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闲话野味
送交者:  2022年01月22日11:12:22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福田自耕

吃野味是许多人的爱好。别人没吃到过的东西,他吃到了,这仿佛成了荣耀。每每眉飞色舞地谈起,野味多鲜美多鲜美,馋得周围的人口水直淌,于是大家纷纷跟进,使得吃野味成为时尚。据说有些地区的人,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吃。

有些野味有剧毒,有些野味有病菌。可这挡不住人们对野味的向往。他们通过实证得出的结论是:越毒味越美!比如,有毒蛇的肉比无毒蛇的鲜美,有毒的鱼比无毒的鱼鲜美!

有毒鱼的典型代表是河豚。河豚因为有剧毒,所以其味必鲜美。大家都知道河豚有剧毒。每年总会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身亡。但人们对河豚依旧趋之若鹜。能吃上河豚那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

我是个平民百姓,没能力吃上河豚。河豚味有多美呢?一直是我心中的疑问。那年我在河豚的产地江苏省杨中县,做过一阵子补习老师。我忍不住向那里的校长,一个当地人,问起河豚的鲜美。他说,"味道多鲜美,很难描述。这么说吧,如果村子里有一家烧河豚,全村人都能闻到其香味"。哇塞!听得我口水忍不住地流了出来。

野味不仅味美,据说还富有营养,还具有药用价值。比如,把活的剧毒蛇浸泡在酒里,这酒就能去风湿,疗关节,药用大大的。老虎骨,狮子皮,哪个不是价值连城的好东西?

有许多书籍及宣传媒体,向人们传递着野味的美味和用途。前几年风靡一时的《食尖上的中国》,大大宏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吃文化。其中有个影头,一小伙子爬上高高的一棵大树,掏野蜂蜜吃。"好吃好吃好吃",小伙子美滋滋的享受,诱惑了多少人啊!可又有多少人想过,那是数千万蜜蜂一年辛劳的成果啊?没有了储备的粮食,有多少蜜蜂得饿死呀?现在世界上野蜂数量大大减少,甚至引起粮食欠收,央视你怎能还这样宣传呢?

为了美味,人们不择手段,残忍无比。都说猴脑鲜美,你知道猴脑是怎么吃的?用一张特殊的可开合的桌子,中间有个孔,把活猴紧紧卡在那个孔中,然后,撬开猴子的天灵盖,直接用勺子舀猴脑。带着体温的猴脑,怎一个鲜字了得?此时猴子还会嗷嗷呜叫。残忍不?

法国有道名菜,叫鹅肝。这肥大的鹅肝特鲜美。这样的鹅肝是正常鹅肝的好几倍大。这鹅肝咋会那么大呢?这其实就是严重的脂肪肝。为了让健康的鹅变成患有严重脂肪肝的病鹅,人们发明了一整套的完美的办法。可这完美的办法,对鹅却是无情的摧残啊!

有人追逐野味,也有人反对吃野味。反对者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心怀慈悲的佛教徒,另一类是环境保护主义者。

佛教徒劝导人们,万物有灵,转世伦回,因果报应,不可杀生!可我们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者,这套封建迷信的说教,怎能吓唬得住人?说我们太残忍?大好人雷锋同志去说,"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我们对人都可以残酷无情,更何妨动物乎?

环境保护主义者,通常是些有点学问的知识人。他们的话虽有道理,可我们也听不进哪!我们要的是GDP,我们要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百年之后的事,谁去在乎?"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野味,有足够的伦理依据。吃吃吃!我们吃得无所畏惧,我们吃得理直气壮!可是,为了我们的一顿口福,又有多少物种被我们生生地吃灭绝了呢?

都说长江有三鲜,河豚,刀鱼,鲥鱼。现在都没了。(据说现在有养殖的河豚,但毒性少了,味道也就不那么美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尝不到它们的美味了。也好!就让他们羡慕羡慕我们吧!羡慕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我们人定胜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他自己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何等气派!在吃这点上,我们颇有英雄气慨。什么穿山甲,里子狸,老鼠,甚至蝙蝠,啥都敢吃。我们对于野味的追求的步伐,似乎永远是势不可挡的。

也许,能挡住我们步伐的,只有病毒!

