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朝鲜的“太阳节”,朝鲜在金日成广场举行了据称是朝鲜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在半岛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人们猜测今年的阅兵意义非同凡响。
今天阅兵的高潮,无疑是朝鲜向全世界展示出的各型全新的中远程导弹。其中展示的两款重型导弹,一款神似中国的东风31,一款则神似俄罗斯的白杨,让各位看官大呼:好眼熟!
来看看专业人士是怎么解读这次朝鲜大阅兵里展示的各类导弹的吧。
疯狂模型秀
简单说一下2017朝鲜大阅兵中的弹道导弹。
不管推特还是微博,诸位看客对朝鲜阅兵的反应都是:晕了晕了,让我缓会儿!白杨东风-31齐上,一下搞三种洲际导弹,吓人呀。不过细看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虽然朝鲜已经构筑起了初步的区域威慑能力,但其导弹实力仍然受着诸多技术瓶颈制约。
在此次阅兵中,朝鲜现役的主力导弹,如火星5,6(都是飞毛腿),火星7(芦洞,最大射程1300-1500公里)飞毛腿增程型(火星-X?投掷能力为1000千米/500千克)都没有亮相。而是公开了几种新的导弹与导弹模型:
首先,是六对负重轮履带底盘的近/中近程弹道导弹。弹头有小翼,暗示其有一定的末端纠偏/末端弹道修正能力。其动力可能仍然是老式的飞毛腿或火星-7液体推进剂发动机,也可能是固体推进剂。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款导弹和中国的东风-11就非常神似。不论哪种可能,朝鲜都具备研发这个级别导弹的能力。不过,此导弹还没有进行公开的试射。
首次公开的新型近/中近程导弹。朝鲜有比较成熟的履带底盘制造能力,但似乎不能造大型轮式地盘。制裁禁运后,新型导弹采用了履带底盘。
北极星-1与北极星-2固体中近程弹道导弹都进行过成功的试射,发展过程也颇为顺利,这显示出固体火箭发动机构造简单的优点。其中,北极星-1为潜射导弹,北极星-2为陆地版,后者加长了北极星-1的弹体,弹头也有增重,并可能具备简单的末端机动能力。这两种导弹也出现在阅兵中。他们的射程大约在1300公里上下。两者的投掷能力比中国DF-21/JL-1差,但也完全满足朝鲜的区域打击需求。
在中远程导弹方面,火星-10/舞水端再度亮相。这种导弹已经参加过多次阅兵。然而,其实际的试射成绩非常差,目前的记录为9射8炸,好几枚刚点火就爆炸。威胁不了美国,对朝鲜火箭军倒是有极大隐患,更别提用它搭载宝贵的核弹头了。
让人费解的是,在火星-10之后出现了一种新导弹,它的载车与火星-10一样,但弹体长很多,弹头采用初期火星-13洲际导弹模型的弹头。有观点认为,这是最新型的火星-13洲际导弹(从目前的模型看,火星-13导弹第一级由两个火星-10导弹发动机并联而来)。
也有观点认为,这或许是火星-10的加长版(火星-10和火星-13的弹径只相差30厘米,以目前的图像还较难做出定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颇有道理:比如说,模型的直径似乎较小,而且末端没有火星-13上的筒裙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增加尾部空间,方便布置并联的发动机。火星-13的布局本来已经相当紧凑,再去掉筒裙结构后,容纳两个并联发动机不就更麻烦了?如果新导弹模型真是火星-10的加长版,那么这种导弹或许采用上个月进行公开试车的发动机,笔者推测这种发动机推力在30tf以上,虽然推力较原火星-10有较大增加,但比冲比较低,所以可能加大了推进剂容量,增长弹体就说得通了。
更为夸张的是,这次朝鲜阅兵还展示了两款(疑似)固体洲际导弹模型。一种类似俄罗斯的“白杨”,一种神似中国的东风-31。“白杨”模型由原来的火星-13载车搭载,为了容纳巨大的筒体,朝鲜不惜对万山特车载车车头进行了改装。神似“东风-31”的导弹则由卡车拖带,比较简单。
在现场的人士甚至发现,阅兵中的朝鲜“东风-31”发射筒随着行进有明显的震动。这说明筒子里很可能空空如也。两种导弹都应该是冷发射设计,即由燃气发生器将导弹弹射出筒后,导弹才点火。这种发射技术已经在北极星-1,2导弹上应用。
