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汝谐(作家 纽约) 2007年按:1988年, 毕汝谐利用暑期完成了<<周恩来评传>>(笔名方里, 台湾水牛出版社,精装本,列文史丛书第76 种),这是世上已知的第一部从 双重人格角度剖析周恩来生平的著作,比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早了十几年! 兹命助理汪先生全文打字,以供网众参考. 全文较长,分多次推出.
第三章、北伐前后 中共成立之初,由于党员人数很少,影响力不大,所以中共必得寻求 中国政治上或军事上的实力派,作为暂时的同盟者,再徐图发展. 根据共产党人的理论教条 ,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定条件之下和一定时期内 ,可以参加非共产政党或所谓联合政府,与阶级敌人暂时合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乏这样的事例.马克思本人及其同志在一八四八年 德国革命中,就曾参加过莱茵省所谓资产阶级民主同盟会.一九一二年, 列宁说过: “要想战胜更强大敌人,最精细地、最留心地、最谨慎地、 最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以获得人数众多的同盟者, 尽管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同盟者.” (见”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左派幼稚病”) 一九二零年七月,列宁在共产国际二次大会上又说:“共产国际在落后的 国家中,有时必须与资产阶级民主派暂时妥协或合作,但绝不能与他们混合 ,而要保持无产阶级运动之独立性;虽然这种无产阶级运动尚在萌芽的形式.” 因此,在共产党人看来,暂时的妥协乃是斗争的另一种形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于三个主要因素:第一、共产国际的影响力;第二、国民党 党魁孙中山对中共的包容;第三、中共初期活动需要较强大的、可资利用的盟友. 一九二二年五月五日,少年共产国际代表来到广州,参加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大会代表访问孙中山,提出国共“联合阵线”之议. “联合”意味着 国共地位平等,遭孙中山拒绝;孙中山对共产党是取“容”而不“联”的态度. 因此,国共党史对这一段历史的提法不同.国民党称为“容共”,而共产党 则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 此后,中共召开杭州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根据共产国际的新指示, 作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决议. 在中共看来,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不难加以利用,以达到 瓦解国民党之目的. 因而,所谓国共合作,是中共对于孙中山个人的利用,重于对国民党的合作. 几十年来,在中国的政治天空中,国共两党犹如正负电极,多次迸发出 惊天动地的闪电雷霆;然而,其间也有数度相对平静的时期,第一次国共 合作(“容共”)时期便是最早的平静时期. 一九二四年九月,周恩来经香港回到广州.他担任了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 常委兼军事部长的职务,是年二十六岁. 其时,广州是中国政治旋涡的中心. 一九二四年一月间,国民党联共容共与建立党军同时进行;筹备 名留青史的黄埔军官学校,即为建立党军的具体步骤之一. 国共双方对黄埔军校都很重视. 国民党元老邹鲁说: “(国民党)改组期间,有一重大之创设, 即黄埔军官学校.”中共官方编写的党史认为:黄埔军校的创立, 出自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青年佼佼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 五月五日,该校开始招生,得学生四百余人.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 国共两党的军事精英.五月九日,孙中山加派廖仲恺为党代表.六月十六日, 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其正式名称具有浓厚的党派色彩----“中国国民党 陆军军官学校”.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共产党人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 从此,周恩来开始了与蒋介石的漫长交道.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体现出来的.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里,有一些共产党人.而军事教官则由苏俄人士 担任.苏俄还向该校赠送七大批军械.黄埔军校成立后,当地顽劣势力极为不安. 广州商团曾以自卫为理由购械练兵,其所运枪械被蒋介石派兵扣留,双方发生冲突. 孙中山命令蒋介石集中兵力,以黄埔学生为主力,镇压商团.根据孙中山的命令, 这支部队以“蒋介石为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谭平山(中共)副之”;结果广州 商团被一举缴械,自此黄埔军校声威大振,美名远扬.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期间,仿效苏俄红军的建军原则,创建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他认为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周恩来领导下, 黄埔军校政治部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 不仅规定军校政治课程与军事课程并重,还规定进行有关“政治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等内容的考试. 一九二五年二月,军阀陈炯明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国民政府.广东政府 决定讨伐陈炯明.在打击陈炯明叛乱的东征中,周恩来任东征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东征军的先头部队,是一九二四年周恩来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抽调人员 建立的“铁甲车队”,由共产党人担任正副队长. 这次东征,是周恩来发扬政治工作的威力,努力使国民革命军为中共 所用的一次重要实践. 二月二十七日,东征军攻占海丰城.三月下旬,陈炯明残部被赶出广东, 第一次东征以胜利告终. 一九二五年九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邓颖超祖籍河南,生于广西.父亲早逝,母亲是位中医.虽然她貌不惊人, 却是坚毅、勇敢、乐观、有抱负,与周恩来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这对夫妇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子女(“断子绝孙”是中国人 最恶毒的诅咒).