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完全不同。商鞅的法律在战国时期强国之策,但在大一统的帝国状态下,则完全是亡国的法律。
这样,一方面秦始皇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功业,一统天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家治理形态,之前并无国家治理经验。
另一方秦国上下在一统天下的巨大成功下,是不会也不可能更改商君的法律与制度的。有这么一句话,成功是最大的包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是市场的王者,取得巨大成功,智能机时代为何抱残守缺?就是因为之前的成功太耀眼,无法放下。殊不知世易时移,市场环境变了,之前让你大获成功的经营策略现在却让诺基亚走向灭亡。
秦帝国为何短短15年灭亡,原因就是如此。耕战这样的国家制度框架,在大争之世,是强国之道。而在大一统的帝国也这么玩儿,则是暴政,很快就会玩儿完。那个时代秦始皇真的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吕不韦对此看的很清楚,所以才会在吕氏春秋中写下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样的话。吕不韦的意思就是说:嬴政我儿,当你真正取得天下,要把商鞅的严刑峻法变成宽厚爱民的仁法。然而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了,秦始皇恨吕不韦恨得要死,怎么可能听他的话?
而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样的话,正是陆贾对汉高祖说的,正是汲取秦帝国暴政短命的历史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暴政亡国,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都知道,但秦始皇真的不知道。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并不是蠢货。他统一六国之后,首先干的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去修那些工程。而是招贤纳士,希望得到东方六国知识阶层,思想阶层,尤其是儒家的承认。但无论秦始皇如何礼贤下士,如果表示诚意,都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源于东方六国对秦国根深蒂固的仇视和不信任,六国恐惧秦国,害怕秦国不是始于秦始皇,而是之前历代的秦国征伐史。
其中顶峰就是历史上最牛的猛将白起,武安君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杀六国士兵165万人,其中长平之战坑杀45万。这些数字在今天人看来代表着牛逼,但在当时的人眼中是什么样?
杀人盈野的秦人像不像侵华的日本鬼子?坑杀45万士兵像不像南 京 大 屠 杀?要知道南 京大 屠 杀的时候中国有5亿人左右,那个时代整个中原也就不过2000多万。这种杀法,对于那个时代的当事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就像抗战时期的中国人,面对外族日本人的征服,会顺从不反抗吗?尤其还是一群杀人狂。当时被征服六国的老百姓,上到精英知识阶层,下到普通老百姓,事实上对待秦国的认识与抗战时期老百姓对待鬼子的认识没有区别。
在他们眼里,被秦国征服等于人被一群禽兽统治。他们是不可能心服的,更多的是恐惧和仇恨。这源于商鞅变法之后一百多年秦国的征伐史,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秦始皇想要解决百年隔阂仇恨,纵然秦始皇能再活20年,充其量也是依靠他的威势压服局面20年,死后这个矛盾也会很快爆发,是不是胡亥都会是这个结果。
后世史书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其中焚书坑儒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源于秦国一百多年的征伐史。在东方六国眼里,秦国是有强烈原罪的。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为何同样是大一统,同样是无法回到过去割据的状态,汉朝就能长治久安?除了汉高祖吸收秦朝灭亡的一系列前车之鉴,汉朝没有秦朝的原罪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秦王朝是伟大的,他伟大不仅伟大在秦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还在于秦帝国事实上承担了大一统带来的一切负面成本,比如大一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杀伐杀戮,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仇恨隔阂。并且滥用民力,修建了长城,灵渠,秦驰道这些超越时代的超级工程,为中华帝国的长存打下了坚实不可撼动的根基。
结果秦国灭亡了,一切负面的成本随着秦帝国的灭亡一同入土。但负面成本抵消以后,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王朝辛辛苦苦栽树,承担栽树的一切成本,好处却被后世子孙享用。
假如,秦始皇再长寿10年,压住局势,再挑选和培养了一个靠谱的接班人,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过度使用民力,气候因素,这是外因,在秦始皇的削王族,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加上立国之君暴死,接班人失序,这是内因。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才使这个划时代的新王朝崩塌。但是他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体制,仍沿用千年,表现出强大的体制生命力。
—— 由此可见,暴政这个结论,完全是可以商讨的。
但是只要政府执政力还在线,气候导致的天灾根本造不成重大影响。秦朝不是成平日久腐朽无能的政府,执政能力非常强
秦朝的人口在大概在3000万左右,西汉成平之后人口超过6000万,就生产力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推一下就明白,秦朝的人口远没有到达土地承载上限,这也是顺理成章的,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口自然较少
所以秦朝不存在过量人口和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部分人所说的大量人没有饭吃,流民遍地不可能成立,否则请拿出具体证据说明秦末的灾荒问题
请遵守相关法律与法规,文明评论。详细请看《观察者网用户管理制度》
221 条评论
最热
最早
最新
还有 1 条评论
实际想来,难道中华文化仅仅是诗词歌赋?如果这样,也就怪不得会让民族日益孱弱了。事实上,儒家是诗书是中华文化,法家依法治国也是中华文化,道家无为而治也是中华文化,兵家强兵卫国更是中华文化,墨家崇尚科学创造,鲁班的营造,医家治病救人,为种族的延续立下汗马功劳,也都是中华文化,可是这些在后来的两千多年中,要么被贬损失传,要么用之却不敢言,这就是儒家成为显学之后的事。真真正正做到了“一家独大”,也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日益落后的根源所在吧。所以毛主席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到底儒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儒家哪个人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细究起来,无非是治史任教,诗词歌赋,或者就是伦理这几样而已
还有 3 条评论
比如毛主席所说:百代皆行秦政法——我们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央集权,文官治理,郡县制等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也被等同于落后粗暴的东西,一直被鞭挞——因为“暴秦”,那他的制度只能是邪恶的,落后的,野蛮的…
所以这中间,孰优孰劣,也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还有 3 条评论
吴起被射杀时紧紧抱着楚王尸体,从而让新楚王不得不为自己报仇,这道理如出一辙吧
还有 3 条评论
比如毛主席所说:百代皆行秦政法——我们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央集权,文官治理,郡县制等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也被等同于落后粗暴的东西,一直被鞭挞——因为“暴秦”,那他的制度只能是邪恶的,落后的,野蛮的…
所以这中间,孰优孰劣,也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比如毛主席所说:百代皆行秦政法——我们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央集权,文官治理,郡县制等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也被等同于落后粗暴的东西,一直被鞭挞——因为“暴秦”,那他的制度只能是邪恶的,落后的,野蛮的…
所以这中间,孰优孰劣,也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还有 2 条评论
跳出传统的桎梏,以今人的眼光与见识去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史实。逻辑上是理想的。然而事实上却难以做到。
文明是传承下来的。文明所传承的东西除了文化记忆,生活方式,语言文字这些东西。还有文明的历史,以及对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与结论。后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对与文明的传承,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暴秦”这个评价,事实上给予了儒家思想作为后世中华帝国主体思想的历史合法性。因为秦始皇是暴的,所以焚书坑儒是错误的,所以儒家思想支配中国才是正确的。否则如果秦始皇是善的,那么焚书坑儒就是正确的,儒家既然应该被坑,那么后世2000年儒家主宰中国是不是就是错误的?2000年的中国帝制时代是不是就是完全错误的?
