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完欧洲坑美国,现在又盯上中国,这些无良大中介有多不靠谱?zt |
送交者: 2017年10月03日09:49:01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作者:李雪 刘亚楠;来源:瞭望智库,微信ID:zhczyj 1 有权有钱就变坏 信用评级公司,说白了,就是金融领域的中介公司。 A想借钱,B想投资,可他俩相互并不认识,这时候,评级机构跳出来,查清A的家底,估量出他的还款能力,再把A介绍给B。之后,如愿借到钱的A会付给“中介”服务费,信用评级机构就是靠“中介费”吃饭的。 而债券市场上就形成了“想借钱,先评级”的惯例。企业也好、国家也罢,都很仰仗评级机构——只要获得优质评级,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借到钱;反之,被降级意味着很难找到投资,将面临重大的财政困难。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在债券市场上可以呼风唤雨。 然而,面对高额利益诱惑,评级机构没能坚守住节操,他们变“坏”了。 惯用伎俩之一:通过恶意差评进行讹诈。 2003年,穆迪曾主动找到德国的汉诺威保险公司,要为这家公司评级。没成想,热脸贴了冷屁股,被拒绝了。此后,穆迪连续几次给汉诺威较低评级.这汉诺威也够耿直,除了拒绝啥都不说。2004年,穆迪恼羞成怒,把汉诺威评成了“垃圾级”。 穆迪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众多投资者纷纷抛售汉诺威的债券,股票价格也被拉低。走投无路的汉诺威再也耿直不下去了,不得不低头,成了穆迪的客户。 惯用伎俩之二:配合投资大佬“表演”,拿出场费。 评级机构的股东当中,有一些投资大佬。大佬要卖掉一家公司,评级机构就提前给这家公司好评,用来拉升公司股价,这样,大佬就能把公司卖个超高的价格。同理,若大佬想要买进一家公司,这些“中介”就会给差评来压低价格。 1997年,穆迪突袭日本“山一证券”,大幅降低其评级,导致这家当时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股价暴跌,最终破产。不久,美国的美林证券高调收购“山一”,用极低的成本打入日本证券市场。 所谓的职业操守,在巨额利润面前,早就被这些评级公司丢到地球之外了。
然而,上述提到的讹诈与配合演出,还都只是小打小闹,相比之后的“大手笔”,真不算什么。 2 坑出美国,坑向世界 2000年以来,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面向的是信用程度较低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这些人的还款能力很差,多数是些失业断粮的主,因此投资这种债券风险极大。 然而,各评级机构却枉顾事实,给予此类债券最高信用评级。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评级机构能从这种“大放水”中获得巨额回报;另一方面,同行的激烈竞争也助推了这种趋势——哪家机构给的评级高,客户就会流向哪里。 恶果很快显现出来了。 2006年下半年,市场上就开始有大批负债人违约。按道理说,负债人不还钱了,这种债券就没什么价值了,投资人就会马上抛售。但是,这些中介给出的高评级,让投资人盲目乐观、忽视了风险。到这个时候,次级债券的交易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直到2007年春季,各大评级机构才降低了新发行的次级债券的评级。然而,为时已晚。这些大中介为了挽回颜面,纷纷再次调低次级债券评级: 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债券的评级,标普将612种债券列为观望状态,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债券的评级。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加重了市场恐慌,成了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不久,次贷危机爆发。 在这场危机中,大中介们赚得锅满瓢满。被坑得最惨的是美国老百姓,多年积攒的退休金一夜之间打了水漂。2009年,美国俄亥俄州政府起诉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称他们提供虚假的投资评估导致投资人损失惨重。 面对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这些有权有钱的中介大佬们依然没消停。 2011年8月美国大选前夕,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到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理由是:新财政计划不能稳定政府中期债务。 这是在暗中指责政府与国会治国无能。无良中介忽然忧国忧民了?非也。 要知道,此前美国国会通过新的议案,意在改革金融市场监管,要求银行减少对评级机构的依赖。此举将大大削弱评级机构的重要性。 标普此时给美国降级,着实脱不了报复国会的嫌疑。 不过,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美国证监会随即启动调查,不久,标普就屈服了,恢复了美国的AAA主权信用评级。 3 落井下石,催生“欧猪国家” 那边还没坑完美国,这边又开始祸害欧洲。 次贷危机之后,全球陷入金融大恐慌。2008年,穆迪率先下调冰岛主权信用评级。不久,三大评级机构同时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 此时下调评级,主要是为了挽回大中介在美国次贷危机时丢掉的面子。不过,此举却让欧盟付出了惨重代价——欧洲债务危机正式爆发。 在欧盟的经济法规中,信用评级非常重要。国家或企业一旦被降级,其债券会被要求强制抛售,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被差评的国家,很难再借到钱,甚至还会被“驱逐”出国际融资市场。 