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揭秘:从克什米尔到加勒万河谷冲突详细经过及印军伤亡惨重的原因
送交者: x-file 2020月10月07日21:50:42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从克什米尔到加勒万河谷(4)- 加勒万河谷 (收费的,所以不全) x-file 于 2020-10-07 17:38:07


原创温哥华的鱼2020.7.31

加勒万河谷

和中国众多名川大河相比,加勒万河在今年六月以前是如此默默无闻,因为它实在是太短、太小了,发源于阿克赛钦中部的长平岭,全长只有87公里,中国实控线一侧长82公里,越过实控线拐过最后一个弯后再西行约5公里注入什约克河。在什约克河上游两岸,类似的小支流还有很多条,比较出名的北有西大沟、南有羌臣摩河,加勒万河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融雪季节河水泛滥,其它时候涓涓细流。加勒万河口南距班公湖直线距离90公里,北距斗拉特别奥里地(DBO)73公里,位于德巴克-什约克-DBO战略公路的中点。

【 DSDBO公路 】

全长255公里的DSDBO公路是以一条简陋的季节性前线军用公路为基础翻新改建的,从2000年开始施工,原计划于2012年完成。但2011年印度首席技术检察官发现有3/4的路段没有按照批准的计划修筑在山坡上,而是直接铺设在什约克河的河床上。这导致每年6月到10月的融雪期,有8个路段在长达94天的时间里因为河水泛滥而不得不封闭,完全无法满足军用要求。印度政府进而发现这项工程有近一半的预算使用不当(主要用于开凿1.49万立方米/每公里的山体),成为总理办公室和国防部部分官员贪污受贿的黑洞。当然在印度这种贪腐案多如牛毛,从来都不会被摆上台面,没有人知道额外的开支被花在何处,谁应该对此负责。最终另外一支来自查谟的工程部队接管了项目,按照最初规划重新铺路,完工日期也从2014年、2017年一直拖到2019年4月份。最后一座关键的控制性桥梁 - Chewang Rinchen上校大桥是在2019年10月21日才投入使用的,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亲自出席通车仪式。这座427米长、4.5米宽的永久性桥梁仍然采用了相当简易的十跨贝雷桥结构,最大承载量70吨,它位于加勒万河谷上游28公里处,是DSDBO公路离开什约克河进入山区的拐弯点。

> 不少媒体误认为这座桥位于加勒万河口附近,那是和印军在加勒万河谷口搭建的一座便桥搞混了

DSDBO公路完工后成为全天候的战略公路,全线共有37座桥梁,印度媒体宣称从列城去DBO的时间将从2天压缩到6小时(Google地图显示需10个半小时)。但是印军对它的施工质量并没有多少底,一位退役的印度陆军特种部队中将公开表示今年的融雪泛滥期过后路面状况会变成什么样目前仍是未知数。

【 河谷地形 】回到加勒万河,河口海拔高度为4150米,两侧矗立着多座6千米级的雪峰,河谷深度超过1600米。什约克河的河床在河口处宽达1.3公里,西岸有一座印藏边境警察(ITBP)部队的营地,包括一个建在河床上的直升机平台。

加勒万河在河口以东直线距离4.3公里处拐了个直角的大弯折向南方,沿着山脊线从北方延伸过来的实控线也在这里拐了个小弯和加勒万河相交,然后爬上对面的山脊继续通向东南方。为了更好地控制加勒万河谷,印方修了一条支线公路通向河谷内部那个处于实控线上的拐弯点,一路修了两座军用便桥和多处过水路面,5次横跨加勒万河。沿线设置了4个营地,拐弯点的前沿就是如今名声大噪的PP14(第14巡逻点 - Patrol Point 14,这个编号是印方在整个东线的巡逻点序列,PP15和PP17A在加勒万河口东南40公里的温泉地区)。换个角度从PP14上方俯视,双方的前线公路都修到了拐弯点附近,对面的山峰非常陡峭,山坡倾斜度超过45度。在河道拐弯处有一块处于我国境内的三角形乱石滩,它的上方是一堵近乎垂直的悬崖,崖顶有片稍平坦的台地,再往上又是陡峭的山脊,这里就是6月15日晚发生冲突的地点。