这涉及对中华文明的总体评价的核心问题,兹事体大。如果你否定了“暴秦”这个评价,后世的一系列逻辑问题会纷至沓来,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
外国人对秦国秦朝秦始皇的评价怎么样都可以,因为这些历史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对他们毫无影响。而对中国人自己,就不是这样了。
事实上这个道理并不是中国的道理,而是人类文明社会通行的道理。比如,中国人评价纳粹怎么说都可以,崇拜元首都没问题,和中国人无关嘛,但德国人公开发表这样的言论试试,直接进监狱。还有就是美国最近闹得火热的对罗伯特李历史评价的事件,也是对涉及美国重大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往美国官方对罗伯特李的评价是对美国内战结束,避免国家分裂起到很大作用的英雄。因为是英雄,到处都是雕像。
但最近美国社会对罗伯特李的评价变了,由英雄变成奴隶主了,结果雕像被拆毁。搞得美国社会一团混乱思想割裂。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还有 2 条评论
还有 3 条评论
说秦始皇搞大工程拖垮国家的,是读史书没读好的,基本是那种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啥意思就不懂的二货。秦南征是BC219屠睢攻南越、BC214任嚣和赵佗攻南越、BC210赵佗攻瓯骆三次。一般认为第三次战争是第二次战争的延续。第二次战争后秦就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修长城是在蒙恬打败匈奴(BC215年-BC213年)后开始的(BC213年)。直道是BC212-BC210年间蒙恬监修的,自咸阳淳化县凉武帝村至包头市西南止,一共就800多公里,宽20-60米。阿旁宫始建于BC212年,始皇帝安葬时还停工了几个月,秦二世在位三年死的时候也就打了个前殿地基(1320米×420米)。技术上说,秦始皇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南征那次比较大。打匈奴的战争规模和后来汉武帝北伐相比差好多。建阿旁宫是因为统一后迁入天下富户,都城人口膨胀太快,不得不新修宫殿。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东巡之类的活动上。统一天下后安抚人心,巩固统治比较重要,所以他老人家不停的出巡视察。
还有 1 条评论
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谇是责备,赀是罚款
(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盔甲。迟到三
天到五天,批评;六天到十天,罚一块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的记录。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失期当斩”在这两处出
土的秦简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徭役失期,最重的惩罚不过是缴纳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甚至还明确规定“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可免徭役
失期当斩八成是陈胜吴广为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忽悠人的。
大家请注意,你们引用的法条是《徭律》,而陈胜吴广是戍卒,适法不当好吧,陈胜吴广等人适用的是军法
汉承秦制,来看汉朝军法“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这是张骞
卫青北伐匈奴,李广从征“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结果是李广&遂引刀自刭&“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这是李广和赵食其
跳出传统的桎梏,以今人的眼光与见识去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史实。逻辑上是理想的。然而事实上却难以做到。
文明是传承下来的。文明所传承的东西除了文化记忆,生活方式,语言文字这些东西。还有文明的历史,以及对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与结论。后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对与文明的传承,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暴秦”这个评价,事实上给予了儒家思想作为后世中华帝国主体思想的历史合法性。因为秦始皇是暴的,所以焚书坑儒是错误的,所以儒家思想支配中国才是正确的。否则如果秦始皇是善的,那么焚书坑儒就是正确的,儒家既然应该被坑,那么后世2000年儒家主宰中国是不是就是错误的?2000年的中国帝制时代是不是就是完全错误的?
这涉及对中华文明的总体评价的核心问题,兹事体大。如果你否定了“暴秦”这个评价,后世的一系列逻辑问题会纷至沓来,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
外国人对秦国秦朝秦始皇的评价怎么样都可以,因为这些历史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对他们毫无影响。而对中国人自己,就不是这样了。
事实上这个道理并不是中国的道理,而是人类文明社会通行的道理。比如,中国人评价纳粹怎么说都可以,崇拜元首都没问题,和中国人无关嘛,但德国人公开发表这样的言论试试,直接进监狱。还有就是美国最近闹得火热的对罗伯特李历史评价的事件,也是对涉及美国重大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往美国官方对罗伯特李的评价是对美国内战结束,避免国家分裂起到很大作用的英雄。因为是英雄,到处都是雕像。
但最近美国社会对罗伯特李的评价变了,由英雄变成奴隶主了,结果雕像被拆毁。搞得美国社会一团混乱思想割裂。
还有 1 条评论
首先挑明我的观点,第一,对“暴秦说”不以为然;第二,对“暴政论”嗤之以鼻。不仅因为它们可疑,而且更觉得粗鄙。我的问题是,一,为何我们在看到大秦短短十五年帝国史时,看不到它背后是洋洋大观的五百年积淀?为什么?二、为何煌煌《秦史》会连同秦帝国一同在中国国家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凭什么?三、比肩罗马帝国与英美帝国的大秦帝国,享有世界“三大高峰”盛誉,为何独在他的母国如此不受人待见?怕什么?四、既然China这个中国的英文名字从“秦”的英文名称Chin转化而来,那么我们确定了解那个“轴心时代”大秦的大文明语境和人类史内涵?想什么?五、我们民间如今“正在”或“准备”继续从哪个角度关照大秦这个创世的中国原理?是站在世界纵横和天下经纬的高度么?问什么?