一九二七年 ,邓颖超因难产失去了即将出世的孩子. 此后,邓颖超再也没有生育. 周氏夫妇都很喜欢孩子.对于那些和他们失去了的婴儿同年出生的孩子, 更是别有感情.他们收养了一些中共烈士的后代,当今大陆总理李鹏即是其一. -----在公开场合,周恩来对于没有后代持达观态度.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 周恩来去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家作客,周瘦鹃道: “总理,您没有孩子, 我的小女儿就送给您吧.”周恩来哈哈大笑道: “谁说我没有孩子? 全国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一九二五年秋,军阀陈炯明卷土重来,占领东江一带.为了统一广东, 国民革命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周恩来被任命为东征军政治部主任 兼第一军党代表.十月四日,东征军攻克陈炯明王牌部队据守的惠州城.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群众运动的高潮是发生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的 上海“五卅运动”(导因为上海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军事运动的高潮 则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 孙中山于一九二五年三月病逝于北京;其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 遇刺身亡.广东的政治空气极为紧张,国共关系出现裂痕. 廖案以后,中共采取了“拥蒋”政策.不惑之年的蒋介石,意气风发, 手握精兵,兼得中共政治上的支持.在他的指挥下,东征军连战连捷, 击退了陈炯明的反扑,从而声望日隆. 正在这个时候, “李之龙事件”发生了.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共产党人李之龙以海军局代理局长的地位, 利用中山舰,做出对蒋介石不利的举动.史称“广州事变” 、“李之龙事件” 或“中山舰事件”.此次事变的原因与经过,国共双方的说法完全不同. 李之龙被捕后又获释,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人曾被扣押. 事变经过,颇为曲折.周恩来曾当面向蒋介石提出抗议. “李之龙事件”后,中共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对国民党做出让步.蒋介石 的领导威望大为提高,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条件也成熟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一日,国民革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七月九日,蒋介石在广州 誓师北伐,并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约有十万人,北方军阀合约四十万人(吴佩孚、孙传芳、 张作霖三家).力量对比是一比四. 蒋介石明智地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对付北方军阀. 北伐的先锋部队是著名的叶挺(共产党人)独立团. 北伐军势如破竹,勇不可当.一九二六年秋冬之际,浩浩荡荡的北伐军 已经攻克武汉和南昌. 中共之初,完全照搬城市暴动的十月革命经验.周恩来肩负中共中央 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的重要职务,秘密潜入上海.其时, 中共策动的上海工人反对北洋军阀孙传芳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业已失败, 周恩来受命制定新的武装起义计划.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因寡不敌众,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 周恩来及时地做了策略上的退却,保存了中共组织. 三月下旬,北伐军抵达上海. 北伐军在上海附近多次换防,最后换上的是 二十六军.这个军是蒋介石收编的军阀孙传芳残部周凤岐的部队. 周恩来认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时机到了,遂以一百五十支破旧枪枝、 三枚炸弹,率众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成功. 而后,周恩来一直留在闸北起义总指挥部整编工人武装.他组织了一个 有六万八千的工人纠察队,用缴获的五千支枪武装起来.上海很快便恢复 了正常秩序. 实干家周恩来在总指挥部专门设立了训育部,加强对纠察队员的 军事训练.他还亲自教工人练习射击. 苏俄独裁者斯大林曾说过: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 反革命.”姑且不谈所谓革命与所谓反革命的专指对象是否恰当,他至少 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决定一切政治纷争的权威力量是武装. 毛泽东也曾说过: “枪杆子里出政权.”此言虽然与正宗马克思主义 不合(马克思本人多次谈及由资本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可能性),却是毛泽东自斩蛇造反到入主紫禁城的半生经历的最好总结.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的当天,北伐军白崇禧部队不费一枪一弹 开进上海,受到民众强烈欢迎.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是国共两党决裂的黑色日子.对此,国共双方 各执一词,说法完全对立. 笔者认为,由于国共本非同路人,其决裂乃是必然之事.一九二七年春, 由于北伐军节节挺进,两党皆抓紧时机扩充本党势力,以便在打倒北洋军阀 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因此,国共两党的分家已不可 避免.由于共产党的力量远逊于国民党,故首先以武力启衅者似应是后者. 至于导火线,则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理所当然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四一二”事件 发生于上海,并非偶然. 三月底,以白崇禧、周凤岐为正副司令的“淞沪戒严司令部”成立, 命令禁止工人集合、罢工、游行,限制工人纠察队的活动. 工人纠察队总指挥为顾顺章;他是一名老粗出身的神枪手、业余魔术师; 曾充当苏俄顾问鲍罗廷的私人卫士. ---国共决裂后,顾顺章被捕,背叛了中共向国民党投降,并出卖了 中共首脑机关及地下工作人员.结果他的家属多人被周恩来指派的中共 特别武装组织所杀.一人有罪,全家问斩,这种报复未免过于残忍.许多人 对周恩来大加指责.其实,此事正是周恩来的铁血党性的正常体现.在他的 心目中, “(中国共产)党高于一切”,当党组织及忠贞党员遭遇危险时, 只能将人情和人道主义弃置一傍. 