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阿三这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确实比较牛,3.2米芯径和500吨级推力,这个不但比我们已有的型号强出很多,甚至比我们在研的也强。比如我们去年试验的快舟11运载火箭所用固体发动机直径2.2米,推力120吨。而另一种去年试车的试验型固体发动机,直径倒是达到了3米,不过推力只是150吨级的,显然跟这个还差很远。为何会这样,我放在最后说。
不过作者说它世界第二,我却未必赞同。那么谁是第二?就是他提到的欧洲阿里亚那5型火箭上用的那个固体助推器,虽然直径比它略小一点点,但不仅长度更大,装药更多,而且关键是推力达到了700吨水平,明显比阿三这个强。其实直径长度等其它指标都不是最关键的,谁强最终还是得看推力。
另外阿三这个推力虽然第三了,技术水平却并不太高。理由上文也有讲,主要就是壳体材料还是全钢的,而非当前先进固体发动机常用的碳纤维。
回过头来说中国。固体发动机确实一直是我们的短板,以前一直是不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现在连阿三也赶过去了。所以说不管阿三这个是不是排老二,我们肯定不是老三,也许是老五或者老六的样子。
按说中国航天实力相当不弱,怎么在这方面长期落后呢?原因很简单,中国是需求牵动发展,火箭型号决定发动机型号,而这种固体发动机其实用处不那么大,或者说并非决定性的领域,所以我们根本就没花多大心思在上面。
这作者不是说了固体发动机其实就是洲际导弹的动力吗?没错,但后者哪里用得着做得那么大!通常主流的州际导弹,都是直径2米左右、长十几米、几十吨起飞重量的级别。比如前面提到的快舟火箭所用的发动机,当洲际导弹绰绰有余(它本来就是从那个发展来的)。这作者称此火箭意味着印度有发展洲际导弹的潜力,并不准确,因为所以像日本和阿三搞如此大的固体发动机,作洲际导弹不是有潜力,而是已经太变态了。这两国早已解决洲际导弹的载具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作为航天运载工具,这么大的固体发动机却未必有多强的竞争力。中国一直倾向液体火箭发动机,这肯定是航天发射的主流。当然固体发动机也有其优势,比如相对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容易研制,特别是适合快速发展等。因此我们也搞了快舟系列,抢占航天快速补网发射市场。但后者毕竟不是主流,运力也有限。而在主流火箭领域,我们跟国外一些国家比,唯一的区别是那个助推器用液体的好,还是固体的强。我们至今的火箭,包括长征五号,助推器还是用的现成的液体发动机。原来说长九可能会固体,但据较新的消息说还是打算用液体。
由此可见,运载火箭不一定非有这东西不可,不仅主流是液体的,而且即使作为助推器用哪个好,也还两说着。中国航天是要以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的领域,所以长期不怎么重视固体发动机领域,也就容易理解了。我们不是没有好的固体发动机,只不过没觉得有必要做那么大而已。
近几年中国比较富裕了,除了力保关键的领域,也可以顺手补齐一些原来不够重视的其它短板,包括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所以这块也在发展。像前面提到的3米直径的新发动机。它是两段式的,主要用于试验大直径和分段式装药的技术,长度和装药有限,所以推力也不那么大。另外据我所知,中国现在已经解决了固体发动机的碳纤维壳体制造技术。因此,如果中国使用更先进的壳体,并大大地加大长度和装药量,搞出比阿三、日本乃至欧洲都更强的固体发动机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这个,要比搞液体发动机容易些,而且研发周期短很多。所以关键就是个值不值当,或者着不着急的问题。
总之吧,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应该承认,只是这个领域并非关键,没必要像作者反应得那么夸张。阿三在航天领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总体上处于奋力追赶我们的状态,这对我们也是种督促,不是坏事。但我们也没必要处处跟它攀比叫劲,而是要坚持按自己的节奏,稳步地冲击世界航天领域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