问题根本不在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而在于那是“谁的问题”,“暴秦”“暴政”“暴亡”是春秋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强势生存年代的问题么?是那个礼崩乐坏,天下板荡,能战方可言国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问题么?小桥流水提不出大江东去的问题,花前月下提不出金戈铁马的问题,问题的大小预示着生命的硬度,中华民族沦落百年,不就是因为走不出“小时代”,提不出大问题么?如今全球化时代,硬件文明不知更新了几茬,而我们的政治文化思考还纠结于类似“暴政”这个不争气、不靠谱,让人瞧不起的问题上,怎不让人心生感慨,耿耿于怀呢?!
“一样生百样死”,大秦一统或需十之八九,但大秦终结只要失之一二,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可笑地确定这看似简单的“一二”。在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年代,我们是无权决定可能“发生什么”的。任何可以致死的原因,在不能穷尽“任何”之前,任何结论都是“徒劳”“简陋”的。
以物观物,性公而明,让历史成为“历史”,让战国成为“战国”,让秦朝成为“秦朝”,让秦始皇成为生活在历史上、战国里、秦朝中的人物,而不是让其成为,从秦朝里、战国中、历史上穿越到现代的“尤物”。
秦政的良弊,取决于后秦百代对秦政法历史地位的中国原理确认(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从后思索”。历史不断赋予秦政以“中国原理”意义,而同时,秦政的意义也在这种赋予中成为“中国原理”。这就是在下的结论!
焚书坑儒本身就是证据,秦始皇是心胸广阔的伟大君主,他每灭一国,就要在咸阳修一座宫殿,把该国的王族接过来居住。这样的心胸,后世根本没有。
他连敌国王族都能容,为何要焚书坑儒?还是因为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已经威胁了帝国的思想统治。
还有 4 条评论
说秦始皇搞大工程拖垮国家的,是读史书没读好的,基本是那种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啥意思就不懂的二货。秦南征是BC219屠睢攻南越、BC214任嚣和赵佗攻南越、BC210赵佗攻瓯骆三次。一般认为第三次战争是第二次战争的延续。第二次战争后秦就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修长城是在蒙恬打败匈奴(BC215年-BC213年)后开始的(BC213年)。直道是BC212-BC210年间蒙恬监修的,自咸阳淳化县凉武帝村至包头市西南止,一共就800多公里,宽20-60米。阿旁宫始建于BC212年,始皇帝安葬时还停工了几个月,秦二世在位三年死的时候也就打了个前殿地基(1320米×420米)。技术上说,秦始皇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南征那次比较大。打匈奴的战争规模和后来汉武帝北伐相比差好多。建阿旁宫是因为统一后迁入天下富户,都城人口膨胀太快,不得不新修宫殿。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东巡之类的活动上。统一天下后安抚人心,巩固统治比较重要,所以他老人家不停的出巡视察。
还有 2 条评论
还有 3 条评论
天子治下的国家,虽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但其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地域广大,地貌复杂,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巨大的差别。加之政治上不同国家之间的隔离。所用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同。所以,国家之间的差异绝对可以达到民族间差异的程度。
但毕竟像你所说,天之治下,有共同的天子,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祖先。所以,可以这样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在战国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民众的差异介于不同民族与同一民族之间。事实上目前都没有一个准确词汇可以描述这种状态。
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状态比真正的不同种族要更近,所以各国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卫国人商鞅,楚人白起才可以跑到秦国做官为将,而不必担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为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种族,所以打起仗,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至于你说的杀投降的士兵与杀老百姓的区别,我说没有区别。大规模屠杀老百姓叫血腥杀人狂,大规模杀降兵就是合理的?我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何差别,况且争论这个东西事实上没有意义。因为不论你怎么认为,当时的六国老百姓一定是把秦人当时杀人魔王的。长平之战时,赵国人口不过350万,死了七分之一,全国家家户户都有人死。不会有老百姓因为秦国人杀的是士卒而不是老百姓而不认为秦人是杀人魔王。
2,我并没有否定秦朝灭亡,六国贵族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没提罢了,但这个作用能有多大?
假设大秦帝国治下文治武功,轻徭薄赋,民富国强,人人拥护,国泰民安。这种情况下,六国贵族起的作用能有多大?就像抗战,为何共产党能在各种资源严重奇缺的情况下在敌后建立广大的根据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泛深远的民意基础,即老百姓恐惧,厌恶,憎恨日本人。这种民意基础加上合理的引导,自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秦末大起义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六国百姓对秦国恐惧憎恨的民意基础,怎么可能一把火就揭竿而起?