 事件经过 】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6月19日介绍加勒万事件经过的时候讲到:4月份,印方在加勒万河谷内持续抵边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5月6日凌晨,印军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蓄意挑起事端。我方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现场应对和边境地区管控。6月6日,两国边防部队举行军长级会晤,就缓和边境地区局势达成共识。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印方的河口似乎是指这个拐弯点),双方通过现场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场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为什么印军屡屡越界,而印度和很多西方媒体却说印度没有,是中方进入印度领土?来看一看上图,这是原始的Google卫星地图截屏,可以清楚地看到白色虚线显示的实控线向南方偏移了约150米,这也是大部分海外媒体在描述加勒万河谷局势时采用的所谓Google线。但是,它是不准确的。Google差不多是半个印度公司了,CEO是印度裔的桑达·皮猜,很大比例的管理人员和程序员也是印度人,据说有印度程序员暗戳戳地对Google地图上的实控线做了手脚。这可是有前科的,历史上印度方面在无争议边界地段偷移界碑的事都没少干。

放大看这个如今已经名扬天下的弹丸之地(让我想到了佩里硫的血鼻岭、冲绳的砂糖块高地):三角地的三边长分别为62米、76米和84米,面积只有2200平方米,背后的悬崖高约80米(Google地图的3D模式高度方向比例不准确)。中印双方过去确认的实控线是从三角地顶点通过,沿着下游河道中线上山脊,三角地完全属于中国。连莫迪在事后的全国电视讲话中都承认"解放军没有闯入我国边境",那既然双方有交手,这只能是印军闯入中国边境了。赵立坚的说明还是相当概略的,下面再根据西方媒体和卫星照片来还原一下整个事件的时间线。

5月8日,印军在三角地修筑了一个简易过河点,也就是在河道上垒起了几堆用于过河的大石块,在过河点四周都能看到水流的痕迹,河水相当湍急。

> 比较罕见的河谷内水平视角,印军正在河上架设便道,应该是中方监控人员远程拍摄,由央视公开播出

5月22日,印军在河上架起一座便桥,并在三角地中央铺设了一块直升机停机坪的地基。直升机在这个不足百米宽、上千米深的高高原峡谷里降落,不是艺高胆大就是疯了,也没有迹象显示真正使用过。

> 按央视报道,这段时间里印军曾深入拐弯点内700米(图片来源同上)

随后就到了6月15日的那个深夜,我查了一下当天是下玄月,月出时间是第二天凌晨2:01,前半夜没有月光。按照印方的说法,在前一天印军第3步兵师下辖的比哈尔团第16营营长桑托什·巴布上校刚刚和中方举行过会谈,并提出中方必须按照6月6日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拆除一座帐篷并后撤。在看到中方无动于衷后,巴布上校在6月15日傍晚再次前去商谈并准备拆毁帐篷,却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双方约600人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用石块、铁棒和其他临时武器进行搏斗,很多士兵在冲突中失足坠落,巴布上校也当场坠崖而死。

19日印度军方发表通告称印方死亡20人(3人在冲突中直接死亡,17人受伤后死亡),24人重伤,110人轻伤;中方还在18日晚上释放了所有10名被俘虏的印军,包括一名中校和三名少校。印方认为当晚中印人数对比是3:1,按600人算印军约150人等于全灭。

最初听到这新闻感到很不解,在河谷里的打斗怎么会牵涉到6百人之众,几十米宽的谷底完全施展不开啊,从上面的现场图也可以看到河水不深,可直接涉渡,几块河边的大石头也能产生这么多的坠落伤亡?后来看到一张推特上的等高线示意图,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右侧密密麻麻的红点是外媒从卫星图上判读到的我军营地位置)。

巴布上校当晚带着一个加强连的兵力离开营地,前往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准备强拆帐篷。不过他们没有沿着河道上行,而是顺着陡峭的山坡爬上左侧的高山准备迂回侧后。印军从河谷向上艰难地攀爬了300米,然后横向越过实际控制线进入中国境内。当他们开始沿着山脊下坡时,驻守在背后更高处阵地上的我边防部队凭借夜视设备用石块发起了攻击。印军作鸟兽散,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坠落河谷进而遭到重大伤亡。