从北极星-1、2的性能看,朝鲜的固体推进剂导弹不论在推进剂比冲还是弹体减量上都比较初级,和巨浪-1的性能差距较大,更比不上美国的北极星潜射导弹。离真正掌握固体洲际导弹还有很远的距离。中国在1980年代初掌握了巨浪-1潜射导弹,从此洲际导弹发展走上了“液转固”的道路,但也花了近20年时间才完成东风-31型洲际导弹。
不过,搞固体洲际也不是没有捷径可走。比如搞四级火箭,这自然提高了火箭运载效率。其末级甚至可以采用液体级,不但增加火箭比冲,还可以采用类似中国快舟火箭的设计,即第四液体级还负责第二,三固体级的姿态控制。第一固体级则通过气动面控制。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姿态控制系统。但是要达到洲际要求,也还需要在推进剂比冲和弹体减重上下功夫。
最后,仅从外型上看,这两种洲际确实是固体推进剂火箭。那么它们会不会里面包裹着液体导弹呢?笔者认为有可能,但可能性不高。纵观中外,液体洲际导弹冷发射还是比较少见的,笔者印象中只有地井部署的R-36M一种。
同时展出中俄风格的两种设计,大概说明固体洲际导弹项目还在概念阶段。什么时候能飞,什么时候服役,恐怕连鬼都不知道。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两款模型做分析没什么意义。平壤展示这两款模型,不过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表达“我们在搞固体洲际导弹”的意思。
从2010年代初的阅兵至今,朝鲜已经展出了两至三种火星-13液体洲际导弹模型和两种固体洲际导弹模型。然而至今尚未进行一次试射活动。同时期展出的火星-10(舞水端)导弹试射成绩也非常差,这是和苏联复杂的原始设计分不开的(比如,分级燃烧技术,浸没设计。不但对陆基导弹来说没有必要,还大大超过朝鲜的工业技术水平)。如果火星-13仍然采用火星-10发动机并联,其可靠性也不会很乐观。
火星-10的苏联原型是潜射导弹,发动机浸没技术(把发动机的大部分浸没在燃料箱中,减少了导弹长度和死重,但非常复杂,也不利于日常维护)也是为了满足潜艇对导弹苛刻的尺寸要求才被发明出来的。因此,潜射导弹项目用火星-10本来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朝鲜人在导弹潜艇项目上却采用了固体火箭。这说明朝鲜人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舞水端发动机可能搞不好,不敢在导弹潜艇这种重大项目上冒险。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笔者坚定地认为可靠的,简单的火箭要比“先进”技术的自爆弹好得多。为射星任务而优化设计的银河-3运载火箭本身也有洲际导弹潜力(700千克/8000公里或500-600千克/10000公里),稍微改改做洲际不是很好吗?嫌大?东风-4直径2.25米,长度差不多29米,不也用得好好的?银河-3第一级只比东风-4宽了15厘米,长度也差不多,适当改改当洲际用是没问题的。何况火星-13技术再先进也是液体推进剂,发射准备时间也短不了。朝鲜对先进小型中远程,洲际导弹的不懈追求在笔者看来简直是蛋疼。
当然,朝鲜最近似乎也开窍了,前文中提到的,在上个月公开试车的发动机就是一种原理简单,规规矩矩的火箭发动机,或许有很大军事潜力。金正恩喜笑颜开,说这是“革命款”发动机,彻底让火箭工业摆脱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等。也许不久后,我们便能看到这款新发动机的实际应用。
总之,阅兵模型想怎么造就怎么造,一下展示出这么多新弹让人有点眩晕。但是,大大超出现阶段研发制造水平的导弹概念是吓不了人的。造出能打仗的火箭才是正经。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远程导弹还没搞好,但朝鲜目前可以制造出射程15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火星5、6、7,增城型飞毛腿,北极星-1,2),对区域内目标形成比较可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