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对海发射6枚导弹实现战略意图 |
送交者: 2012年06月13日19:35:1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我军曾紧急对海发射6枚导弹实现战略意图 该旅实弹发射 箭在弦上:随时能够打硬仗 ——品读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的先锋气质 本报记者 柳刚 梁蓬飞 特约通讯员 刘 刚 徐昌磊 “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够打仗。” 走进“常规导弹第一旅”,迎面一条巨幅标语令人血脉贲张。 这12个字,如同战斗宣言,既折射出该旅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更彰显他们剑随令出、一剑封喉的绝对实力。 天天厉兵秣马,年年实弹发射。组建19载,该旅始终走在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前沿,处处当尖兵,打头阵,书写了一项项纪录,创造了一个个第一。 执戟钩沉,抚剑凝思,一股风雷激荡的先锋气质从该旅的历史照进现实,引人品读,令人回味…… 一次发射演练的“风险收益”—— 忧患在先:使命重于天,备战满弓弦 隆冬时节,南国某导弹训练场烽烟正浓。 此时,正值老兵退伍之后、新兵下连之前,处于战斗力“低潮期”,“常规导弹第一旅”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展实案演练,就不怕冒风险? 风险确实存在——发射号手临时抽组,发射单元随机抽点,从下达任务到仗剑出征,前后不到3天时间。 但旅长谈卫红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战争明天来临,这支部队能否迅即行动,随时能战? “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够打仗。”从组建那天起,“常规导弹第一旅”就肩负着“当主力、打头阵”的神圣使命,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如战鼓催征,一茬茬官兵不用扬鞭自奋蹄——组建当年,形成发射能力;组建次年,形成作战能力;组建第3年,执行应急任务,向某海域发射6枚导弹,实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如今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功成名就、荣誉等身: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9次被全军、第二炮兵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1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旅,成功发射导弹100多枚,是战略导弹部队首个“百发百中旅”。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们并没有被光环遮望眼,感到飘飘然。 着眼未来战争,该旅开展“一岗多能”训练,所有发射号手熟练掌握2-3个其他号位技能,在编制未增加情况下,“发射班子”数量陡增了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该旅还为每套发射单元、每名操作号手建立了“战斗力电子档案”,谁强谁弱、孰高孰低,指挥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组织“营营竞赛、架架排序”活动,重新打分排名。 如此一来,长期影响该旅战斗力持续高状态保持的两大难题迎刃而解——其一,由于正常兵员更迭造成的战斗力“低潮期”不见了;其二,即使将来打仗出现发射号手战斗减员,他们也能迅速完成发射单元重组,再度出击。 此次冬季演兵,正是对这一成果的首次实战检验。 “号手就位!”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演练进入最后阶段。三连指导员乐焰辉指挥的发射单元,9个号手中有7个是“兼职”,但大战当前,无论是操作动作、行进跑位,还是故障排除,他们的娴熟表现都几乎与“主业号手”一模一样。 “点火!”测发控号手果断按下点火按钮。来自指挥所的评估报告显示,此次演练,所有发射单元均实现了“精细操作、精准控制、精确点火”。 这意味着,这些临时抽组的发射号手、随机抽点的发射单元,全部具备了实战发射能力。 一项战备制度的“精神内核”—— 转型在先:凝眸天疆外,跨越步履急 都说“将来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但有谁见过战略导弹部队是如何打仗的? 这个巨大的问号,始终高悬在“常规导弹第一旅”历任主官的头顶,他们很自然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大国佩剑”的战略导弹部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异国上空的战争硝烟,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让这个旅的官兵提前感知了未来战争的真实模样。于是,他们开启了战略导弹部队前所未有的“砺剑之旅”—— 那年,旅党委决定:每月组织一次夜间带战术背景的全员全装拉动训练,距离为50公里。 