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送交者:  2022年05月22日07:15:5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开篇提到,设定一个原点,人性逻辑就能从它出发,通过同义反复的语义分析,一步步演绎出整个系列了。这个原点是什么呢?就是用“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作为“第一命题”,对“人”下个定义,再从里面推出人性逻辑的全部链条来。

 

有人要反驳了,这哪像个定义呀,怎么能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呢?毕竟,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有“需要”。不过哦,浅人有个愚见,你这样子想问题,就还是掉到西方理性哲学的坑里了,主张“定义”必须揭示所谓的“独特本质”,让人一看就知道,某个东西如何与众不同,怎样标新立异。

 

当然喽,对一些简单的东西,这样子下定义,倒也行得通。拿圆形来说“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只用一句话,就把它与三角形、正方形等等区别开了。不好意思哈,“独特本质”的定义,就适合于这一类小儿科,用两句著名的英文成语说,又叫“秃羊秃神婆,傻太拿衣服”,嗯哼。

 

但是吧,人这个东西,实在太复杂了,根本没办法用一两个定义,就让人一目了然,否则的话,也不至于到了今天,大家伙都还在追求“自知之明”呢。不管怎样,俺老汉学了一辈子哲学,也没见过哪个定义,能像一条非此即彼的界线那样子,一览无余地实现“人兽之辩”,成功地把人与其他动物分开。说穿了,就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也有多方面的复杂内容,怎么可能简化归一呀?

 

比方说了,你拿“直立行走”的说法定义人,不就漏掉了“制造工具”么?把“制造工具”加进来了,“理性思维”“语言符号”“伦理道德”这些玩意儿,又往哪儿放呢?还不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挂了一又漏了万。考虑到这一点,倒不如干脆放弃一举洞穿“独特本质”的幻想,老老实实从人的原初要素着手(哪怕它不是人独有的),一步步揭示人的存在中,那根沿着逻辑顺下去的链条。

 

其实哈,大家回想一下,日常生活里,是怎么认出“人”来的呢?与其说是靠“理性的界定”,不如说是靠“本质的直观”,也就是当下那么一看的时候,立即就指认了,那谁谁是不是和自己同类,不是?

 

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浅人摸到一点门道的,除了“面向事实自身”,大约就是这个理念了,因为接下来的他那一套,特别是“先验还原”的哲学神话,烦琐得不要不要滴,严重超出了俺老汉的浅薄理解力。也因此,下面只在“直觉领悟”的凡俗意思上,理解“现象学的看”:人们面向事实自身的时候,把当下的观照和以前的经验结合起来后,直接确定了它们的特征。

 

比方说吧,一个大活人,站在你面前,难道离开了某个“独特本质”的定义,你就拎不清他是不是个“人”了吗?要是这样子,浅人倒有点犯嘀咕了,你作为一个“人”,是不是哪里出了点小问题,嘿嘿。

 

所以哈,考察人性的逻辑,就不必刚起步的时候,也想一步登天,弄它个“独特本质”出来。那样子一不小心,不仅容易回到应然维度上的“人兽之辩”那里,而且实然维度上也会引发不必要的曲解,把“人”搞得面目全非,甚至误导了自己的本质直观。

 

历史上的一个例子,就是头一批西方殖民者,当年登陆非洲的时候,被“理性动物”等等定义忽悠得久了,积淀了相当深的先入之见,结果在现象学的看中惊鸿一瞥,居然怀疑土著的居民是不是“人”……个中的深刻教训,今天依然有必要认真汲取,嗯哼。

 

也因此,靠谱点的方法,还是通过现象学的看,直接面向“人”的事实,找出他们的某个原初要素,也就是第一命题说的“需要”,作为人性逻辑的原初起点,尽管它明显不是人才有,其他动物没有的东西。

 

凭什么说需要是人的原初要素呢?除了下面的长链条能够证明外,还有一个虽然简单,但很有力的理据:就算我们承认了,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理性思维、语言符号、伦理道德这些是人的“独特本质”,它们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呀?只要你这样子追根寻源,就一定会回到需要的源头那里,别无岔路。