3,仔细看看我说的是什么?我说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想要得到主流知识阶层的承认,却没有用。你说的是焚书坑儒,是两件事。
历史都有两面性,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秦始皇泰山封禅,儒生不认为秦始皇有资格封禅,进行各种软对抗,秦始皇忍了。泰山封禅,秦始皇被雨淋成落汤鸡,被儒生嘲笑,秦始皇忍了。儒生说秦国的制度太残暴,需要改革商鞅体制,秦始皇也同意了。
但最后儒生说要恢复分封制,秦始皇忍不了了,焚书坑儒了。仔细研究史书,可以看到秦始皇与儒家的关系是一种博弈的关系。秦始皇为了获得主流思想的认同,步步退让,而儒生们则不断紧逼。最终逼到了秦始皇的底线,这才出现焚书坑儒的总爆发。
这个博弈的过程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对秦王朝乃至秦始皇本人有强烈的不认可,而这种不认可根源事实上就来自于我上面所讲的秦国的历史原罪。
焚书坑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单单只是儒家反对大一统制度?那个时代中国刚刚进入帝制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状态并未结束。各国君主都不是那种禁锢思想的人。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气吞万里,更不是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如果仅仅只是发几句牢骚,以当时秦始皇急于获得主流思想认同的状态,我认为是不会计较的。
真实的原因在于,儒家对秦始皇以及秦国的高度不认可,不接纳。让秦始皇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焚书坑儒只是最后的导火索而已。
4,修建大工程,当然拖累了秦国。修建大工程,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干过,比如汉武帝也修过长城,也没见汉朝灭亡。但还是那句话,世易时移,同样一件事,干的环境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如果在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修,确实问题不大。但在国家初定,因战乱造成的破坏还未恢复,而且国内矛盾重重的时候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发发某些民族主义感慨,元和清这俩代都是汉人的不幸,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兴。都是生生打断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使原本像更高生产力过渡的机会丧失。虽然先进文明总会同化野蛮文明,但是历史不是绝对,这也是代价 。
还有 4 条评论
首先挑明我的观点,第一,对“暴秦说”不以为然;第二,对“暴政论”嗤之以鼻。不仅因为它们可疑,而且更觉得粗鄙。我的问题是,一,为何我们在看到大秦短短十五年帝国史时,看不到它背后是洋洋大观的五百年积淀?为什么?二、为何煌煌《秦史》会连同秦帝国一同在中国国家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凭什么?三、比肩罗马帝国与英美帝国的大秦帝国,享有世界“三大高峰”盛誉,为何独在他的母国如此不受人待见?怕什么?四、既然China这个中国的英文名字从“秦”的英文名称Chin转化而来,那么我们确定了解那个“轴心时代”大秦的大文明语境和人类史内涵?想什么?五、我们民间如今“正在”或“准备”继续从哪个角度关照大秦这个创世的中国原理?是站在世界纵横和天下经纬的高度么?问什么?
问题根本不在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而在于那是“谁的问题”,“暴秦”“暴政”“暴亡”是春秋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强势生存年代的问题么?是那个礼崩乐坏,天下板荡,能战方可言国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问题么?小桥流水提不出大江东去的问题,花前月下提不出金戈铁马的问题,问题的大小预示着生命的硬度,中华民族沦落百年,不就是因为走不出“小时代”,提不出大问题么?如今全球化时代,硬件文明不知更新了几茬,而我们的政治文化思考还纠结于类似“暴政”这个不争气、不靠谱,让人瞧不起的问题上,怎不让人心生感慨,耿耿于怀呢?!
“一样生百样死”,大秦一统或需十之八九,但大秦终结只要失之一二,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可笑地确定这看似简单的“一二”。在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年代,我们是无权决定可能“发生什么”的。任何可以致死的原因,在不能穷尽“任何”之前,任何结论都是“徒劳”“简陋”的。
以物观物,性公而明,让历史成为“历史”,让战国成为“战国”,让秦朝成为“秦朝”,让秦始皇成为生活在历史上、战国里、秦朝中的人物,而不是让其成为,从秦朝里、战国中、历史上穿越到现代的“尤物”。
秦政的良弊,取决于后秦百代对秦政法历史地位的中国原理确认(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从后思索”。历史不断赋予秦政以“中国原理”意义,而同时,秦政的意义也在这种赋予中成为“中国原理”。这就是在下的结论!
秦朝为什么灭亡?根源不在什么冰期,而在制度本身无法适应社会与生产力的变化。
秦国因何而强大?因为商鞅变法,那么商鞅初衷与目标是?是商鞅本人,根据秦人的民族性格,秦国的地缘政治态势为秦国制订出的制度国策。这个国策制定的初衷是要让秦国变得富强,富指老百姓有饭吃,强指军队强大,在战场上可以取胜。这里的富强,针对的是偏安一隅,文化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秦国。而非一统四海,灭掉所有诸侯国的秦帝国。
商鞅给秦国制定的国策是什么?耕战,整个国家就做两件事,种地,作战。而种地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作战,整个国家在商鞅的改造下变成了一架庞大的机器,上到国君,下到老百姓,事实上都是这部机器的某个部分。而这部庞大机器的使命只有一个,作战取胜。
这种国策,让秦国脱颖而出,在短短100多年以后就统一了天下。然而统一天下之后,整个国家的状况可以说发生了巨变。从土地上讲,秦帝国已经把可以征服的土地全部征服了,没有土地可以占领了(北方草原依靠步兵是无法占领的),无仗可打,意味着战争机器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换言之,国家就不能再依靠耕战这套目标原则进行。
另一方面,四海浑一,秦国统治的人口不再是单纯的秦人,而是包括东方六国以及南方百越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人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质朴刻苦耐劳的秦人可以忍受严刑峻法,忍受耕战这种生活模式,其他地区得人则不能忍受。
再加上国仇家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无论在领土疆域,经济社会民族状态上,大一统的秦帝国与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完全不同。商鞅的法律在战国时期强国之策,但在大一统的帝国状态下,则完全是亡国的法律。
这样,一方面秦始皇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功业,一统天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家治理形态,之前并无国家治理经验。
另一方秦国上下在一统天下的巨大成功下,是不会也不可能更改商君的法律与制度的。有这么一句话,成功是最大的包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是市场的王者,取得巨大成功,智能机时代为何抱残守缺?就是因为之前的成功太耀眼,无法放下。殊不知世易时移,市场环境变了,之前让你大获成功的经营策略现在却让诺基亚走向灭亡。
秦帝国为何短短15年灭亡,原因就是如此。耕战这样的国家制度框架,在大争之世,是强国之道。而在大一统的帝国也这么玩儿,则是暴政,很快就会玩儿完。那个时代秦始皇真的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吕不韦对此看的很清楚,所以才会在吕氏春秋中写下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样的话。吕不韦的意思就是说:嬴政我儿,当你真正取得天下,要把商鞅的严刑峻法变成宽厚爱民的仁法。然而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了,秦始皇恨吕不韦恨得要死,怎么可能听他的话?