在周恩来身上, “党性”和“人性”是两个轮流坐庄的主宰者. “党性”为正、“人性”副之;两者之间于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此消彼长 的斗争,贯穿了周氏的一生. 周恩来对于严峻的政治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周恩来派人联络周凤岐, 争取该部与中共的工人纠察队合作.但是周凤岐爱钱如命,开口便索要五十万 军饷,双方自然谈不拢. 四月六日,蒋介石派人敲罗打鼓地给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送来一面 写有“共同奋斗”字样的锦旗,以示敬意. 这时,敏感多智的周恩来,已预感到一场不寻常事变即将来临.他 深谙“月晕知风,础润知雨”这一古之明训,遂令各路纠察队通宵值班, 加紧训练和戒备. 各工人纠察队接到他的命令后,立即作了应急的准备.上海总工会所在地 湖州会馆和闸北工人纠察队所在地,还在屋顶和平台上架起了机枪. 四月九日,上海戒严令发布,白崇禧被任命为戒严司令.四月十二日凌晨 二时,上海戒严司令白崇禧指挥第二十六军开始行动,对工人纠察队进行 血腥镇压. 次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举行总罢工,罢工者达二十万人 以上.当天下午,总工会在闸北青云路召开群众大会,有六万多人参加. 会后,冒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周恩来、赵世炎等参加了闸北的 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 当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三德里附近时,遭到埋伏多时的第二十六军 的机枪扫射;尸横满街,血流遍地. 蒋介石先发制人的“清党”运动就此展开.搜查、逮捕、暗杀之风 迅速扩及全国.无数中共党员和左倾工人死于非命. 蒋介石还发出了通缉令,悬赏八万大洋买周恩来的头颅. 好汉不吃眼前亏. “四一二事变”后的第三天下午,周恩来秘密登上 了驶往武汉的轮船,离开了血雨腥风的上海. 这次大规模流血事变震撼中外,同时,也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永难抹灭 的伤痕.尽管他对于中国政治的残酷性早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却仍不免为 目睹的流血场面而有所震动.从此,周恩来对敌对势力的戒惧之心增强了百倍. ----一九六九年十月十八日,处于敌对状态的中国大陆和苏俄政府, 派出副外长级代表在北京举行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是日,整个中国大陆 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周恩来协同毛泽东做出的这一决定,显然与当年 “四一二事变”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不无关系.政治巨人其实也和常人 一样,习惯于惨痛的往事回忆中,引申出对未来事物的预测. 四月十六日,周恩来等致电中共中央,建议组织武装力量讨蒋.但是, 中共中央的多数决策者都反对这一建议. 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九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出席 代表八十人,代表党员五万七千九百多人. 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 问题的决议案. 陈独秀被指责为犯了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 致使突然事变发生后,中共无法组织更有力量的反击. 陈独秀从此在中共高层失势.实践证明,他只是一位优秀的启蒙学者、 大学教授,却没有能力充任中共的最高领袖. 在中国,最早提出武装斗争的不是毛泽东,而是陈独秀.他在发表于 一九二六年的“革命与武力”这篇文章中指出: “任何国家任何性质的革命, 都非有武力不行……革命是不能没有武力的.” 然而陈独秀毕竟是一个学究,不通行伍之事,不谙权谋术数及厚黑学. “四一二事变”前,四月五日,陈独秀与国民党要人汪精卫联名发表了 “汪陈联合宣言”,称“国民党绝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云云,足见其 政治上的昏庸.如此领袖,只能遭到无情淘汰. 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首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成为中共领导层的一分子.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宣布反共.中共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中共五大选出的总书记陈独秀,显然无力担当这一重任. 中共诞生后,以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自命,由于苏俄共产党及共产国际 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故免不了被动地牵了进去. 苏俄及共产国际的一些“钦差大臣”,各有其不同的背景和靠山,他们 发出不同的号令,使得中共首领不知所从. 这时候,俄共内部,由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权力斗争闹得不亦乐乎, 影响到苏俄驻华顾问团产生分歧.中共中央领导层因领导策略问题, 也难以产生一致意见. 其时,共产国际对陈独秀极为看重,却又认为陈氏书生气太重, 难当大任.斯大林先后看重过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王明等人, 独独排斥没有留洋背景的土共. 中共中央成立了有周恩来参加的“五人小组”---临时中央常务 委员会.并决定在江西省南昌市发动武装暴动. 早期的共产党员,留欧留俄留日的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土生土长的 中共党员如毛泽东等则受到歧视.但是毛泽东确系一世之雄,他在中共党内 与真假洋鬼子苦战多年,终于将最高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是后话. 一九四五年,毛泽东谈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国民党清共时说:“但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 檫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论联合政府”) 这一段话完全适用于此时的周恩来.疾风知劲草.上海大屠杀记忆犹新 .周恩来的许多亲密战友和同事都已成为新鬼.其中包括赵世炎和罗亦农. 周恩来以惊人的胆略和勇气面对如此突变,转换地点,重新战斗. 由于他在上海工人武装暴动中表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从而名扬中外; 一时间, “周恩来”这三个字成了武装暴动的同义语. 告别上海,复又告别武汉,败而不馁的周恩来把目光投向南昌, 他将在那里导演一场轰轰烈烈的短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