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一言难尽的俄罗斯:没有摧枯拉朽,一巴掌将乌克兰拍在地上爬不起来的闪电战;也没有“炫酷”的武器装备加持,甚至需要进口无人机作战。作为世界第一、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这差强人意的表现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我认为工业体系的严重缺陷是最重要的。
俄罗斯拥有较强的重工业实力,尤其是军工(以一己之力对抗有欧美援助武器装备的乌克兰),这得益于苏联时期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但与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展示的先进装备比起来,却也进步不足,世界第二军事实力的地位似乎不保。同时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撑起足够的GDP体量,一旦战起,经济压力不可谓不大。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完整度最高的工业体系,并且前苏联在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上功不可没。那么何以继承了苏联百分之七十遗产的俄罗斯反而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了呢?
俄罗斯航母
沙俄时期,受英国资产阶级主导的工业革命影响,俄国于19世界30年代开启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工业革命。都是工业革命,但主导力量的不同,注定了沙俄统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沙皇政府力图通过加强军事政治侵略扩张以达到增强经济实力并缓解国内矛盾的目的,直接导致欧洲国家对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恨得咬牙切齿直到现在。
虽然沙俄时期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俄国内战结束后,新成立的苏联经济发展中心也并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因为彼时的苏联离国家工业化尚有距离。为摆脱农业领域对外国进口的依赖, 1925年,斯大林做了一篇关于“把从农业国变成自力生产必需装备的工业国”的报告,确定了工业化道路,并且不久后实现这一目标的天赐良机就来了。
俄国内战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产能和产品的过剩,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比如著名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扎波罗热钢铁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均由美国和德国援建。甚至出现了十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民苏联的“盛况”。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推动其工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可以倾尽全国之力去扶持工业,可到了一定阶段后,就需要适当加入市场调节功能,否则任由工业的野蛮生长,只会将其他领域的血被工业抽干。但由于自我隔离,对内严格管控,经济政策简单粗暴,导致苏联的工业只能由政府供养。
轻工业的发展需要重工业的带动,陈旧的机器无法满足轻工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轻工业的发展也能反哺重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输血。而苏联想要结束多年来落后的经济状态,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一开始苏联重、轻工业就处于失衡状态,苏联领导人也曾计划改变,但是接下来一个意外却将他们打得措手不及——卫国战争。
卫国战争
德国发动二战,将魔爪伸向苏联,而苏联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就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随后是世界两级的冷战,被拖入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的苏联延续了重视重工业的政策。甚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面对西方世界的封锁和围追堵截。致使俄罗斯只能吃苏联重工业的老本,轻工业始终得不到发展。
同时,苏联时期的工业体系分散在各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工业体系也被打散,想要重建并非易事。
而反观我国,抗美援朝的胜利让苏联看到了我国在对抗西方世界的重要作用,开启了对我国的援助,使我国快速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我们并未满足于此,利用庞大的市场、廉价劳动力吸引西方技术到来后,不断升级更新技术,使我国工业体系不但完备,更拥有先进技术。但这都得益于和平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