而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样的话,正是陆贾对汉高祖说的,正是汲取秦帝国暴政短命的历史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暴政亡国,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都知道,但秦始皇真的不知道。
还有 1 条评论
秦亡和暴政之间的必然关系已经被大家批得够多了。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始皇帝和二世执政的差异。始皇帝时期不是没有谋反活动,著名的博浪沙行动(BC218)就是一例,即使在帝国都城附近,也有过蓝池刺杀(BC216)。但是,始皇帝反应比较迅速,而二世的反应极其迟钝。二世元年(BC209)7月爆发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怎么老百姓都知道起义了,皇帝这边象聋子和呆子一样)。二年(BC208)冬,周章大军抵达戏水,章邯拿着二世的赦免令,临时武装刑徒组织反击,成功击溃起义军,陈胜吴广起义被扑灭。三年(BC207)夏,章邯在巨鹿多次败退,被斥责后向朝廷报告战事却不受接见,于是倒戈投降。7月赵高玩了出指鹿为马的把戏。8月胡亥死,10月刘邦入咸阳。基本上,从大泽乡起义到刘邦入咸阳,二世就没怎么管过事,还听信赵高劝谏,在帝国最紧张的时候深居简出了。更加奇葩的是,起义军都打到都城附近了,二世和赵高还没意识到出了大问题,整个二世二年(BC208),章邯都在南征北战,但是二世没意识到全国已经一片大乱。至于三年(BC207),章邯投降,秦帝国最后的军事依靠都没有了的情况下,赵高居然做出了把秦降级为诸侯国以求太平的决定。这种局面在战国,不也是君王身死国灭的吗?
天子治下的国家,虽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但其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地域广大,地貌复杂,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巨大的差别。加之政治上不同国家之间的隔离。所用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同。所以,国家之间的差异绝对可以达到民族间差异的程度。
但毕竟像你所说,天之治下,有共同的天子,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祖先。所以,可以这样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在战国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民众的差异介于不同民族与同一民族之间。事实上目前都没有一个准确词汇可以描述这种状态。
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状态比真正的不同种族要更近,所以各国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卫国人商鞅,楚人白起才可以跑到秦国做官为将,而不必担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为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种族,所以打起仗,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至于你说的杀投降的士兵与杀老百姓的区别,我说没有区别。大规模屠杀老百姓叫血腥杀人狂,大规模杀降兵就是合理的?我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何差别,况且争论这个东西事实上没有意义。因为不论你怎么认为,当时的六国老百姓一定是把秦人当时杀人魔王的。长平之战时,赵国人口不过350万,死了七分之一,全国家家户户都有人死。不会有老百姓因为秦国人杀的是士卒而不是老百姓而不认为秦人是杀人魔王。
2,我并没有否定秦朝灭亡,六国贵族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没提罢了,但这个作用能有多大?
假设大秦帝国治下文治武功,轻徭薄赋,民富国强,人人拥护,国泰民安。这种情况下,六国贵族起的作用能有多大?就像抗战,为何共产党能在各种资源严重奇缺的情况下在敌后建立广大的根据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泛深远的民意基础,即老百姓恐惧,厌恶,憎恨日本人。这种民意基础加上合理的引导,自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秦末大起义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六国百姓对秦国恐惧憎恨的民意基础,怎么可能一把火就揭竿而起?
3,仔细看看我说的是什么?我说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想要得到主流知识阶层的承认,却没有用。你说的是焚书坑儒,是两件事。
历史都有两面性,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秦始皇泰山封禅,儒生不认为秦始皇有资格封禅,进行各种软对抗,秦始皇忍了。泰山封禅,秦始皇被雨淋成落汤鸡,被儒生嘲笑,秦始皇忍了。儒生说秦国的制度太残暴,需要改革商鞅体制,秦始皇也同意了。
但最后儒生说要恢复分封制,秦始皇忍不了了,焚书坑儒了。仔细研究史书,可以看到秦始皇与儒家的关系是一种博弈的关系。秦始皇为了获得主流思想的认同,步步退让,而儒生们则不断紧逼。最终逼到了秦始皇的底线,这才出现焚书坑儒的总爆发。
这个博弈的过程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对秦王朝乃至秦始皇本人有强烈的不认可,而这种不认可根源事实上就来自于我上面所讲的秦国的历史原罪。
焚书坑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单单只是儒家反对大一统制度?那个时代中国刚刚进入帝制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状态并未结束。各国君主都不是那种禁锢思想的人。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气吞万里,更不是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如果仅仅只是发几句牢骚,以当时秦始皇急于获得主流思想认同的状态,我认为是不会计较的。
真实的原因在于,儒家对秦始皇以及秦国的高度不认可,不接纳。让秦始皇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焚书坑儒只是最后的导火索而已。
4,修建大工程,当然拖累了秦国。修建大工程,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干过,比如汉武帝也修过长城,也没见汉朝灭亡。但还是那句话,世易时移,同样一件事,干的环境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如果在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修,确实问题不大。但在国家初定,因战乱造成的破坏还未恢复,而且国内矛盾重重的时候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有 2 条评论
有几个不同意见:
1、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把秦国和日军并列并不合适。当时还没有形成民族这个概念,而且秦王嬴姓赵氏,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帝颛顼之苗裔,赵王也是嬴姓,并不是外来的蛮族。扯不到民族仇恨的层面上,而且在秦灭周之前,大家都还是名义上的“周人”,即便秦灭周后,大家还都是华夏族。秦国和周王室的关系,至少比楚王强多了。秦国起家靠的就是“勤王有功”(参见东周建国那段)。当时区分并不是以“国”区分,而是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秦国的主要官员多数都不是秦人。卫鞅是卫国人,来自魏国。即使是白起,也是楚王后裔,不是“老秦人”。从秦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里面,有几个是正统的“老秦人”?白起杀楚军也没见得手软,郢都就是他烧的吧?魏国称霸之时,拓地千里,东拒齐国,南压楚国,西揍秦国,魏武卒横行天下,杀得人夺的地也不少。楚国北进,中原震恐,组织合纵以对,(没错,最早的合纵是针对楚国的,秦国还是成员之一),但也还没到刻骨铭心的仇恨那种地步。相反,同一时间段,戎狄入侵的待遇那就不同了,参见孔子评价管仲那段“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以你说天下之人都痛恨秦人,把他们视作侵略者这点是要商榷的,把秦国和日本侵略军相提并论更是无知的表现。秦军坑杀的那是在战场上,是士兵。而南京是什么?连着民众一起杀啊!屠城在封建社会是常有的事情,当时的人并不觉得有关人性之类的,只是“有伤天和”,那还是一个人殉都司空见惯的封建社会早期奴隶社会残余的时代。而日本人是什么时候?现代!一个大家都把屠杀民众视作十恶不赦的时代。有句话叫,不教而诛谓之虐。当社会公认的规则定下了普遍的深入人心之时,还去做那种事情,那就是罪行了。你把长平之战和南京大屠杀并列,是不是等同于某人现在吃屎和小时候不懂事时候吃屎一样不用去教育?