 

比方说了,人怎么会直立行走啊?还不是由于森林消失、食物减少、能量消耗这些原因,让他们产生了“从树上下到地面”的需要,然后再将这种需要付诸实施,于是一步步演变,最后成了直立行走的稀有动物。

 

再比如吧,人为什么不仅能够利用工具,而且能够制造工具呢?还不是因为他们发现,单靠利用工具,很难养活自己,所以产生了“动手制造工具”的需要,然后再将这种需要付诸实施,于是一步步演变,最后成了制造工具的稀有动物。

 

所以你看,离开了需要,所有拿得出手的人性要素,都会失去它们形成的动机源头,变得不可能了。有鉴于此,本系列自然能够理直气壮,拿它当成人性链条的打头环节了,不是?

 

有人又发问了,第一命题里,不是还有个“存在(有,是,在,存有)”么?它应该才是最原初的吧,连“需要”都是用来修饰它的。恭喜你哟,的确如此。不过呢,要是因此把第一命题换成了“人是一个存在者”,就没多大意思了,因为这句话只是指认了“有”人这么个东西“存在”,因而除了划了条“界”,把人和“不存在”的东西分开了,别的什么都没“定”住。无论如何,要是根本不存在“人”这么个东西,所谓的“人性逻辑”,也就无从谈起啦。

 

更重要的是,“求知爱智”系列还会说明,如果我们“想要”解释“存在”的话,会发现它同样离不开“需要”:人要是没有了“求知欲”或“好奇心”的“认知需要”,“存在”对人来说,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其实吧,正因为第一命题用“需要”修饰了“存在”,它尽管没把人与其他“有需要”的生物区分开,却把人与“无需要”的存在分开了,指出了人不同于所有非生物的独特处。于是乎,第一命题就埋下了一块基石,能够说明人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这个有“需要”的存在,与其他有“需要”的存在(生物)的区别。

 

另外呢,它还有个好处,不可低估,就是能把本质直观指认的“人”都囊括在内,不像那些“独特本质”的定义,总想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划出一条楚河汉界来,可一不留神,却把某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独特本质”的人清理出去了。

 

比方说哈,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多少“理性思维”的能力,算不算“人”呀?如果说他们长大了,就把这方面的潜能变成现实了,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辈子都没完成这个转变的“人”,又该如何解释呢?“制造工具”“语言符号”“伦理道德”等等,好像也免不了这样子的棘手问题。相比之下,第一命题尽管没把人和其他生物分开,却适用于通过现象学的看指认的每个“人”,没有例外,涵盖力可以说无与伦比了,嗯哼。

 

最后补充一句,如果说近几百年,就是在西方,哲学也快和孤魂野鬼差不多了,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长期游离于科学的大家庭之外,那么,把需要当原点,将人性逻辑嵌入到生物逻辑的更长链条里,还能帮它和其他的科学分支破镜重圆,尤其是强化它和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亲缘关系,慢慢摆脱那种和谁都不搭界的寡居状态,以及自大心理。

 

不管怎样,谁要是追问,“需要”这个源头,又是从哪来的呀?浅人就能干脆利落,把他支到这两门科学那里了:它们已经解释了,“需要”是怎么回事;人性逻辑不过是接着它们讲,把这个概念拿来,直接当成自己的原点,而已。

 

所以哈,上面的理由虽然算不上完美,却足以在人性逻辑里,强力支撑第一命题的鳌头地位了。证毕。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青藏铁路是神奇的天路吗?
2021: 第二个伟大的湖南人
2020: 中共一對多。看光腚一尊帝怎麽對付。
2020: 中共面临大转折:要么去习,要么再历文
2019: 5月23日:德国宪法70年
2019: 40年对华政策错误,美国开始反击
2018: 美国新战略.中俄是威胁.中国是间谍
2018: 真正的剥削来自权力,而非资本
2017: 中国留学生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视频:美
2017: 欧洲必须回应“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