所谓“墙倒众人推”,此后,欧元区成员国主权信用等级被连番下调,连境况较好的德国、荷兰和卢森堡也未能幸免。 这给正在采取措施治理财政问题的欧盟添了不少堵。 这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新词“欧猪国家”,特指遭遇重创的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这五国经济陷入停滞,青年人失业率高达50%以上,罢工游行频发。 对于危机,欧盟国家难辞其咎,但大中介们的一致行动,无疑是雪上加霜。 4 早就瞄准中国 这些无良大中介坑出美国、坑向世界,这样的“好事”怎么会忘了中国? 实际上,多年以来,他们对中国一直是恶意满满。 2003年,标普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为 BBB 级,还将中国11家商业银行信用评为“垃圾级”。 彼时,中国经济一路腾飞,成就举世瞩目,银行业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求职地,“垃圾”从何而来? 其实,标普一直在对中国商业银行评级,但从未公开。为什么选在2003年公开?当时,中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谋求海外上市,或者寻找战略投资者。降低中国的信用级别,大大提高了这些商业银行的融资难度——银行拿不到钱,股价就会下跌。 配合投资大佬的戏码再次上演。他们通过这种伎俩,压低中国银行股价,再大量低价买进。随后,这些人就坐等股价自然回升,或者暗中操作、操纵评级以提高手中持有的股票价格,从而获取巨额收益。 在对“中概股”的围猎中,也不乏这些大中介的阴影。他们将“枪口”对准一些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大佬们先从股东手中借到股票,高价卖出;之后,评级机构登场发布差评,致使该公司股价大跌;大佬们再用一小部分钱买回等量价值“缩水”的股票还给股东。这样,一来一回通过“做空”手法,他们就赚取了巨大的差价。 新东方、360等企业,都曾遭遇这样的“围猎”。 眼下,标普在21日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25日又要下调21家央企的信用评级,“司马昭之心”,大家都看出来了。 5 这次,标普错得很离谱 针对此次降级,中国财政部回应: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标普此次降级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信贷增速快,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这里,标普犯了一个专业错误:将融资平台债务全部计入政府债务,二者在法律上的范围是不同的。 举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这就像王小二有2000万的净资产,可是中介发现,他表哥的大爷的亲外甥女的邻居有负债1个亿,因此就把王小二的家底算成了负债8000万。 而且,标普的结论也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将展望维持在稳定;另一方面又觉得债务危机近在眼前,要下调信用评级。 很多学者早就提出,评级机构当前所采用的分析模型已落后于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规范均与西方不同,这些评级机构的所谓“专家”,谈不上很了解中国国情,所以无法准确评估中国经济形势。 首先,信贷增长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并未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经济向好,民众才会去贷款消费,企业才会去贷款投资,这样,信贷才会增长。并且近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发展十分平稳。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加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保增长的同时,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其次,跟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人们都爱把钱存在银行,企业也大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企业那样依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几乎不会出现西方那种金融衍生品泛滥的现象,只要我们审慎放贷、强化监管,完全可以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说到底,标普不仅错了,还错得有点离谱。 “拿着自己的鞋量别人的脚”,还嫌弃别人的脚长得“不规范”,说的就是这些不太靠谱的“标普们”。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有人真傻还是假傻?人类就是从金星退到 | |
2016: | 推荐一款PC版的超级看视频软件祝各位国 | |
2015: | 媒体:全球买买买!中国人其实是穷嘚瑟 | |
2015: | 又嗨了!中方南海表态 美军随即叫好 | |
2014: | 这次ebola病毒事件中唯一往非洲派出医疗 | |
2014: | 问专家一个人造卫星发射的问题。 | |
2013: | 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的中国(转帖)-连载 | |
2013: | 恶有恶报,纽约摩托车党肇事者一人全身 | |
2012: | 一款“歼-8”走出七位院士 | |
2012: | 成飞成功应用小翼面柔性装配系统---这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