2、百姓苦秦,你先得明白,在先秦时代,百姓是什么人。不是我们今天的普通民众,那个时代可不是谁都有姓的。秦人的制度对奴隶主自然是“暴政”,对普通的民众却未必。秦人制度以耕战为核心,在此之下,社会身份由此而定,这对于六国的旧贵族、奴隶主们意味着什么?秦国灭亡有很多原因,有一条却很少提到。那就是六国贵族的反攻,秦人对六国贵族残余太过宽容,小看了他们的节操下限。一旦大军在外,什么匈奴什么南越生番,秦国倒下匈奴做大给北方民众带来多大伤害,统统不是他们关心的东西,这种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乏其人。这场旧制度既得利益者和新兴制度的争斗,直到汉初还在继续。汉初的“无为而治”为什么到汉武才改变?仅仅是国家富强了?因为经历了削藩和七国之乱,旧制度的势力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中央集权占了上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也是这个原因,强化中央集权。至于秦国为什么坑儒,那是因为当时的儒生反对中央集权,站在皇权对面啊!不杀你杀谁?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是对抗历史潮流。而儒家在汉初都是不受待见的,吸取教训后,才在汉武时重新崛起,什么教训难道你心里没数么?秦皇反儒,汉初几位不反儒不还是打压儒家么?可见他们不是为了反儒而反儒,是儒家当时的理论不利于皇权,只要是皇帝,就必然打压儒家。没有董仲舒的跪舔皇权的理论创新,儒家还要被打压下去。汉承秦制,外儒内法,好好思量!
3、我不认为是大型工程拖累了秦国。开渠、修长城,战国时代各国都做过,也没见得灭亡,最早开始做这些的魏国还是最早的战国霸主,用这个去批评秦国不太公平。滥用民力,只是掩盖第二条的借口而已。顺便为汉初政府迫不得已的“无为而治”唱唱颂歌而已,然而你真认为汉初皇帝认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那你就乃衣服了,无奈之举罢了。秦亡的原因,恐怕最清楚的莫过于老刘家和老李家。至于为什么带上老李家,“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政治斗争的外衣罢了。
一方面看这个国家的抵抗能力,一方面看灾难的强度。
灾难强度大于国家抵抗力,国家完蛋;国家抵抗力大于灾难强度,国家幸存。
导致国家灭亡的更常见原因是无能而不是残暴。
那么,到底是谁销毁了那么多古籍呢?
有几点是要注意的:1)历史上时短的朝代,都名声不好。这是否与没有后人为其宣扬功德有关?取而代之的后朝为自身的合法性是不定会称赞前朝的。2)后世一提秦始皇最不耻就是焚书坑儒,他算是把儒家得罪透了。其后儒家一直得势,对秦朝的评价是否能公证客观?3)历来只说百姓反暴政起义,是否有注意到山东六国贵族的力量在其中的比例,是否有贵族复僻的问题存在?4)秦朝统一六国后大兵多部于北线与南粤一线,中原兵力不足,是否有忽视贵族复僻、保护政权不力的问题?
有几个不同意见:
1、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把秦国和日军并列并不合适。当时还没有形成民族这个概念,而且秦王嬴姓赵氏,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帝颛顼之苗裔,赵王也是嬴姓,并不是外来的蛮族。扯不到民族仇恨的层面上,而且在秦灭周之前,大家都还是名义上的“周人”,即便秦灭周后,大家还都是华夏族。秦国和周王室的关系,至少比楚王强多了。秦国起家靠的就是“勤王有功”(参见东周建国那段)。当时区分并不是以“国”区分,而是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秦国的主要官员多数都不是秦人。卫鞅是卫国人,来自魏国。即使是白起,也是楚王后裔,不是“老秦人”。从秦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里面,有几个是正统的“老秦人”?白起杀楚军也没见得手软,郢都就是他烧的吧?魏国称霸之时,拓地千里,东拒齐国,南压楚国,西揍秦国,魏武卒横行天下,杀得人夺的地也不少。楚国北进,中原震恐,组织合纵以对,(没错,最早的合纵是针对楚国的,秦国还是成员之一),但也还没到刻骨铭心的仇恨那种地步。相反,同一时间段,戎狄入侵的待遇那就不同了,参见孔子评价管仲那段“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以你说天下之人都痛恨秦人,把他们视作侵略者这点是要商榷的,把秦国和日本侵略军相提并论更是无知的表现。秦军坑杀的那是在战场上,是士兵。而南京是什么?连着民众一起杀啊!屠城在封建社会是常有的事情,当时的人并不觉得有关人性之类的,只是“有伤天和”,那还是一个人殉都司空见惯的封建社会早期奴隶社会残余的时代。而日本人是什么时候?现代!一个大家都把屠杀民众视作十恶不赦的时代。有句话叫,不教而诛谓之虐。当社会公认的规则定下了普遍的深入人心之时,还去做那种事情,那就是罪行了。你把长平之战和南京大屠杀并列,是不是等同于某人现在吃屎和小时候不懂事时候吃屎一样不用去教育?
