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毛泽东 |
送交者: 2020年11月21日03:27:0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您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情形,一提起毛泽东的名字,许多人就有讲不完的故事,就有表达不尽的感慨,敬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热泪盈眶。其实,不但一般群众这样,一些杰出人物也是这样。叶剑英80年代一听见别人提起毛主席的名字或者谈论毛主席,就激动得老泪纵横。毛泽东为啥让人热泪盈眶,总是让人怀念?那是被毛泽东的伟大人格感动的。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其人格风范体现在他全部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中,体现在他那史诗传奇般的人生历程中。 崇高理想形成人生奋斗不息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核心。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勇敢搏击的巨大动力,是人们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无不具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明确而牢固地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毛泽东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应定位在满足自我利益的狭小范围和求取金钱财物的物质层面,而应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大众利益范围去寻求。毛泽东早年就有远大理想,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与同学共勉。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东山学堂读书时,就给父亲留下了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自己求真知、救国家的宏伟志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其志向、人格理想进一步确立和成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这就是为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而学习。当时毛泽东被同学称为“毛奇”,意思是他有“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做奇事”的志向。1917年8月他在致友人信中表明:“大同者,吾人之鹄也。”谋人类全体的幸福,实现“世界大同”。毛泽东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一丁点不为自己和家人考虑的人、一个没有一点私心的人,一个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最大幸福的人,一个把为人民谋幸福当作自己崇高的使命的人;他远大的抱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像今天一些人追求的有车有房,个人享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毛泽东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是这一崇高的理想使他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理想是指路明灯”,青年毛泽东的立志观告诉我们,青年人要有远大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但仅有理想还不行,因为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奋斗能力。只有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后,才会把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变成自觉行动,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在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刻苦学习求得人生壮志有成真本领。毛泽东把救国和学习、掌握真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高度地集中到一点,那就是立志和为实现其志向而斗争。青年毛泽东怀有强烈的救国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流派,他都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同时又绝不盲从、不片面、不绝对化。他认为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刻苦学习,不怕吃苦,求得真本领,不断充实自己。从而实现“文明其精神”的目的,提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在自己早期的文稿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颜子的“箪瓢”与范公的“画粥”事迹,抄录了朱熹“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名言。他从少年时期起,就“奋发踔厉”,刻苦用功,“从早到晚,读书不止”。毛泽东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把读书学习视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读书是毛泽东终身的爱好,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形容,没有书就没有我毛泽东。他说,不但要既广求世界之知识,复继承吾国先民自古遗传之学说,发扬光大之,还要合东西洋文明于一炉而冶之。简单地说,文明精神的方法就是学习。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上,更显示出青年毛泽东学习态度上的开放性、辩证性。他说:吾意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通过大量的读书,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去学习、去汲取知识,凡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毛泽东之所以能比一般的人站得高、看得远,正在于他比一般的人学得多、钻得深,周世钊曾归纳毛泽东读书有“四多”即读得多、想得多、问得多、写得多。这“四多”非常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读书风格。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无论是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他都争分夺秒地研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更加嗜读。 毛泽东读书学习,是他对社会、对人生、对真理的思考与追求的需要,他把读书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他善于从众多书籍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营养的结果。”毛泽东晚年读书成癖读"破"一部《资治通鉴》,他将《资治通鉴》当枕边书反复研读17遍。毛泽东一生读过多少书?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读书集成》收录了毛泽东阅读和欣赏的各类图书达1024种,集成238卷,文字达3亿,藏书近10万册。 坚韧顽强铸就战胜千难万险的法宝。毛泽东自少年时代起,就显示出独立自主、敢想敢于的品质和强烈的自尊、自信。他不仅广博地吸取各种文化知识,而且刻苦地磨炼自己的意志,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目标,笃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他自觉地进行冷水浴、日光浴、风浴,徒步长途旅行,了解社会状况和风土民情。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每当革命事业遇到严重挫折、个人遭到不公待遇、受到不合理的讽刺和打击时,他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泰然处之。他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亦善于鼓舞身边那些一度盲目悲观的同志重新振作起来,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可以说,毛泽东是从逆境中造就出来的伟人。他不仅要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斗,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斗,而且还要同党内的错误倾向斗。