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台湾最相同的一点就是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东西,喜欢洋泾浜。
洋人的东西就比国人的好,哪里有心思搞自己的品牌,于是中国的品牌一个个被洋品牌吞并,或自生自灭。
你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冒出多少像华为,三一重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高铁等等,可有一个诞生于上海?
同理,日本崛起、韩国崛起、大陆崛起,台湾注定永远崛起不了,因为台湾社会太缺乏民族自信。
有兩面現成的鏡子可以折射出臺灣的未來。一面是充滿雄心壯誌奮發向上的韓國,另一面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亞洲四小龍的年代,臺灣和韓國差不多同時經濟起飛,同時面對分裂與統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同時開始由威權體制向民主體制過渡,然而三十年後兩個經濟體的差距開始越拉越大。韓國比臺灣究竟強在哪裏?韓國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和自信。為了充實民族自信,韓國文化界甚至做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說孔子是韓國人、漢字是韓國發明的等等。其實不管漢字是不是韓國發明的,韓國人通過對自己歷史點點滴滴的發掘弘揚,極大地培育了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提高了民族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奮鬥目標,於是就有了文化韓流,有了江南Style,有了三星,有了現代。
馬英九和臺灣最缺少的就是韓國人那種民族榮譽感,自豪感,和爭天下先的使命感。相反臺灣人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把對岸的同胞看成劣等民族,詆毀大陸的同時潛意識裏就等於把同根同族的自己徹底矮化了一遍。一個斷了根的族群,沒有民族自信的族群怎麽可能有韓國那種“漢字是我發明的”舍我其誰的雄心、毅力和進取心。
崇美媚日的殖民地文化直接導致殖民地思維,臺灣甘當受美日保護的小弟,因此也只配吃美日剩下的殘羹剩飯。於是臺灣走了一條同中南美國家類似的道路:即產業殖民地化,缺乏創新,缺少牽動經濟發展的產業核心技術,也便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會。當經濟發展失去成本優勢後,面臨的必然是產業外移,失業增加,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最終墜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臺灣人收入水平已經倒退到16年前的水平。
過去二十年雄心勃勃的中國大陸在新能源、港口設備、超大規模工程建設、超級計算機、造船、高鐵、精密儀器制造、國防工業、飛機制造、信息網絡設備、空間技術等領域快速進步,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反觀臺灣,原本領先一點的行業老是害怕大陸這個窮親戚沾光,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自己把自己孤立於中國這個世上獨一無二巨大的人才、資源、市場之外,結果幾乎所有領域已經或正在被大陸和韓國遠遠甩在後邊,臺灣當下還有可以引以為自豪的產業嗎?臺灣如果還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隨著大陸產業的全面進步,臺灣產業和經濟轉型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機會越來越大。
馬英九是民主制度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但是不應該是迷信者。民主制度並沒有使得眾多民主國家如拉美國家、菲律賓、印度、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加快社會進步的步伐,臺灣也是如此。中國大陸不是民主國家,但是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舉世矚目的步伐實實在在地追趕著發達國家,復興中華民族往日的輝煌。臺灣不應該以意識形態之爭回避和大陸的合作,應該明白制度是為人民的福祉服務而不是人民的福祉為政治制度服務,站在5000年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上去看這個問題,意識形態之爭在歷史老人面前是多麽可笑。如果無法認定大陸3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中國模式比臺灣模式差,就應該實事求是地、客觀科學地認識大陸,和大陸攜起手來,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共同推動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如此臺灣才可能停止向下沈淪,馬英九才可能名留青史。
一個領袖是需要帶領人民向前行,而不是迎合民意隨波逐流。歷史將告訴我們,民族自信比意識形態自信更重要。充滿自信的中國人正在邁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一個又一個新的臺階,自別與中國人之外,甘當美日附庸的臺灣,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將只能是隔海相嘆!
一个没有自信的族群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