2、百姓苦秦,你先得明白,在先秦时代,百姓是什么人。不是我们今天的普通民众,那个时代可不是谁都有姓的。秦人的制度对奴隶主自然是“暴政”,对普通的民众却未必。秦人制度以耕战为核心,在此之下,社会身份由此而定,这对于六国的旧贵族、奴隶主们意味着什么?秦国灭亡有很多原因,有一条却很少提到。那就是六国贵族的反攻,秦人对六国贵族残余太过宽容,小看了他们的节操下限。一旦大军在外,什么匈奴什么南越生番,秦国倒下匈奴做大给北方民众带来多大伤害,统统不是他们关心的东西,这种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乏其人。这场旧制度既得利益者和新兴制度的争斗,直到汉初还在继续。汉初的“无为而治”为什么到汉武才改变?仅仅是国家富强了?因为经历了削藩和七国之乱,旧制度的势力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中央集权占了上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也是这个原因,强化中央集权。至于秦国为什么坑儒,那是因为当时的儒生反对中央集权,站在皇权对面啊!不杀你杀谁?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是对抗历史潮流。而儒家在汉初都是不受待见的,吸取教训后,才在汉武时重新崛起,什么教训难道你心里没数么?秦皇反儒,汉初几位不反儒不还是打压儒家么?可见他们不是为了反儒而反儒,是儒家当时的理论不利于皇权,只要是皇帝,就必然打压儒家。没有董仲舒的跪舔皇权的理论创新,儒家还要被打压下去。汉承秦制,外儒内法,好好思量!
3、我不认为是大型工程拖累了秦国。开渠、修长城,战国时代各国都做过,也没见得灭亡,最早开始做这些的魏国还是最早的战国霸主,用这个去批评秦国不太公平。滥用民力,只是掩盖第二条的借口而已。顺便为汉初政府迫不得已的“无为而治”唱唱颂歌而已,然而你真认为汉初皇帝认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那你就乃衣服了,无奈之举罢了。秦亡的原因,恐怕最清楚的莫过于老刘家和老李家。至于为什么带上老李家,“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政治斗争的外衣罢了。
还有 1 条评论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并不是蠢货。他统一六国之后,首先干的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去修那些工程。而是招贤纳士,希望得到东方六国知识阶层,思想阶层,尤其是儒家的承认。但无论秦始皇如何礼贤下士,如果表示诚意,都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源于东方六国对秦国根深蒂固的仇视和不信任,六国恐惧秦国,害怕秦国不是始于秦始皇,而是之前历代的秦国征伐史。
其中顶峰就是历史上最牛的猛将白起,武安君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杀六国士兵165万人,其中长平之战坑杀45万。这些数字在今天人看来代表着牛逼,但在当时的人眼中是什么样?
杀人盈野的秦人像不像侵华的日本鬼子?坑杀45万士兵像不像南 京 大 屠 杀?要知道南 京大 屠 杀的时候中国有5亿人左右,那个时代整个中原也就不过2000多万。这种杀法,对于那个时代的当事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就像抗战时期的中国人,面对外族日本人的征服,会顺从不反抗吗?尤其还是一群杀人狂。当时被征服六国的老百姓,上到精英知识阶层,下到普通老百姓,事实上对待秦国的认识与抗战时期老百姓对待鬼子的认识没有区别。
在他们眼里,被秦国征服等于人被一群禽兽统治。他们是不可能心服的,更多的是恐惧和仇恨。这源于商鞅变法之后一百多年秦国的征伐史,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秦始皇想要解决百年隔阂仇恨,纵然秦始皇能再活20年,充其量也是依靠他的威势压服局面20年,死后这个矛盾也会很快爆发,是不是胡亥都会是这个结果。
后世史书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其中焚书坑儒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源于秦国一百多年的征伐史。在东方六国眼里,秦国是有强烈原罪的。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为何同样是大一统,同样是无法回到过去割据的状态,汉朝就能长治久安?除了汉高祖吸收秦朝灭亡的一系列前车之鉴,汉朝没有秦朝的原罪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秦王朝是伟大的,他伟大不仅伟大在秦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还在于秦帝国事实上承担了大一统带来的一切负面成本,比如大一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杀伐杀戮,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仇恨隔阂。并且滥用民力,修建了长城,灵渠,秦驰道这些超越时代的超级工程,为中华帝国的长存打下了坚实不可撼动的根基。
结果秦国灭亡了,一切负面的成本随着秦帝国的灭亡一同入土。但负面成本抵消以后,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王朝辛辛苦苦栽树,承担栽树的一切成本,好处却被后世子孙享用。
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谇是责备,赀是罚款
(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盔甲。迟到三
天到五天,批评;六天到十天,罚一块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的记录。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失期当斩”在这两处出
土的秦简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徭役失期,最重的惩罚不过是缴纳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甚至还明确规定“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可免徭役
失期当斩八成是陈胜吴广为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忽悠人的。
还有 5 条评论
就是嘴犟,自己讲的不就在这里嘛???土的秦简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徭役失期,最重的惩罚不过是缴纳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甚至还明确规定“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可免徭役
失期当斩八成是陈胜吴广为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忽悠人的。
最重的惩罚不过是缴纳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这不是你说的,再说了,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不严酷?
