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飞机顺利在“辽宁舰”上着舰。新华军事记者 查春明摄
前不久,我在辽宁舰上采访报道了歼-15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降训练,有幸接触到同在舰上的罗阳。在拍摄海军官兵紧张奋战画面的同时,也记录了罗阳在舰上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片段。下面我把这些画面组接起来,与大家一同追忆罗阳生命中最闪光的时刻。
11月22日是我上舰第一天,第一次见到罗阳。
14点30分,我乘军用直升机飞抵辽宁舰,刚放下行李,就扛起摄像机采访。在狭窄的通道里,与一位身材高大的同志迎面相遇。他扶了扶眼镜,主动侧身让行,微笑着说:“以前试飞都不公开,这次看来要报道呵!”
我正找采访对象呢,于是问道:“师傅,您是哪个部门的?”他说:“我是航空部门的,搞飞机的。这次试验举国关注,压力大啊,可得一把成功!”旁边一位师傅说:“他是沈飞的罗总,歼-15就是他的孩子。你采访他,可算找对人了。”罗总摆摆手说:“不说了,看明天。”
我当了十几年军事记者,对罗阳这位东北军工重镇老总早有耳闻。这次相遇,他的谦逊、沉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他比我早上舰4天。作为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他在辽宁舰上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研究处理飞机保障问题,二是分析对比飞机的各项运行数据,为批量生产提供技术参照。
19点20分,风很大,下着雪。
罗阳没上甲板,一个人在航母机库里转。机库很大,他绕着走了一圈又一圈,脚步急匆匆的。墙上写着“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忘我式拼搏”几行大字。他每次走到跟前,都放慢脚步,看上一眼。我能理解他临战的心情。歼-15由数以万计的零件、百万道工序建成,不容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现纰漏!
歼—15飞机顺利在“辽宁舰”上着舰。新华军事记者 查春明摄
第二天,23日,歼15正式着舰飞行。
6点,罗阳已经起床了,没等洗漱,就爬上甲板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霞光,他很兴奋,说“是个好天气,能飞!”
8点30分,罗阳登上舰岛,在这里迎接歼-15的到来。
9点03分,一架歼-15飞临辽宁舰上空。大家指着天际时隐时现的黄色斑点,兴奋地小声议论着。罗总仰起头不眨眼地紧盯着,不时拉长袖口擦拭着眼镜片。
500米,300米,200米,歼15越来越近了,发动机的轰鸣震天撼地,撕裂了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股强大的力量撞击着每个人。
巨大的战机高速扑向甲板,尾钩牢牢勾住拦阻索,稳稳停了下来。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一向沉稳的罗总,也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50分钟后,第二架歼15成功着舰,人们的情感重新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了一遍。
歼-15飞走了,舰上再次忙碌起来。
17点,罗阳参加航空口的例会。他手里拿着厚厚一摞数据表,一张一张摆在紧贴眼镜的距离,认真审看,关键数据在小本上记下来。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孩子,没丢脸,真争气!”我上舰后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笑容。
他对工作人员说:“明天还有三个架次,还要确保三个百分之百成功。大家要保持临战状态,决不能在飞机这个环节掉链子、拖后腿!”
21点,罗阳参加指挥部会议。各种会议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深夜。
23点50分,我找到罗阳住的舱室。门虚掩着,我敲了一下就进去了。这是个双人间,上下铺。他在床上和衣而卧,灯光较暗,看不清他的脸。桌子上的资料摊开着,那个小本子倒放在上面,封底上有他写的一行字: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他肯定很累了,明天还有更繁重的任务。我没有惊动他,悄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