此言一出,全旅哗然:巨车长龙,身价昂贵,频繁拉动,既难且险。争议声中,“常规导弹第一旅”迈出了第一步。 数月后,这一距离被拉长到100公里,而且写入该旅战备制度。 月月拉动,年年出征。如今,“常规导弹第一旅”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铿锵——从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从熟悉地域到陌生战场,从良好气象条件走向复杂恶劣天候…… 以100公里为原点,他们完成了全域机动、全域慑战的能力跨越;以100公里为发轫,他们将一种全新的战斗力建设理念根植于心——由任务牵引向能力牵引转变。 这意味着,这支部队不再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紧盯未来战争,将来打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努力练就什么样的能力;不再满足于发射成功,而是瞄准实战练兵,现代战争需要什么样素质,就尽快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紧接着,一场盛况空前的“固强补弱打基础,科学发展当尖兵”活动在该旅强势推开,大家提高“门槛”揭短亮丑,查找出思想状态、能力素质、工作标准、人才建设等5方面33个薄弱环节,并逐一制订整改措施。 与此并行的,是他们向战斗力高地发起的一轮轮冲锋—— 以往进行抗侦察训练,简单罩上一张伪装网了事,现在将红外侦察仪直接架在阵地上,让“电子判官”现场打分; 以前设置通信车电缆损坏演练课目,只是嘴上说说,或者顶多是象征性地剪一下而已。而今,毫不客气地挥刀斩下十几米电缆,再接通不得不重新拉线…… 然而,对于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导弹劲旅,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胜任体系对抗,才能实施有效突击。为不辱使命,“常规导弹第一旅”不断制造对手、寻找强手,与高手较量—— 树己为敌,开展发射架“架架排序”、发射营“营营竞赛”;主动请战,找导弹旅、训练基地“信息化蓝军”近身博弈;远程机动,与“防空劲旅”跨军兵种捉对厮杀……对抗中,他们看重胜败输赢,更在乎摸清自身的战斗力“底数”,固强补弱;他们追求招招制敌,更看重如何找准对手的体系要害,一剑封喉。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导弹“快打”战法成果汇报演练。 深秋大漠,狂飙突起。在规定时限内,“常规导弹第一旅”多支发射分队快速机动、快速发射、快速转换,连续实施多波次火力突击,导弹发发命中靶标,赢得满堂彩。 比这更精彩的是,整个演练过程,他们四进四出发射场,每一次都实现了精确指挥协同、精确测控进程、精确占领阵地、精确诸元计算、精确瞄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长剑出鞘,雷霆出击。如今,这种“三个快速、五个精确”新战法已得到广泛推广。在战斗力转型中,“常规导弹第一旅”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排头。 一枚“半截弹”的“裂变效应”—— 创新在先:不走寻常路,挥戈辟新途 走进“常规导弹第一旅”实装操作大棚,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奇—— 长剑列阵,每个发射架上,都矗立着一枚有尾没头的“半截弹”。接通电源,它们就像被激活了一般,不仅可以模拟所有发射流程、技术指标,还能进行实装操作,与真导弹功能几无差别。 这是该旅自主研制的仿真训练弹。个中乾坤,就在弹体内的“电子心脏”——等效器。 架上无弹,好比有弓无箭。曾几何时,上级配发的训练弹,数量少、造价高,各发射单元不得不排队使用,两个月的实装训练周期,真正的带弹操作不足5天。 怎么办?只有创新——他们集智攻关,将控制导弹的“奇经八脉”等效集成到一尺见方的电子装置里,制成半截弹,一举破解了训练弹数量少造成的诸多难题。 好戏还在后头。他们以此为依托,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和引进移植等方法,构建起具有模拟操作、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多种功能的武器装备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 置身高檐之下的长剑阵中,记者见识了“斗室演兵”的精彩:点击键盘,作战指令下达,各发射单元迅速占领“阵地”,按程序展开发射演练;各级指挥员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全面掌握“战场”资源、人员实力、导弹武器等数据信息,不断调整行动部署……官兵们不出营区就能天天上战场,开展全旅合成训练。 在“常规导弹第一旅”,类似“半截弹”的创举俯拾皆是。展读该旅历史,记者发现“率先”“首次”“第一个”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率先采取随机抽点方式进行发射,首次按实案组织实兵综合演练,第一个完成全员额、全装备、全要素、全内容、全程序规范化训练…… 直观的变化,发生在这支导弹旅的角角落落:从战术兵棋、野战指挥车,到便携式太阳能电源组箱、卫星通信便携站,再到防水插头、便携式水槽……官兵们发现,这支部队已经悄然完成了“野战化”升级。 