病毒可不是什么稀罕物,常见得很!对一般的病毒,我们是不怕的。所以更精确地说,能挡我们吃的步伐的,只是那些能带来大规模流行病的病毒,如 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等。

有人说,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毒,是它们反击人类滥捕滥吃的工具。对这个说法,俺难以认同。动物们心地都比较善良。它们没有贪欲,没有仇恨。它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

动物都非常聪明,都知道利益最大化,它们不会去做无谓的牺牲和消耗。比如,蛇几乎从不主动进攻人类,因为人不是它的猎物,进攻人干吗呢?所有蛇蛟人的故事,都是意外和事故。比如人无意中踩到蛇了,蛇以为人向它进攻了,出于本能才反击的。

有些黄蜂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走路时,两手摇摆得太快,黄蜂就认为你向它进攻了。这样它极可能蜇你。如果你走路不急不忙,手不乱晃,黄蜂是不会进攻你的。都说人要温文尔雅,原来动物们也喜欢有教养的人。

被虐杀,被虐待,动物们当然要绝地反击。小时候与伙伴捣蜂窝挣零钱,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只大黄蜂已被我们打死,它已身首分离。有个伙伴用手去拿蜂的腹部那块,不料蜂体一动,一根毒刺刺中其手指,使他整只手肿了一星期。这死蜂还会蜇人,可见黄蜂既使死了,也利用残体也要反击啊!

有消息说,有人把一条活的剧毒蛇,浸泡在一个玻璃瓶的酒里。过了一段时间,看蛇已经死亡,便打开盖子,准备喝药酒。不料,似乎死去的蛇,突然在他手上咬了一口。这人自然就死定了。

受到伤害,受到欺负,就要反击!这是动物的本能和天性。曾看到过这么一则视频。一头大水牛,无意中踩坏了一个大的蜂巢,蜂王下令,反击水牛。于是成千上万只蜜蜂叮在牛身上,牛满地打滚,压死了一批批的蜜蜂。可蜜蜂无所畏惧,死一批,上一批!这英雄气概,今人敬佩!牛一会儿打滚,一会儿奔跑,群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最终这头大大的水牛被累死毒死,当然,与它同时死去的,是千万只小小的蜜蜂。蜜蜂面对大个的水牛,敢于无畏生死的抗争,它们用它们的生命,捍卫了它们的尊严!!!

虽然作为个体,动物们曾遭受人类的残酷迫害,但作为群体,它们从没有考虑过要反击人类的,甚至反击其他动物的。因为它们个体对人类的仇恨,没有嵌入它们群体的基因里。所以,动物用病毒来反击人类这一说法,纯属胡扯。

也有人说,动物身上的病毒,那是自然界有意的安排,它通过这种方式规定了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违反自然规律,就要遭受天谴。

这个说法,俺认为也相当勉强。大自然怎能有意安排呢?意的载体是哪个呢?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富贵在天""善恶有报","皇权神授"等,缺乏逻辑基础,只是些谎言与愿望罢了。世上恶人有好报的多了,对吧?"不敬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报复",这类说法,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动物身上的病毒,既不是动物用来报复人类的武器,也不是自然界刻意埋下的分界石,哪又是什么呢?动物为什么要携带病毒呢?

显然,不是所有动物都带病毒的。事实上,只有那些笨兮兮的动物才会带病毒。为什么它们会带病毒呢?就是因为它们太笨了。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恰恰折射出了它们生存的可怜和辛酸。

此话怎讲?

