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乌克兰禁运严重掣肘俄国军工BBC俄语组记者 Pavel Aksenov
西方制裁和乌克兰企业中断与俄罗斯企业关系已经严重影响了俄国国防工业的效率与能力。 众所周知,在苏联统治时代,莫斯科把大量军工企业分布在乌克兰;即使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境内的军工企业仍然与俄罗斯军工企业继续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不过,自从去年乌俄关系因基辅政局剧变,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莫斯科支持东乌分离主义武装之后,乌克兰军工企业与俄企的合作关系便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也以俄罗斯向乌东叛军输送武器为由对俄罗斯展开军品禁运。 军工难题 上个月,俄国副总理罗格金告知联邦杜马,共有186型现役俄军装备需要来自乌克兰军工企业提供的零部件。 罗格金承认,如今面对乌克兰和西方的军品禁运,莫斯科在2018年之前还无力解决这个大难题。 2014年6月,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就曾正式颁布总统令,要求国内一切企业终止于俄国企业的合作关系。 空海军受阻 在诸多原有乌俄合作项目中,俄国现役大量安东诺夫系列大型运输机的设计局就设在乌克兰。 军工禁运导致新型安-70运输机的交付被冻结,而俄国企业制造的安-140也被迫停产。 此外,俄罗斯用于发射军用卫星的“呼啸号”(Rokot)也因无法得到原本来自乌克兰的零部件而于二月停止发射。 除空军之外,俄国海军项目也受到打击。原本计划开始测试的最新远洋护卫舰22350护卫舰就因无法得到乌克兰设计生产的涡轮发动机而暂时搁置。 俄国软肋 专家指出,前苏联时代分散在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军工企业各有特长,并且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长期未能真正被俄罗斯全面回收整合。 另外,俄国军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也已经形成了对西方国家生产的电子零部件——特别是军品电脑零部件的依赖。 法国拒绝向俄国海军交付西北风直升机母舰就突显莫斯科如今面临的窘境。 《简氏防卫周刊》分析认加里斯·詹宁斯分析认为,乌克兰危机严重冲击了俄国军用运输机更新换代的进程,特别是严重依赖乌克兰设计生产零部件的安东诺夫系列运输机。 西方专家指出,全面实现军工国产化谈何容易,因为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很多能力是数十年时间才发展积累出来的,失去乌克兰和西方合作的俄罗斯军工,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窘境。 (编译/责编: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