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茶
五月二十九日。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记得历史上有个五卅运动的,教课书上读过,为了啥上街,已经不知道了。月初的时候,淄博烧烤火了一阵子,到底为啥火爆呢?难道全国各地的夜市都没有烧烤吗?记得以前上海的淮海路雁荡路的夏天也是如此,记得肇嘉浜路象棋滩也是烧烤很多。记得的事还很多,一切都是回不去的历史。我在想秋天的时候回去,是不是能在上海吃到烧烤呢?记得以前徐家汇天桥下面一排小吃,国泰电影院门口吃不完的茶叶蛋豆腐干。
那天看到一条新闻说徐家汇的太平洋百货要歇业了。真的好感慨,同事群里又开始感叹了:有人说以前去华化读书都在这里转车,有人说乡下进城到了徐家汇才算是到城里了,市区的人说,过了徐家汇就能看到农田了。四十年前的城乡结合部,交通枢纽转变成了商业中心,如今的商业中心也面临的转型。人到六十岁这个年龄,不再关注一个个门店的开开关关,而是更敏感一个时代的变迁。那天同学群里有个帖子说:上海92路公交车的变迁,最初才二毛钱车费,末班车就是八点钟;后来慢慢的延长到十一点了,然后线路延长了,然后双层巴士了,空调车了,然后被地铁分流了。现在依然还有,更感觉就是一个历史遗留产品,偶尔坐一次也算是一种穿越。还是那条行驶路线,还是那些车站牌,还是那些杨柳树,闭上眼睛就是回到六七十年代,睁开眼睛就是恍然隔世。
多伦多最近跟人聊天,最大的感觉就是印度人越来越多。多得有些匪夷所思。诊所餐馆沃玛到处都是,因为职业的优势,接触的印度人比较多,尤其是医护行业的。随便问了一下,就感觉有压力。印度的医学院有五百多个,基本都是英语教学。问过那个地方来的各国移民,有钱的人基本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私立小学,全英语教学,不管他们的发音水平如何,英语表达能力绝对是杠杆的。加拿大的医学院一共才十几个,每年招生人数很有限。中国的医学院官方说也有上百个,好像都不是英语教学吧。诊所的印度人说,她的印度的医学院的同班一百多个物理治疗师已经有五十多个已经移民到了加拿大,她才只有二十七岁。还不是最好的医学院,还有很多同学正在办理途中。不讨论别的行业,至少物理治疗师这个行业,绝对会发生摧枯拉朽式的变化。二十年前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家门口的商场只有一家香港人开的礼品店,如今百分之五十都是华人开的店。如今家门口的已经开了三家印度人的餐馆,二十年之后真心不知道。
出于好奇,那天问了问印度人,据说你们印度也有传统医学,而且也很牛叉,其实是恭维话,毕竟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知道印度神油很厉害。病人眼睛居然一亮,说你查查ayurveda就可以了。回家一查,再一次被颠覆认知了。原来印度传统医学在多伦多在加拿大的普及程度远超中医,至少在教育培训这个领域,居然有系统的教学,还能授予学士学历。无意之中继续往下点开,居然它们也有针灸穴位,更震撼的是,历史比中医的穴位还要久远。那到底是同源分叉能,还是二者本来就是师徒关系呢?假如我告诉你张仲景历史上没这个人,假如我告诉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都是从别的书上抄来的,你做何感想。
罗列一下最近看到的新闻吧,其实每条都感慨。最近的一期华表奖,也不知道是啥电影奖,主演电影小花的陈冲刘晓庆唐国强同框出场了,都六七十了。何赛飞在某颁奖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原来中国戏剧界还是有传人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夕阳下的最后一抹亮光。这几天又是珠峰登顶的日子,每年也就这么几天,有个十六岁的女娃也登顶了,平平淡淡地又回校读书了。看了几个帖子,心潮起伏,看了帖子的留言,世态炎凉啊。国内杭州某大厂开始裁员了,现在流行把网络科技公司说成大厂。国内的中考要开始了,都是毕业班的告别视频。美国名校的毕业典礼也在进行,风光无限。也是五月底,多伦多的莘莘学子选名校,踌躇满志,举棋不定的最后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