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就不可能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不可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可能抵制和克服党内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不可能开辟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抵挡住权力、物欲、金钱、美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也需要有这种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强的意志力是毛泽东优秀心理特质最重要的素质。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通过阅读古代陆九渊等思想家的著作和接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观点,就已经对培养意志的重要性有了十分明确的认识。在《讲堂录》的笔记中,他写道:“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日: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事实证明,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始终没有背离自己在青年时代就得到的关于意志品质的正确判断,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确实做到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挫折和失败,冲破重重困难,最终看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毛泽东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其积极、主动的意志品质修养活动中逐渐养成的。除了从有关励志文献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意志品质的重要动力以外,青年毛泽东还非常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而且还具有强意志的良好效果。 他说:“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毛泽东不仅说明了体育有“强意志”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意志的重大作用。他不仅是以体育健意志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勇敢的实践者。他采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很多,诸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众多体育项目中,毛泽东最喜欢游泳,他经常带领自己组织的近百人的游泳队畅游湘江。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高,“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这样的宏伟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体育健身活动已使他当时的身心状况达到了一个极佳的程度。后来,毛泽东还在其诗作中写下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时期以坚强的意志积极坚持游泳锻炼的怀恋之情。青年时期形成的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保证了毛泽东直到晚年仍然具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使其意志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青年毛泽东对其意志力的训练,为其后来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供了良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和在中央苏区时期,部分“左”倾思想严重的同志不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一味服从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指责毛泽东没有遵守中共中央的决定,甚至将他列入右倾错误分子的行列中去,致使他一度成为“党外人士”。1931年11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团在瑞金主持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通常称赣南会议),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领导班子之外。1932年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解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迫使他暂时离开红军。毛泽东在其革命生涯中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成为共和国领袖后,他总结历史说:至于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赶出红军等,有多少次呢?记得起来的有二十多次。虽然受到了排挤,但是毛泽东都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挫折和打击,仍然以巨大的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在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期间,领导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查田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35年12月,《共产国际》杂志第33-34期合刊在介绍“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标题下说:“钢铁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革命名将和政治领袖的无限天才,——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优秀品质。”这就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对红军时期的毛泽东的革命意志品质的高度评价。意志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们以意志为动力获得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意志力坚强者能实现高尚之理想,能抑制情欲之横恣,可以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出污泥而不染。意志薄弱者则为不良环境所征服,同流合污。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千难万险的历史洪流中引领共产党人取得最终的胜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妥善看待和处理挫折和压力,甚至把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努力过程当成一种快乐,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这是一种非凡的意志力。只有具备这种坚强稳固的意志力,才能在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抵制住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消极思想与行为的诱惑,才能避免出现价值失落、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保证。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要想战胜困难,首先必须是一个自信的人,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才能在逆境的时候不退缩,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形。毛泽东十分重视在革命队伍中树立自信心。他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从早年起就充满自信。早在1925年,伴随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面对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景象,怀着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毛泽东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他相信主宰国家命运的,是像自己一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自信心,才使他不在乎敌我力量的悬殊,即使面临绝境也能气定神闲,始终勇往直前,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自信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如果领导者自己缺乏自信心,那么这个团队也难以建立起成功的信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在与强大的敌人的斗争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勇敢地承担起一位领袖应尽之责,没有丝毫的害怕、退缩与动摇,而是以理智、冷静、乐观、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压力,处理各种困难。