有道是,大千世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各个物种,都努力为自己争取最佳的生存空间。可有些动物,比较笨,争不到理想的生存空间,它们是竞争的失败者。因此它们只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了。

比如陆地上的蝙蝠。这蝙蝠,上天斗不过鸟,入地争不过鼠,只能在狭缝中求生存。它们不敢白天飞上蓝天,"天高任鸟飞",可不是任它们飞的。它们只能在晚上飞出来,在黑暗中觅食。它们的家,也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在高高的岩洞里。

阴暗潮湿的岩洞,很适合各种病菌的生长。在这种的环境下,蝙蝠免不了感染病毒而生病,大批大批蝙蝠死去,可有一些蝙蝠扛过了病毒,它们的下一代就有了对付这个病毒的抗体。又有新的病毒袭击了蹁蝠,又是大批大把地死去,而活下来的,繁洐出来的新一代,就有了抗体。如此往复。数百万年过去,现在的蝙蝠,几乎百毒不侵。它们一生从不生病,个个都是带一身病毒的老寿星,

一生从不生病的动物也有不少,比如苍蝇。苍蝇也从不生病。它也是个笨家伙,它的智商比起蜜蜂来,那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蜜蜂能定位,能飞很远而不迷路,蜜蜂筑的巢 ,是建筑学上的典范。可苍蝇啥都不会,所以它只能"苍蝇竞血肮脏地"了。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免不了被病毒感染。经过几代几代的基因调节,笨苍蝇也成就了百邪难入的本领。

相较于陆地动物,水生动物携带病毒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小,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好。不管酷暑严寒,水里的温度总在适当的范围之间。刮风下雨,多云晴天,这些天气变化对它的环境影响也不大。所以,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比陆生动物舒服许多。

有的鱼很娇贵,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一不合意就去死,这种鱼怎能有病毒?相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生存,怎么都死不了的动物,携带病毒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所以,动物携带病毒,不是用来报复人类,也不是自然界有意设定的规范,而是环境所迫的无奈之举。能带病毒却不染病这一本领,那是它们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一旦发生瘟疫,人们第一时间迁怒于某些动物,比如,蝙蝠果子狸等。人们的愤怒也许会转向它们,有可能会发起一个像"除四害"一样的一个灭蝙蝠果子狸的群众运动。可是,我们不能把仇恨和怨气洒向动物,它们是无辜的,更何妨"苍蝇除不尽,蝙蝠灭又生"呢。

"疫情由动物引起",这一说法的逻辑基础不实。比如蝙蝠带病毒都带了多少年了。马来西亚人吃蝙蝠也已有多年,但这样的疫情从没发生过。中国人吃野味的人确实大有人在,但吃蝙蝠者少之又少。所以,"疫情由动物引起",像03年的萨斯,这个说词基本是靠不住的,极可能是冤枉了动物们。

通常而言,就带病毒的可能性,陆生动物比两栖动物大,两栖动物比水生动物大。如果把动物的肉作为我们的食品,那么,水产品,像鱼类是最为安全的。当然指本身没有毒的鱼类。

有些鱼类带毒,是出于它们自身的需要。像长江河豚,为了产卵,要从大海逆长江回游数百公里到江苏扬中一带,为了不被其他鱼类吃掉,它们有二个办法,一是作假,虚张声势,用一个气囊,使它们小小的身体看起来大很多。二是带毒,吃了它们而自个被毒死的鱼,会向同伴发出警告的,时间一长,其它鱼类就不敢轻易进攻它们了(可惜的是,这二招对聪明的人类没用,长江河豚还是难逃被灭绝的命运)。

鱼类可带毒,但带病毒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吃鱼还是安全些。水产类最可能带病毒的,也许是小龙虾,龟类之类。因为它们生存能力太强了。

渔民可常吃水产食品,而内陆的人,只能以吃陆生动物为主了。陆生动物中,最安全,最少可能带病毒的,是那些生存环境比较好的动物。天下飞的比地上爬的肯定要好得多。所以鸟类带病毒可能小,而那些老鼠,蜴蚚,穿山甲,蛇,等爬行类动物带病毒的可能性就大许多。

我们的祖先,早已驯化了一些鸟类使之成为家禽,如鸡鸭鹅之类。家鸡的肉很鲜美。是我们农村人公认的第一美味。老家有句土话,意思是,谈论劳作最好是休息,谈论美味最好是鸡。鸡肯定比其他鸟类的肉好吃,不然的话,比如孔雀的肉最好吃,那我们的祖先就会驯化养殖孔雀使之成为鸡了。

虽然蝙蝠老鼠蛇等,带病毒可能性极大,但这些病毒几乎不会直接传人。倒是它们身上的寄生虫更加可怕。我们家乡有老鼠有蛇,但从来没人想到去吃它们,即使三年困难时期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约定成俗然后成为一种禁忌的东西。这个禁忌来自祖先们曾有过的尝试。中国历史上,粮荒的事多了去了,我们的祖先,为了活命,肯定什么都尝试过了。他们用他们惨痛的经历告诉后人,这些东西吃不得!

