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慨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科学大师却迟迟难以出现;他认为原因出在传统化与当前功利的学术环境。
白春礼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分析中国科学大师迟迟难以出现的原因。他说,有一点值得深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循规蹈矩、中庸保守的因素,很大程度禁锢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科学大师和领军人才,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幼苗也被扼杀。
他并指出,中国学术环境功利性太强、过于浮躁,也使得科学家最好沿袭别人所开创的领域,走一条稳妥、安全的路,而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创新,怕当「出头鸟」。
他强调,在传统的语境中,「标新立异」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这个词所代表的精神却不可或缺。
白春礼认为,蔡元培当年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对待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大师级人才,铸就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蔡元培的人才观就是尊重人才的个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体现的是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
怎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之才?白春礼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改革教育。当前中国最让人诟病的是应试课育,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片追,忽视人才的个性发展,没有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更显不足。
白春礼强调,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通才,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才。在教学中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和启发式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密切结合,针对性地加强对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