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斗争环境异常艰苦,革命队伍中存在着悲观情绪。对此,毛泽东始终镇定自若、满怀革命胜利的信心,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也正是由于对自己的正确观点具有高度的自信,当毛泽东遭到了同志们的误解或“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批评时,他仍然能够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见解而不惜失去职务,不怕遭到残酷打击。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胸有成竹,大胆、果断地作出决定,在与敌冷静的周旋中迷惑和调动敌人,巧妙地摆脱了险境。“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正是他藐视困难、充满自信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自信能够压倒困难、化压力为动力的精神,使他树立了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的崇高形象,并且以自信感染了全军,使红军指战员们重新看到了取得革命胜利的希望。由此,他带领一支弱小但却充满必胜信念的红军走出草地,摆脱了绝境。红军到达陕北后,国民党武装的围攻仍然没有停止,日本侵略者吞并中国之心已昭然若揭。毛泽东并没有因这些困难而泯灭其雄心壮志。 1936年2月,他遥望北国雪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品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成吉思汗等历代杰出帝王,一句直书胸臆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限自信,跃然纸上。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有四百多万,且装备精良。而我军加上地方武装只有大约二百万。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依然大胆断言: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出三年或五年,就能取得胜利。1948年11月,在国民党军队还处于微弱优势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充满自信地预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可想而知,在那种军队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这又是多么自信的断言!解放战争发展的进程表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毛泽东没有那种自信,那么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进程将会大大推迟,所付出的牺牲将难以估量。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诗句,表现出一种镇定和从容。1965年,毛泽东回到了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地方——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在昔日战地重温战斗岁月,毛泽东心潮澎湃,豪情万状,一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咏叹,表达了已经72岁高龄的毛泽东仍然具有何等的自信与豪迈!毛泽东在其一生中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成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伟业,其内在的动力就来自强大的自信心。当代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塑造时,从毛泽东的心理特质中受到启迪,努力培养自我肯定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多学习、多实践,努力充实自己,积极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不妄自菲薄,始终相信自己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最终将战胜困难。人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并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动下,才能发掘出极大的潜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 节俭勤政才能弘扬优良传统作风。毛泽东说:“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毛主席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节俭一生世人震惊。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艰苦朴素过了一生,最奢侈的食物不过是一碗“红烧肉”。他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贪官张子善、刘青山,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后代廉洁奉公。 毛泽东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常常穿着带有补丁的衣裤去巡视、走访、做报告,与民主人士和工农兵交流。那时,毛泽东食粗茶淡饭,住简陋窑洞,生活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艰苦。建国后,毛泽东仍不改朴实之风,几十年如一日,其节俭之举令世人震惊! 建国后,毛泽东只做了两套衣服(一套是参加开国大典的礼服,一套是访问苏联时的礼服),买了一双圆头皮鞋,这双皮鞋他一直穿到与世长辞。毛泽东除公众场合或接见外宾以外,平时穿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衣服上经常是补丁摞补丁,内衣、被褥及平时穿的衣裤袜子都是补了又补。有些衣服已无法再补,工作人员劝他换件新的,毛泽东说:“老百姓都能穿补丁衣服,难道毛泽东就不能穿带补丁的衣服吗。”直到毛泽东逝世时,他的一件睡衣用了二十多年,补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上的补丁达到70多个,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这,就是一位大国领袖的节俭…… 毛泽东从不吃补品和山珍海味,最喜欢的是红烧肉,主食是大米掺黄豆、红豆,面粉掺荞麦粉,高粱粉或玉米粉等粗杂粮。毛泽东吃饭时,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他都要捡起来吃掉,他的饭碗里从来没有剩下过一粒米。毛泽东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费掉365粒米,这样全国6亿人口一年浪费掉的粮食积累起来,就能够救助一方灾民;如果6亿人民每人每天能够再节约一粒米,其数量不是就更可观了吗!实行增产节约,反对浪费,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再富强,使人民的生活提高了再提高,何乐而不为!”1976年,农历除夕之夜。毛泽东在病榻上吃了几口他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这,就是开国领袖的最后一次年饭…… 毛泽东长年睡木板床,床上铺垫着他长征时用过的毛毯,他以此提醒自己革命成功来之不易。进城以后他就没有棉被。天热一个床单,春秋天两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叠在一起,睡觉时一拉。他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个补丁,几乎哪一条毛巾被上都有补丁。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时,人们发现:毛泽东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一套高档服装,所有的衣服都是旧的、有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这,就是一个国家执政党的主席……。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泽东的人格风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人格化,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探寻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感悟毛泽东的人格风范,必然能给中国民众的人格塑造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9: | 中国人的小聪明其实是一种缺德 | |
2019: |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 |
2018: | “王健之死”郭文贵纽约新闻发布会内容 | |
2018: | 俄罗斯宣布2030年后登月 还要送“阿凡达 | |
2017: | 美国杀人狂魔去世 | |
2017: | YouTube等封杀郭文贵有合理性 | |
2016: | 特朗普任期内,中美或有一战! | |
2016: | 希拉里·克林顿:站起来不容易 | |
2015: | 党国殖民政策是“恐怖活动”的根源之一 | |
2015: | 奥朗德说的对:这是战争, 经济战争 z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