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金庸与我的少年时代
送交者:  2021年10月31日08:19:02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高天阔海

朋友在网上纪念金庸去世三周年。看到一些所谓的金粉们用南腔北调朗读几句金庸小说段落,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来。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大卖,据说是邓小平接见金庸后应许他的好处。虽然那时候我读的金庸作品,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盗版书。至今还记得自己拥有的一套《射雕英雄传》,少见的大开本,简体横排、两大册。颇读了几遍,金庸笔下的巧笑倩兮、足智多谋的黄蓉,憨厚笃实、坚持不懈的郭靖,偏激的柯镇恶、潇洒的黄药师、阴毒的欧阳锋、童心大发的周伯通,等等,一众人物、栩栩如生,真是好看。

中学的时候从班上同学那里借来一些武侠小说,在晚上做功课的时候,甚至在课堂听课的时候,偷偷放在膝盖上读,断断续续看了一些良莠不齐的台港武侠小说,也把自己的眼睛看成了近视眼。当时的感觉就是“好看”、“过瘾”。文字的好坏是不重要的,情节的离奇、神秘,戏剧冲突的高潮迭起才是最关键的。

“系统地”读金庸是在大学了。那时候大学里许多人都读武侠,除了金庸,也读了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等等。然而金庸一直有一种特殊的地位,或许因为他在人物塑造上还是颇有成就的。其它作家再强,一部小说大约也就能塑造出两三个比较丰满的人物;金庸小说却可以在一部小说中塑造出许多个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来。

相比于其他作家,金庸小说的文字似乎也略胜一筹。古龙的简约有时是过于随意了,一句话就分段的写法,用得多了,有疏懒之嫌。其它武侠小说大都局限于怪异的情节、神奇的武功,写法不脱今日网络文学之“抓眼球”法,对于汉语文字之美感实在无甚追求。

寂寞的大学生很能来事儿,读了那么多武侠小说无处发泄,于是几个同学决定一起写武侠。我们采用一人写一章的方式,杂糅各种武侠小说家的风格,轮流执笔,大约写了十几章吧,手稿被传阅几次之后神秘失踪。大家也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动力。大学唯一一次联合创作武侠小说的努力无疾而终。

然而平心而论,我大学时读的最多的却不是武侠,写的最多的也不是。武侠小说热似乎就是青春期的一阵高烧,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并未留下多少痕迹。金庸小说再好,也有固定的模式(或者“套路”);人物再生动,也囿于某些固有的类型;文字再流畅,离一流文笔也总有巨大的差距。并且,作为市场化的作品,其迎合读者的基本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后来,金庸武侠被一而再再而三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占据影视市场,金大侠真是“名满天下”了。

再后来,听说某大陆学者把金庸先生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些大师相提并论,那真是一个荒谬绝伦的时代,一个自由而荒谬,价值重估与标准混乱的时代。

现在想来:从大学高年级起,我就离金庸小说越来越远了。金大侠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只在年轻时看过一些,后来的多种改编都是“听说过没见过”,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于是,三年前金大侠的去世也只是“知道了”而已。

我想,我很早就“outgrown”(跳出了)金庸小说,正如我长大、跳出了少年时代。如果我偶尔回首,回忆金庸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忆旧罢了。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不免有发热发烧的时候,很容易地成为某种类型文艺作品的粉丝,然而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发热发烧之后康复,而把发热发烧的经验变成了回忆与历史。

金庸小说是与我的少年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个人的历史记忆。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从幼年直到老年,我们的身体在经历不断的新陈代谢,而我们的思想也在经历不断的破旧立新。

少年人若没有对某些东西痴迷过,很奇怪;成年人依然痴迷少年时代的那些东西,也很奇怪。痴迷到放弃自己的价值标准、道德判断的人,总是有的。然而更多的人跳出了这种痴迷,直面人生,继续前行了。

金大侠一路好走。再见了,我的少年时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智者毛泽东
2020: 毛主席过生日
2019: 知道GDP的算法,就明白中国的问题了
2019: 区块链货币会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2018: 从金庸的书法说起
2018: 金庸为何得不到诺贝尔奖?(以批判金庸弔
2017: 郭文贵被西方主流媒体抛弃
2017: 郭文贵又采用新的战术
2016: 呵呵,终于搞清楚了,档案原来是生物出
2016: 刘亚洲台上哽咽 原因是郭徐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