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粮食自给自足为何胜过中国?
2012-04-28 07:19
邱 林
现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决定从印度进口大米的消息,在坊间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稻米生产大国,但在短短五六年时间,两国在粮食自给自足上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中国粮食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即使进口粮食其数量都偏小,而印度却是粮食进口大国。可如今,两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印度粮食做到了自给自足,而中国粮食需求缺口却明显增加,自给自足已渐行渐远。
在中国粮食输入国名单中,已悄然增加了印度。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赛蒂亚表示,2011/12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稻米产量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2亿吨,除了保障国内粮食消费外,2012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增长有望超过一倍,进而替代高价的泰国大米。预计今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可能达到600万吨,比2011年增加380万吨。
这也许与印度取消大米出口的禁令有关。该禁令取消5个月后,印度现已进入世界出口大米最多的国家行列。最近,中印政府官员通过谈判达成共识,今年起,中国开始从印度进口大米,具体数量我们并不掌握。但业界人士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成为印度大米的最大买家。
这一情况与2006年时的印度缺粮的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印度因为“不能养活自己”而被国际社会所忧虑。印度在经历了“绿色革命(1968-1998)”之后,几乎浪费了其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耕地面积的地位,农业产量陷入停滞,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印度进口700万吨小麦来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印度部分专家建议,应该再来一次“绿色革命”来解决当前的粮食危机。印度政府采纳了专家的意见,从而对增加印度的粮食生产,保障粮食自给自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今,印度粮仓的大米已经多得装不下了。过去4年,印度已经积攒了3000万吨的储蓄粮。印度希望打入中国市场将会带来新的商机,从而消化富余的大米。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印度原来十分羡慕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然而,不到10年时间,现在该轮到中国人羡慕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并且还能将富余的大米卖给中国。这无疑给中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缺粮的声音越来越响,未来深藏忧患。全球曾经的产粮大国沦落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历史,中国算是一个。
一个基本事实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达到95%,之后逐渐下滑。虽然2011年国内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玉米包括在内,核算下来,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想想看,作为13亿人的大国,中国粮食缺口达到10%是什么样的结果。
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国内粮食自给率依然达到92%,但粮食的净进口量在快速增加,2009年与2003年相比,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841万吨,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112.6%。以1998年至2010年期间粮食年消费消耗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年消费消耗总量可能要突破6.5亿吨。但对照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2020年中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只有5.5亿吨,其缺口将达到1亿吨。
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或许产生一种与高油价类似的状况,这种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就一直在经历。由于中国土地整合步伐滞后,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以及北方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将会给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将占据更多土地,这对粮食增产是十分不利的。
尽管如此,中印在粮食自给自足角色的转移,说明通过一国的努力是能够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的。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但不管政策如何变化,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应是政府方面必须坚持的政策。“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更是当前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之路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