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编译局认为 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材没跟上时代步伐
(2011-11-22)
● 沈泽玮 报道
北京特派员
作为中共智囊的中共中央编译局认为,中国大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既枯燥过时又无法解释中国当下种种矛盾,其问题是出在教学和教材没跟上时代步伐。他们指出,在改革开放之前相关教材主要采用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只是片面地从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角度讲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脱离。
中央编译局首次 迎来中外媒体采访
位于北京西城区、低调而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共中央编译局昨天首次迎来中外媒体集体采访。由中央编译局筹划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也首次对外开放,并公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
中央编译局是中共中央的直属机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和1949年成立的中央俄文编译局,1953年更名。
该局现任副局长俞可平是中国知名政治学者,被视为是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重要文胆之一。他在2006年12月28日在《北京日报》撰文《民主是个好东西》,深刻阐述民主的普世价值,该文经过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载后,引起海外媒体的强烈关注。
而中央编译局作为中共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多语种对外翻译中共和中国重要文献及领导人著作、研究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道路等都是其主要任务。
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在中共建党之初,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共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中国的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史及“毛邓三”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都被列为必修课。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及学生普遍觉得马克思主义枯燥并偏离现实的说法一直存在。在昨天于中央编译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说法提问。
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在答询时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大概喊了一个世纪了,如果一个世纪人们都在说一个东西过时了,恰恰证明它没有过时”,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常在人类面临重大的问题、困境、危机、转折时出场,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尘封在书店中的《资本论》(马克思著作)突然脱销了,原来没人买的,突然要重印。”
问题在教学方式
衣俊卿认为,主要问题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教学方式。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金海补充说,改革之前大学教材主要是采用苏联的教科书体系,侧重从革命、阶级斗争的角度讲述马克思主义,较少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讲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就不愿听。
他说,改革开放之后,教材虽然吸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仍因未跟上时代步伐,学生仍不愿听,因此从2004年开始,重新编写大学教材被列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据一些学生反映,马克思主义课确实普遍存在逃课现象,如果老师有点名就去上课,但上课也不怎么听,不点名的就不去上。
中国人民大学的蓝同学(23岁)告诉本报,“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很飘缈,条条框框的,上这堂课很没有意义,在临考前瞎背了一通,就混了个学分”,“这可能和教学方式有关,没法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他认为,源自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说服力或解释力不足,不过却感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包括“量变到质变”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说法对于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是有帮助。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学生刘同学(24岁)则说,具体说不上马克思主义哪方面有用,“但它好像一个框架,给你一个框架,一个坐标,研究什么问题可能不自觉地往框架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