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苏联克格勃少校叛逃美国后,却把西方情报界搞得天翻地覆,究竟是怎么回事?
1961年12月22日,美国驻芬兰大使馆来了一个奇怪的男子,只见他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还时不时地环顾四周,好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见到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后,他直接表明了自己来意,说自己名叫阿纳托利·戈利岑,是苏联驻芬兰大使馆的官员,这次前来是想要投靠美国,以求得美国对自己和家人得庇护。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获取对方情报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各种挖墙脚,投诚的事也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对于戈利岑的投诚,美国大使馆的人并没有太过惊讶,而且也不太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戈利岑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如果贸然提供庇护的话,搞不好还会让本就不和谐的美苏关系雪上加霜,这种赔本买卖,美国人没必要做。
戈利岑知道美国人的意思,为此他表示,自己绝对物超所值,因为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克格勃少校,而且他手上掌握着不少关于苏联的机密情报,只要美国人愿意接受自己,那么作为诚意,他也会将这些情报分享出来,而且日后还会尽可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美国中情局得知此事后十分心动,如果戈利岑说的是真的,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他们还是留了个心眼,并不敢轻易相信。先不说戈利岑的身份是真是假,就说他投诚这件事就很值得人怀疑。他们认为戈利岑作为一位克格勃少校,混得还可以,完全没理由冒着风险叛变。为了以防万一,中情局对戈利岑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戈利岑1926年出生于乌克兰,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克格勃战略规划部工作,并一路升到了少校军衔。此时的戈利岑原本前途无量,可没曾想却在一次工作中犯下了错误,惨遭降职。之后,他便被调到了边缘部门,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文件整理官。
从这份资料不难看出,戈利岑大概是因为仕途不顺,才心生不满,并产生了投诚的念头,而他作为文件整理官,必然接触过不少机密文件,掌握着不少绝密情报。可直到此时,中情局仍然不敢完全相信,因为身份资料可以造假,而且之前就曾发生过克格勃假装投诚的事,让中情局吃了不少亏。
思虑再三后,中情局耍了一个小聪明,他们表示可以把戈利岑的妻儿接到美国,但戈利岑必须作为间谍,继续假装在克格勃工作,为中情局提供情报。这样一来,戈利岑的妻儿在美国人手上,不管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都不得不听美国人的话。
1961年,克格勃少校投诚美国后,为何让西方情报部门人人自危?
对于美国人的不信任,戈利岑十分不悦,他先是说了一大堆苏联的坏话,然后又表示自己已经被怀疑,无论如何都不能继续待在苏联工作。与此同时,他还透露了一个大瓜,那就是克格勃特工已经打入了西方各国的情报机构,甚至还有人混到了高层。只要美国人同意将他和家人接到美国,并提供庇护,那么他将帮助中情局将这些内鬼揪出来。
中情局的人听后彻底吓坏了,因为他们对这些居然完全不知情,而测谎仪也显示,戈利岑并不是危言耸听。这件事不仅惊动了中情局,甚至还惊动了美国政府,随后戈里岑和他的家人经由德国,被接到了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处安全屋。在这里,中情局为他提供了24小时的保护,与此同时,他也将接受中情局反间谍处处长詹姆斯·安格尔顿的进一步审查。
安格尔顿长期从事于反间谍、反渗透的工作,是当时中情局内部数一数二的反间谍专家,如果有间谍说谎,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因此戈利岑只要能过了他这一关,就能获得中情局的信任。而戈利岑为了能得到安格尔顿的认可,直接抖出了第一个大瓜,那就是根据他掌握的资料,法国情报部门里潜伏着4名苏联间谍,不过他级别不够,并不知道这几人的具体身份和姓名。
法国作为北约的一员,一旦有关北约的情报泄露,那么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得被连累,为此美国方面立即将这件事通知了法国政府。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得知此事后,气得直拍桌子,向美国核实了情报的准确性后,立即在情报部门内部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查。果不其然,两名间谍被揪了出来,而且这两人职位还不低,一个是戴高乐的私人情报顾问,一个是法国反间谍局的局长。此外,还有一名官员死在了家中,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想掩盖真相。
此时还有一个内鬼没有被揪出来,为此法国加大了审查力度,搞得情报部门内部相互怀疑,所有人都无心工作,忙着自证清白。可就在法国情报部门被搞得一片混乱之际,戈利岑又抖出了第二个大瓜。那就是英国情报部门里也有一个间谍,而且此人位高权重,一时间英国情报机构也开始了内部大清查。
据戈利岑回忆,他在苏联时曾接触到过一份文件,是关于如何破解苏联密码的,而且这份文件来自于英国军情五处。得知此事后,英国方面展开了调查,最终军情五处最高负责人霍利斯成了最大嫌疑人。要知道,军情五处是英国情报部门的核心机构,负责人霍利斯手中掌握着的都是最高机密,如果他都是间谍,传出去可是天大的笑话。
克格勃少校投诚美国,搅得中情局天翻地覆,他究竟做了什么?
英国方面虽然怀疑霍利斯,却找不到确切证据,最终此事也不了了之,不过有人猜测,或许这只是英国方面为了保存脸面找的理由。值得一提的是,霍利斯虽然逃过了一劫,但英国大名鼎鼎的特工之王——金·菲尔比,却被吓得连夜出逃,导致自己“双面间谍”的身份被暴露。经过这件事后,英国情报机构同样开始了内部大清查,不少特工都因此受到怀疑,为了以防万一,这些人最终不是被撤职,就是调到边缘部门,整个情报机构一团糟。
英法后院接连起火,美国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要知道,美国才是苏联眼里最大的对手,也就是说,中情局内部才是重灾区,而戈利岑也表示中情局在东欧的情报部门中,已经有不少特工都被策反了。由于之前戈利岑为英法提供的情报相对准确,因此中情局高层对他的话十分信任,反间谍处处长安格尔顿更是开始了长达10年的“灭鼠运动”。
要说清查内鬼确实是件好事,可这些间谍隐藏的实在太深,有的还身居要职,甚至连反间谍处内部搞不好都有内鬼,因此搞得中情局草木皆兵,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想法,不少内部人员都被调查,甚至连中情局局长都成了调查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官员和特工仅仅是因为被怀疑,就被撤职或调离。比如戈利岑说中情局在东欧的情报部门中有一个名字为K开头的内鬼,于是反间谍处就将所有姓名K字开头的官员和特工全都调查了一遍,凡是有重大嫌疑,又不能自证清白的都惨遭开除。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中,有不少无辜优秀情报人员都被冤枉,并扫地出门。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多年后都得到了平反,但在当时,这批优秀人才的流失,严重削弱了中情局的实力。更严重的是,为了防止克格勃再渗透进来,包括中情局在内的西方情报机构,当时甚至不敢再招聘新的工作人员,使得人手得不到及时补充,整个西方人苦心经营多年的情报系统几近瘫痪。
回过头来看,戈利岑确实帮助西方国家揪出了不少间谍。可他每次的情报都是模棱两可,也提供不出间谍的具体身份和姓名。最终以一己之力把西方情报系统搅得天翻地覆,这恐怕克格勃派出多少间谍都未必能达到的效果。以至于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在内的不少情报部门官员,一直到退休都认为戈利岑就是个假货,是来破坏美国声誉的。
时至今日,关于戈利岑到底是真叛逃还是假叛逃依然没个定论,但他给西方情报界造成的危害却远远大于他提供的情报,或许美国人早知道这些的话,说成啥也不会接受他的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