高原地区得个感冒都能发展成肺气肿,如果跌入冰冷的河中肺部进水,再加上印军糟糕的野战医疗、搜救和后送体系,那基本上就没救了。按事后一些传闻所说,我军不是漫山遍野追着打,而更多的是追着印军进行战场急救,所有冲突全部控制在实控线中方一侧。

这一仗最生动地展示是什么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印军妄想登高偷袭,哼哧哼哧刚刚爬完悬崖越过边界就劈头盖脸遭到一顿痛打。我军阵地更高,人数更多,一个营级单位部署在5000米的高山阵地上守株待兔而印军完全没有发现,这不是碰巧运气好能解释的,体现出我军在指挥艺术、战场侦察、兵力部署、战场伪装、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优势。

事后相比印度国民的群情激愤,印度军方显得相当低调,一面筑垒死守,一面承认自己的重大损失,摆出受袭的哀兵姿态,和班公湖一样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啊。《今日印度》网站6月18日采访了一名被我军俘虏并释放的军官,他承认巴布上校刚下部队不久,对前线情况缺乏了解,严重低估了中方的作战能力,又立功心切不惜冒险,最终导致手下部队灾难性地溃散。他本人也成为1967年以来第一位在前线丧生的印度军官,也是1975年以来第一位被中方击毙的印军。

随后几天中印双方的反应更是让人惊奇。6月18日,事发之后的第3天,三角地上出现了中方新修的工事。同时河水暴涨,河面宽阔了很多,印军之前架设的便桥消失了,连简易过河点都沉入水中不见踪影 - 据说是因为我方在上游筑起了一道拦河坝控制了水量。印度方面也没闲着,在三角地对面的河岸上修了一条长长的石墙,把自己的前沿包围了起来。

6月22日,事发之后的第7天,我方工程竣工,三角地成立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后侧大批工程机械拓宽了山谷中的道路,在河道上修了一座涵洞,不仅控制了河水水位,还能承载重型车辆通过。一路向上,这样的施工点还有多处,在4000米高原上有如此执行力,世上真的无人可比。当天中印再次举行了11个小时的军长级会议,双方达成军队脱离接触以避免冲突升级的协议。

6月25日,我军三角地的工事进一步扩建,还设置了炮位,而对岸那片印军前沿阵地连同那堵长长的石墙,都被溢出河道的汹涌河水冲毁了!!!印军的前沿阵地不得不往下游移动了数百米。我们的前线指挥员都是水利专家吗?

7月5日晚,经过第三轮中印军长级谈判和其他外交谈判,王毅外长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通电话,就缓和两国边界事态达成积极共识,双方一线部队随即各自后撤1.8公里脱离接触,并设置巡逻队不得进入的缓冲区。同日,央视国际频道首次公布了多张印度越线挑衅中方的证据。

> 7月6日的卫星图片,三角地的工事已经消失,山谷里只除了修好的公路和一些遗留物,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而3个星期前咄咄逼人的印军已经退到了什约克河边

【 加勒万河谷的价值 

那么这片令印军伤亡惨重的加勒万河谷到底有多少军事价值呢?说句老实话,没有多少价值,尤其是对印度。很多文章分析加勒万河谷是自古以来新疆经列城前往印度的贸易通道,可以由此深入新疆腹地。放在解放前这话可能没错,不过今天早已是老黄历了,和现代化物流体系相比,这条只能通行骡马的古道完全没有贸易价值。

不谈寸土必争这类的政治问题,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我军在加勒万河口确实可以一刀掐断DSDBO公路。不过现在早已不是62年,不再需要依靠轻装部队前出用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甚至步兵去封锁一条拥有众多桥梁节点的2车道边境公路了。

对印度来说,加勒万河谷也确实是进入阿克赛钦的一条捷径,因为这里是实控线距离什约克河和战略公路最近的一段,后勤补给最方便。但问题是进入阿克赛钦干嘛呢?河口以东近200公里范围内都是5千米以上的高寒无人区,除了峡谷就是荒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战略目标。当然印度中高层不这么想,多占一米都是赚了。

