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2014年地铁长度229公里,之后莫迪大搞基建,一项重点就是地铁。2023年增至18个城市870公里,27个城市在建地铁超1000公里。印度官员说2047年100个城市5000公里地铁。中国轨道交通总长1万公里,印度其实很强了,这么多在建,不是没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2. 怪事是,地铁建好了乘客不足,所有城市客运量不到预计一半。《经济学人》文章说,客流最高的德里也只达到预计的47%,孟买和加尔各答30%,班加罗尔6%。印度官方驳斥了,但确实修改了统计办法(换乘加一次)、调低预期客流,反驳不太有力。原因是普通人真坐不起地铁。一次30卢比,不到3元,全球不算贵。通勤人每天2次,每月1400卢比。普通家庭月入1万多卢比,地铁花这么多不太能接受。中国月入1万的,老婆没收入,天天50打车通勤也受不了。印度公交车1人民币一次,打工人选便宜的。
3. 这确实是印度的大问题,打工人收入严重不足,甚至坐不起地铁。中国有类似现象,群众收入低消费增速不高,但印度人的收入低得有点超乎想象了。经济增长率最高,为何收入这么低?更严重的是,就算是低收入工作,也要抢,能有工作不错了。
4. 最近印度大选,人民党阵营得票远不如预期,股市大跌,中国舆论还热闹了一两天。宏观增长不错,股市没几天又新高了。但这说明,许多选民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很不满。很不好的现象是“无就业增长”,比中国高速增长时差很多。中印出现了本质区别:印度经济增长率虽然第一,但还是太低。
5. 年轻人口众多,印度需要创造极多就业岗位来满足就业需求。中国2000年代,以12%的超高经济增长率,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就业奇迹。2007年珠三角局部地区就出现了“民工荒”,之后底层收入爆炸性上涨,到现在敢和日本人比收入了。众多产业真把农村年轻人吸光了,就是这么可怕,增长真有就业。
6. 印度经济增长率7-8%全球最高,但主要是强上基建(地铁就是)、服务业、小部分制造业(要和不少国家争),这几项拉动。增长模式上,创造就业严重不足。我看数据,知道印度增长率会在主要国家里常规第一,形式上像当初中国长年第一。但是印度“增长率第一”的质量不够,数值不够高,就业是大问题。印度年轻人真成了资本炮灰一边看地铁等成绩吹“印度牛逼”,一边很不满。中国年轻人吹空调、吃西瓜、坐地铁,躺平日子也不差,想想印度年轻人的生活,感觉能好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