那年,一场对抗演练结束,作为最后胜利者的旅长谈卫红神情凝重——他连夜复盘战局发现:战斗刚一打响,他的保障分队竟然不知所踪! 与强敌过招,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自存短板无异于留给对手一个死穴。 又是创新,让他们度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他们首创“双网融合”模式,将保障要素接入“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从此“中军帐”联接八方、视通百里。 这是巨大的跨越。组建之初,他们一穷二白,正是靠创新,该旅找到了缩短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周期的“诀窍”,找到了从机械化快速向信息化转变的“钥匙”,找到了加速完成新装备操作训练需要的“抓手”,也正是靠创新,使战斗力“家底”不断增值。 如今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创新之举已成风尚。他们首创的操作规程背讲、发射流程串讲、作战方案推讲“三讲”训练法和“营营竞赛、架架排序”训练法,双双进入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十大创新训法”,得到全面推广。 一名普通士兵的“光荣梦想”—— 成才在先:愿为执长剑,练就穿杨功 入伍当年,成为我军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当兵第2年,亲手将导弹送上蓝天;从军第3年,荣立二等功,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女兵尉霞,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军旅生涯会如此辉煌。 这一切,都缘于她一个大大的梦想。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着手组建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单元。尉霞闻讯后第一时间报名,并挑选了对于一名战士最难的岗位——1号。这个号位负责导弹点火,因为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亲手发射一枚导弹。 虽然是大学生,但真正面对那密密麻麻的图标,看着那一幅幅纵横交织的线路图,尉霞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走进旅史馆,如同踏进了荣誉殿堂。站在“创业门”下,望着满墙参加过实弹发射任务的人员名单,尉霞心中立刻升腾出惊人的能量——强化意志体能、深研基本理论、苦练实装操作……历经280个日夜的洗濯磨淬,她顺利通过了导弹操作号手资格认证,成为一名优秀的巾帼“神剑手”。 280天,这是战略导弹部队新号手形成发射能力的新纪录。 如今,尉霞在全旅声名鹊起。她的签名照成为新兵集训的奖品,激励后来人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她那样的人生跨越。 旅政委张继春说,其实在“常规导弹第一旅”,每一名官兵都有同样的梦想,都渴望同样的荣光。而这些,正是该旅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精神沃土。 从组建那天起,该旅就把超常培养人才作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砺剑之基”、推动训练转型的“战略支点”—— 坚持指挥与技术复合抓,不让个体有弱项。现任旅党委成员个个懂技术、人人会指挥,营连主官100%通过岗位资格认证,技术干部80%有指挥经历。 坚持主战与保障同步抓,不让战位有短板。主战和保障人才建设同步规划、同台培养、同等看待,“金手指”“神瞄手”与“修理大王”“金牌预报员”比翼齐飞。 坚持应急与储备滚动抓,不让发展有断层。大规模超前培训骨干,做到每次换装都能当天上岗操作、当月担负值班任务,实现了装备更新换代与战斗力生成无缝链接……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一种新型成才格局在该旅逐渐形成——人才队伍由“应急可用”向“规模可信”转变,人才培训由“急用先训”向“系统培训”拓展,人才选配由“按岗位选人”向“按能力选人”延伸。 一座新落成的育才中心,集电子技术、数码制作、美术工艺、书画艺术、音乐制作“五大工作室”于一体,消遣娱乐间,也在提升战斗力上独具匠心——比如,剪纸、麦秆画训练指法,雕刻、书法考验耐心,通过科技小革新、小发明熟用电路知识等等,都与导弹操控要求大道相通、与导弹原理暗暗契合。 打赢标准,培育打仗人才;打仗人才,矢志打赢战争。组建以来,“常规导弹第一旅”已经走出19名导弹旅长、为第二炮兵和全军输送各类人才700多名。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我看建立公平的社会法律制度,陪审员体 | |
2011: | 中国两个动作 让五角大楼彻底改变了看法 | |
2010: | 揭秘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残酷内幕 z | |
2010: | 喂,向各位请教一个问题:英国和中国有 | |
2009: | 看《人间正道》到 4。12政变这集 | |
2009: | 小教主: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