吃这些东西有危险,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危险。吃了一只老鼠就会生病,倒也未必。曾有报道,有人跌入一个地下溶洞,就靠吃洞中的老鼠蛇以活命。印度尼西亚人人吃蝙蝠,也没吃出肺炎来。

据说蝙蝠及老鼠身上的病毒,一般不会直接传给人,因为人体蛋白结构与老鼠蝙蝠有一定差异。所以这些病毒要有个中间宿主,过度一下,变异一下,这样才能进入人体。当然如果把蝙蝠身上的病毒人工调节一下,它们就能侵入人体。

虽然吃野味与病毒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对野味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在食物足够的年代,没必要要去尝野味(大山中的猎户除外)。为了眼前的利益,为吃为钱而滥杀野生动物,生生灭绝了多少野生动物啊,这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记得我小时候的农村老家,有毒蛇,黄鼠狼,锦鸡,黄鹂,等等。后来从外地来了抓蛇的人,捉黄鼠狼的人,捉鸟的人。没人去阻止他们。你庒稼地里的庄稼是你的,但你庄稼地里的蛇可不是你的,你管得着吗? 公社供俏社里有个农副产品收购部,专门收购这些蛇皮,蛇胆,黄鼠狼皮的。很快,家乡的许多野生动物被灭绝了。

这些野生动物,不属于个人,它们是属于人类,属于我们的子孙。更精确地说,它们属于地球。保护它们是正付的职责。正付应该在这方面有相当的作为。可正付忙着管控人,管维稳,稳定压倒一切,哪有精力管动物呢?

吃不饱饭的时候,吃当然是我们第一关心的。我儿时的理想,就是能不挨饿。那时我们对吃是多么看重啊!我们见面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没?",意味着,没吃过的话,去我家吃。这是我们能表达的最大的友好。

现在我们都吃饱饭了,可我们还是那么在乎吃!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那么火爆。前阵子又有一个叫李子柒的网络红人,她在视频里,做着各种美食,可从不说一句话。据说她风靡全球。她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这形象就是:中国人的嘴巴,似乎只用来吃的,而废了它另一个功能,说!!!

自然界中有食物链,人类社会有权势链 。这些链的结点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链上端的,不要太欺负链下端的。人类要善待动物,有权势的人也应该关爱弱势的人。

我们吃饱饭了,能不能少想点吃的,多想点别的?看到蝙蝠,不去想它的肉是否鲜美?而去想想它为啥黑暗中能飞翔?看到毒蛇,不去想它的苦胆有什么药用价值,而去想想它为啥能调节自己的体温?

去年春天,在自家后院看到一只刚生下的小鹿,漂亮极了。忽然想到,如果是在国内被人看到,极有可能被立马吃了,因为按中医书上的说法,这鹿崽浑身都是宝,吃了大补呀!

IMG_2487.JPG


看到一只美丽的鸟儿,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一团可口的肉,一张会飞的钱,而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这样的艺术品,只有上帝能造!

IMG_2618.JPG


(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新冠疫情对美国人口死亡率有影响吗?
2021: 朝鲜的改革
2020: 毛主席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2020: 现在中国应当向这些非典造谣者致敬
2019: 中共是民企的天敌
2019: 谢觉哉如何启发下属给潘汉年定罪
2018: 中特确实比苏斯毛模式社会主义好
2018: 核爆:元老会调查海航和习近平
2017: 川普的新能源政策,希望中国也紧跟,随
2017: 马云接受美国记者采访 提问尖锐,对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