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2月12日文章,原题:雇用中国问题“专家”时要持怀疑态度 最近受邀在上海一家餐厅与朋友们会面,他们正在招待一位来自西方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名学者和投资记者,在交谈中反复介绍自己的中国投资战略。席间,那位学者说:“我想既然我是一名中国问题专家,那么我应当至少亲自来看看。”原来,这位“中国问题专家”才第一次来中国。
其实,很多正在考虑在中国开拓生意的企业都有遭遇中国问题“专家”或顾问的经历,这些人通常都会描绘出一幅巨大的机遇与惊人的困难并存的景象,而这些困难都只有这些专家才有能力驾驭。最后,这些企业花费了巨资请专家,结果要么收效甚微,要么甚至打了水漂,很多人还因此沮丧地放弃了自己的中国计划。其实,现在在中国开拓一项生意并非像过去那样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上都不需要付出聘请一位专家这么大的代价。
要充分了解中国未必一定需要亲自去中国,但是说到做生意,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文化与美国迥异的国家做生意,行万里路是一定胜过读万卷书的。仅仅因为中国消费者热爱西方的时尚、流行音乐和汽车,并不能就认为和他们打交道与和西方消费者打交道一样。对于中国的大意假设令很多西方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悻悻地铩羽而归。
如果你正在与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一起工作,要问一些关于这个国家的实地经验的尖锐问题,并且通过询问其之前的客户核实这位专家的工作情况。
因此,奉劝那些想去中国拓展生意的企业家们,作为一名企业家,你应该将你自己变成专家。你可以学习、阅读和探索,在试图增进了解的时候发问。企业家们通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知识——你所需要的只是一颗开放的心和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要不然你还有一个选择:花一大笔钱聘请一个连护照都没有的所谓“专家”。(作者: Auction Systems Auctioneers & Appraisers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 德布•韦登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