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梁文锋和王兴兴非常火,我就看到有人疑问,他们怎么不是出自清华、北大这样顶级的大学?以我的感觉,这里有些偶然,更多其实是必然的。
1.考大学是一次筛选,一个人智商很高,考大学的时候可以很不错,考一个985的大学,以我对于高考的观察,考出特别高的分,考上清华北大,除了智商很高,性格中还会有另一面,就是这个人是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他才能够在考试中很少出错,考出极高的分。
不过一个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人,是做不了创业的,创业的人是要当领导,那就要敢于冒险,看清大势,敢想敢干,你还愿意吃亏,有很强的抗压性。考出极高的分,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脆弱,不会皮糙肉厚。把细节做得很好,可能对大局理解就弱,就不太敢于去冒险,性格上并不太适合创业。当然万事不是绝对的,但是大方向肯定是这样。
2.上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机会比较多,选择也比较多,并不一定要去创业。上了清华北大,有一批人选择出国了,尤其是进了外国的大厂,磨几年就磨掉了做事情的能力。在国内的,考公务员、进高校、进研究机构,或是进大厂工作,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同学中间,也比较容易形成一种氛围,大家都比一比工资,过着不错的日子,去冒险就没有那个必要。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总有一些异类,但大的方向,这些人有很多选择,工作都还不错,为什么要去冒险?
中国的211、985,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去创业,但是这些学校加起来的人要远比北大、清华多得多,就是创业的比例是一致的,创业成功的绝对人数,比清华北大要多的多。
3.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是最顶级的机构,他们要出来创业,经常没有最后的脐带和资源,完全靠自己,当然失败者很多了,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没有人知道他们。但是有一些有资源的高校和机构,一方面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得到支持,另一方面这种支持让他们很难有大成功。
我觉得最典型的有4家,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中国科学院,这些机构出来的人创业,很容易得到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因为他们有很好的名头,有很多相关的关系。我们说创业有toB、toC,就是面向政企还是面向消费者,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学校和机构的创业,他们最喜欢的是to投资人,to政府。从投资人那弄钱,从政府那弄资源,弄补贴。他们有很多的资源,又有名牌大学和机构做背书,这样的机会就要比别人多很多。
即使这些人做的技术,有了一定的突破,都会舍不得政府这根脐带,弄钱就会比较容易,心思不在技术和产品上。心思是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上,心思是在上市上。产品就不容易做好,企业也不容易做大。相反不如这些大学的和机构人出来创业,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就难,只能靠自己熬技术、熬产品,大部分当然是死掉了,活下来的就更坚强,活下来在技术和产品突破上就容易成功。
还是那句话万事不是绝对的,总有些例外,刘强东是人民大学学社会学的,他也去创业了,也成功。但是大的风格而言,在性格上,在氛围上,北大、清华有很多的选择,不必去走创业这条艰难的路。真要去走了,容易得到政府和机构的支持,他们就不必去熬技术,熬产品。创业只要有了脐带,不会有人把这个脐带割了的,一直有根脐带,很难成长成一个技术突破的大公司。
中国千年的状元,成就大事的并不多,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考一个好大学是非常必要的,能进清华、北大,大家也都愿意,毕竟还是资源多,是所有人都追求成为那个顶尖的创业者。清华、北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这是肯定的,要求他们一直都是最优秀,这个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