把印度放进加勒万河谷5公里、10公里,哪怕40公里,他们都折腾不出多少浪花来。我军在加勒万河谷后方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和自62年开始不断完善的前线交通网络,对任何入侵都可以作出迅速而有力的反击。事件发生后两天,西方商业卫星就在后方40公里的河湾处拍摄到我军的坦克连和牵引火炮,河谷内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营地。从加勒万河谷到南方的温泉/空喀山口地区,再到上篇提到的班公湖和斯潘古尔地区,我军在4处关键地域都呈现前轻后重的部署,就像四柄尖刀直插向印度的一字长蛇阵。

真要开战,野战防空能力近乎为零的印军轻装部队进入加勒万河谷,就好比进了落凤坡或者木门道,是绝地,在我军的立体火力配系面前完全没有走出河谷的机会。南方的羌臣摩河谷更宽阔,可以部署装甲部队,条件要比加勒万河谷好得多。6月中加勒万地区局势逐渐平息后,中印摩擦点就转移到了温泉地区,这里也是62年自卫反击战西线北段的主战场之一。说到底,除了一贯以来对别国领土的觊觎,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支持更北方的斗拉特别奥里地。

斗拉特别奥里地

在什约克河最上游的右岸突出部,锡亚琴冰川以东80公里,有一片拉达克地区十分罕见的平坦盆地 - 德普桑平原(Depsang Plains),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左右,海拔5200-5300米,为寸草不生的高寒荒漠。

印度在平原北部的斗拉特别奥里地 (Daulat Beg Oldie - 简称DBO,很多媒体翻作道拉伯格玉尔地,听起来似乎带了点咖喱口音)设立了一处战略据点,在平原上部署了4个哨所,总兵力为一个营级单位。

 DBO机场 

印度于1962年冲突期间在这里突击修筑了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固定翼机场(海拔5065米 ,比我国最高的稻城亚丁机场还要高出654米),但1966年当地地震造成跑道表面土壤松动,不再适合固定翼飞机起降,机场被迫关闭。直到2008年才经过修缮重新开放,目前使用安-32和C-130J向驻军提供补给。不少媒体说DBO机场距离喀喇昆仑公路只有8公里,这个误差有点大,喀喇昆仑公路远在西北270公里外,比新藏公路还远。

DBO机场跑道长3千米,为压实的土质跑道,无法起降战斗机

最大起飞重量74.4吨的C-130J由北向南起飞时掀起漫天尘土

【 英雄哨所 

对于这个插入新疆后腰的突出部,我军自然不能任其胡闹。DBO机场西北16.6公里就是喀喇昆仑山口,它的背后6.3公里处就是闻名遐迩的"喀喇昆仑钢铁哨卡":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Google地图上的英文翻译更有仙气:Immortal Bay - 永生之湾)。

机场距离东面的中印实控线只有9公里,往东14公里是另一座著名哨所"天文点",再东南54公里则是全军最高的河尾滩哨所,海拔5418米,和平时期这三个哨所及附近地区各部署了一个边防连,三足鼎立给DBO上了一副紧箍咒。

【 帐篷对峙 

2013年的"帐篷对峙"事件就发生在该地区东南部的天南河谷地区,距离DBO机场30公里(具体位置我还不能确认,就不放地图了,但不少印度媒体标示在奇普恰普河畔的地点肯定是错误的)。和班公湖类似,中印双方对这段实控线的理解也不一致,印度宣称的位置偏东了10公里以上。过去两军在这一争议缓冲区也是采取交替巡逻的方式,各自声称拥有主权但都避免建立永久性设施。印方首先在争议区内的一个小山包上建立了一座水泥制的哨所岗楼,居高临下俯视河谷,中方强烈要求拆除未果。4月15日,我军一个加强排针锋相对地建立了一个监视营地,印方随即声称我军越过实控线10公里,第二天印藏边境警察ITBP在300米外也修建了一个营地,双方开始了长达3个星期的对峙和磋商。