还有 1 条评论
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谇是责备,赀是罚款
(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盔甲。迟到三
天到五天,批评;六天到十天,罚一块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的记录。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失期当斩”在这两处出
土的秦简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徭役失期,最重的惩罚不过是缴纳价值一副铠甲的罚款,甚至还明确规定“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可免徭役
失期当斩八成是陈胜吴广为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忽悠人的。
还有 1 条评论
秦朝为什么灭亡?根源不在什么冰期,而在制度本身无法适应社会与生产力的变化。
秦国因何而强大?因为商鞅变法,那么商鞅初衷与目标是?是商鞅本人,根据秦人的民族性格,秦国的地缘政治态势为秦国制订出的制度国策。这个国策制定的初衷是要让秦国变得富强,富指老百姓有饭吃,强指军队强大,在战场上可以取胜。这里的富强,针对的是偏安一隅,文化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秦国。而非一统四海,灭掉所有诸侯国的秦帝国。
商鞅给秦国制定的国策是什么?耕战,整个国家就做两件事,种地,作战。而种地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作战,整个国家在商鞅的改造下变成了一架庞大的机器,上到国君,下到老百姓,事实上都是这部机器的某个部分。而这部庞大机器的使命只有一个,作战取胜。
这种国策,让秦国脱颖而出,在短短100多年以后就统一了天下。然而统一天下之后,整个国家的状况可以说发生了巨变。从土地上讲,秦帝国已经把可以征服的土地全部征服了,没有土地可以占领了(北方草原依靠步兵是无法占领的),无仗可打,意味着战争机器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换言之,国家就不能再依靠耕战这套目标原则进行。
另一方面,四海浑一,秦国统治的人口不再是单纯的秦人,而是包括东方六国以及南方百越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人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质朴刻苦耐劳的秦人可以忍受严刑峻法,忍受耕战这种生活模式,其他地区得人则不能忍受。
再加上国仇家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无论在领土疆域,经济社会民族状态上,大一统的秦帝国与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完全不同。商鞅的法律在战国时期强国之策,但在大一统的帝国状态下,则完全是亡国的法律。
这样,一方面秦始皇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功业,一统天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家治理形态,之前并无国家治理经验。
另一方秦国上下在一统天下的巨大成功下,是不会也不可能更改商君的法律与制度的。有这么一句话,成功是最大的包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是市场的王者,取得巨大成功,智能机时代为何抱残守缺?就是因为之前的成功太耀眼,无法放下。殊不知世易时移,市场环境变了,之前让你大获成功的经营策略现在却让诺基亚走向灭亡。
秦帝国为何短短15年灭亡,原因就是如此。耕战这样的国家制度框架,在大争之世,是强国之道。而在大一统的帝国也这么玩儿,则是暴政,很快就会玩儿完。那个时代秦始皇真的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吕不韦对此看的很清楚,所以才会在吕氏春秋中写下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样的话。吕不韦的意思就是说:嬴政我儿,当你真正取得天下,要把商鞅的严刑峻法变成宽厚爱民的仁法。然而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了,秦始皇恨吕不韦恨得要死,怎么可能听他的话?
而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样的话,正是陆贾对汉高祖说的,正是汲取秦帝国暴政短命的历史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暴政亡国,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都知道,但秦始皇真的不知道。
事实上,由于战国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秦始皇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史记》是研究秦始皇生平的最权威资料,《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意味着“秦始皇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以上记载,今人思之,应认识到:秦统一中国,是极其新鲜的事物,社会思想并未形成统一的,能解释当时历史的结论。因此,汉代秦,虽承秦制,但国家组织形式了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方式,经过过百年的过渡,才终于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共识。因此,最终我们这个民族采用了汉族而并未使用秦族这个自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规军50W在岭南,30W在九原“北却匈奴七百余里”。
再说“小冰期”粮食减产的结论,恐怕也未必可靠,要知道直到汉朝的建立,这期间都是连年争战战火不息,这就有个问题:军队吃什么?战争本身就带走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土地“大幅减产”,哪里来的粮食支撑这种全国性的大乱战?科学家总不会说错的是“史书”吧,~恐怕你还得先证明当时“粮食大幅减产”,仅有“大树长得不行”还不够~我们这后山今年还有大树枯死呢……
而且……汉朝建立时小冰期结束没,如果还处于小冰期,汉朝何以没亡呢?
而是扶苏带蒙恬回来执政的话,秦应该是个长寿朝代。
还有 2 条评论
再说“小冰期”粮食减产的结论,恐怕也未必可靠,要知道直到汉朝的建立,这期间都是连年争战战火不息,这就有个问题:军队吃什么?战争本身就带走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土地“大幅减产”,哪里来的粮食支撑这种全国性的大乱战?科学家总不会说错的是“史书”吧,~恐怕你还得先证明当时“粮食大幅减产”,仅有“大树长得不行”还不够~我们这后山今年还有大树枯死呢……
而且……汉朝建立时小冰期结束没,如果还处于小冰期,汉朝何以没亡呢?
还有 1 条评论
还有 1 条评论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并不是蠢货。他统一六国之后,首先干的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去修那些工程。而是招贤纳士,希望得到东方六国知识阶层,思想阶层,尤其是儒家的承认。但无论秦始皇如何礼贤下士,如果表示诚意,都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源于东方六国对秦国根深蒂固的仇视和不信任,六国恐惧秦国,害怕秦国不是始于秦始皇,而是之前历代的秦国征伐史。
其中顶峰就是历史上最牛的猛将白起,武安君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杀六国士兵165万人,其中长平之战坑杀45万。这些数字在今天人看来代表着牛逼,但在当时的人眼中是什么样?
杀人盈野的秦人像不像侵华的日本鬼子?坑杀45万士兵像不像南 京 大 屠 杀?要知道南 京大 屠 杀的时候中国有5亿人左右,那个时代整个中原也就不过2000多万。这种杀法,对于那个时代的当事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就像抗战时期的中国人,面对外族日本人的征服,会顺从不反抗吗?尤其还是一群杀人狂。当时被征服六国的老百姓,上到精英知识阶层,下到普通老百姓,事实上对待秦国的认识与抗战时期老百姓对待鬼子的认识没有区别。
在他们眼里,被秦国征服等于人被一群禽兽统治。他们是不可能心服的,更多的是恐惧和仇恨。这源于商鞅变法之后一百多年秦国的征伐史,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秦始皇想要解决百年隔阂仇恨,纵然秦始皇能再活20年,充其量也是依靠他的威势压服局面20年,死后这个矛盾也会很快爆发,是不是胡亥都会是这个结果。
后世史书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其中焚书坑儒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源于秦国一百多年的征伐史。在东方六国眼里,秦国是有强烈原罪的。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为何同样是大一统,同样是无法回到过去割据的状态,汉朝就能长治久安?除了汉高祖吸收秦朝灭亡的一系列前车之鉴,汉朝没有秦朝的原罪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秦王朝是伟大的,他伟大不仅伟大在秦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还在于秦帝国事实上承担了大一统带来的一切负面成本,比如大一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杀伐杀戮,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仇恨隔阂。并且滥用民力,修建了长城,灵渠,秦驰道这些超越时代的超级工程,为中华帝国的长存打下了坚实不可撼动的根基。
结果秦国灭亡了,一切负面的成本随着秦帝国的灭亡一同入土。但负面成本抵消以后,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王朝辛辛苦苦栽树,承担栽树的一切成本,好处却被后世子孙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