到5月5日双方达成协议同时撤军,印度还按中国要求拆除了南方300公里外楚木惹争议区楚马要塞的部分碉堡。这喊冤的还要做出让步,到底是谁做贼心虚呢?在这次事件中双方都比较克制,没有发生冲突。但事后印军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大规模组建山地打击军,号称全球最大的山地部队,达到10个师近20万人的规模。我军呢,在天文点哨所造了一座雷达站,另外据说还配备了一辆移动式相控阵雷达补盲。一边是人海战术扎堆前沿,一边是高科技手段管控边界,这境界差得可不是一点点。

【 DBO的价值 】

DBO和锡亚琴冰川就像是拉达克的两个犄角,向北深深地插入喀喇昆仑山腹地。有了这两个支撑点,理论上印度向西可以攻击巴控克什米尔,向北可以威胁新疆和喀喇昆仑公路,向东可以窥探阿克赛钦腹地,令印度的实控范围从列城向北扩张了130多公里。

为了发挥这两个突出部的作用,印军不遗余力地往上堆部队。14军军属的第102旅全部注意力都在锡亚琴冰川上,东线从加勒万河谷往北第81山地旅一字排开了至少4个营的兵力,把主力都顶上了一线。甚至可以说整个拉达克和14军,除了卡吉尔方向第8师外基本上都在为这两个犄角服务。修建了2条极其艰难的战略公路、大小16处营地、5座直升机场和1座DBO野战机场,班公湖、温泉、加勒万河谷等处重兵驻屯,无一不是为了支撑和保护DBO的侧翼。

那么DBO真有这么大的价值吗?可以参照旁边的锡亚琴冰川,实际上就是两个鸡肋。以印度陆军的装备水平,DBO对80公里外隔着一长串冰川的锡亚琴地区没有任何支持作用;对100公里外的新藏公路和270公里外的喀喇昆仑公路更是鞭长莫及;想向阿克赛钦腹地渗透蚕食,被我军三个连级哨所卡住去路。抢中国地盘,多占那几公里的冰川、荒漠有意义吗?50多年来也从未得逞过,反而每次挑事后都被我方迅速增强边防建设,变得更加难打,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从炎热干旱的印度次大陆跑到高寒荒瘠的克什米尔高原打下这枚楔子,这是千里迢迢投入绝地,印度在这里并不能得到任何战略上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看来从什约克河谷一直到DBO就是印度现代版的瓜达尔卡纳尔,为了挺进而挺进,为了维持一个战略错误而不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兵力,造成更大的战略错误。要保障DBO一个营的军事存在,就得在什约克河谷部署一个旅,为了支持这个旅就得在德巴克部署一个师,在列城部署一个14军军部,再依靠每年7、8个月的有限通车时间日以继夜地通过NH-1运输补给。

明明没有好处,为什么印度还如此执迷不悟呢?有这么大的精力不如早早勘定边界,刀枪入库,发展经贸,合作共赢,这岂不更香?印度就是印度,哪怕是政府首脑比较开明大义,有意推进实现边境和平,裹挟着民意的反对党和军方也不会答应。以受害者的姿态到处侵占领土占便宜才是印度式的政治智慧,才是政治正确。

舍大义而逐小利的印度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锡金身上屡试不爽,在世界其它大国那里又左右逢源,于是信心就极度膨胀了。但偏偏身边最大的邻居是巨无霸般的中国,而且还在迅速成长(长的是力量而不只是信心),已经到了抬头仰望都看不清高度的地步,这就是印度的悲哀之处。

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形容一下:一个跛脚的小巨人一直屈身于另一个大巨人的胯下(地理位置而言),小巨人看大巨人很忙根本没有理睬他的意思,于是开始动歪脑筋想占点便宜,还非要拿几根木棍去东戳西戳大巨人的下腹,仿佛在说"来打我呀,来打我呀,你看我都抢了你裤袋里的几块糖了"。大多数时候大巨人只是像赶苍蝇一样挥挥袖子,真的被惹恼了也有敲毛栗子的时候,小巨人就捂着脑袋满世界喊"打人啦,打人啦,还有没有王法了。"过两天脑门子上的包消肿了又故伎重演……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第十月昼工作 进入第
2018: 一周军评:武统风声紧 台军咋打算?
2018: 黄仁伟:从中巴经济走廊看一带一路光明
2016: 皇上对贾家是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