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我先生的哥哥,那个柴静的德国男人,他们都还是走了
送交者:  2019年06月13日10:16:3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正文之前先谈谈我先生的一个哥哥。他在加拿大出生香港长大,美国留学学航空机械。相貌堂堂。跟别的兄弟都不同,他一生放纵不羁。一次不幸的婚姻之后,只身去大陆帮助内地农民耕作,教英文等分文不取还倒贴,一去经年,直至病倒不起,回加国养病后不久离世。实际上他过世前已经千金散尽,我们依据他的嘱托把他所剩不多的银行余额在他死后捐给了中国的贫困地区。先生去陪伴他的日子,他很少聊他自己,包括聊他从前公子哥的日子,病床上都是来自内地孩子们的信件和照片。面对此景, 先生觉得再多安慰的话也是没用的。他说他自己这一生无憾,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该享受的也享受过了。天国在等着他呢。我先生说,也该走了, 把人家一辈子都过完了。哎!


不少刚刚填饱肚子正在疯狂追逐金钱的国人对于有些人的此类举动很难理解,认为是吃饱了撑的。看完柴静的采访,感动之余,悟出了一点。没错,还真是吃饱了撑的。有些人生来不愁吃穿的过不了平常人的日子,柴米油盐养娃循规蹈矩过一生对他们来讲毫无意义。金钱用来为生足以。他们要寻找灵魂,寻找灵魂是必须放下名利的。(俗一句:这种人娶国女的基本不会有好下场的,丈母娘也不干啊。)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天圆地方              

来源:板牙(ID: ibanyacom)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作者:mom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想跟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卢安克

这个在中国乡村支教10年,不求回报、不带任何目的的德国教师。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他,是在柴静的《看见》专访里。

在采访的过程中,柴静说:“在他面前,我感到惭愧至极,这是以前采访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确实,他无欲无求,活得超脱。

2006年,他被推荐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可他却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人别选他,他说,我只想教学,我不想感动中国。

2010年,通过媒体的报道出名后,他却反倒关闭了自己微博,删除所有的博文和图片,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2013年,当因为身份问题,可能会被驱逐出境,很多人都向他伸出援手,给当地政府和公安施压,要他们给他一个合法身份的时候,他发表声明,请大家不要这样。

他宁愿一个人游离在越南,身处在一个语言不通、不能工作的边境,也不愿意走这种非常规渠道,他说:“正因为有这样的渠道和手段存在,才让我们的社会变得不公平。

他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感动,也让很多人都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01


这两天,看了他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了解了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和教育理念后,越发感受到了他的无私和善良。

留守儿童一直都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很多人和机构探讨过这个问题,发起过一些慈善活动。

但大多都是从城市人的“想象”和价值观出发,很少基于农村孩子的心理来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卢安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视角。


02


卢安克一家,没有一个人从事着我们常人所理解的“正常工作”。

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做志愿者…… 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计回报,做着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地想要用一己之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卢安克,也是这样。

在上世纪90年代,他来中国只是旅游。

但当他沿途看到农村里很多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教育,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长期游离在社会的边缘时,他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这一留,就是十多年……

虽然留下了,但很不顺利。十多年里,他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

起初,他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

后来,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英文老师。在他看来,如果孩子能写出“Run like the kite,I can fly a bike.(像风筝一样跑, 像自行车一样飞)”这样充满想象力句子,就值得被赞美。

他反对标准化教育里的整齐划一,只教孩子“好的而不是对的”英文。

这导致在阶段考的时候,他们班的英文成绩最差,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家长们有很大的意见。

他想不明白,难道教育只是为了获胜吗?

他不想继续跟学生一起奔跑着参加这场竞赛,这场一直匆忙地奔跑着,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竞赛。

他离开的时候这样说“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而是为了小孩本身,为了人。如果孩子在满足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渐渐脱离了天性,脱离了生活,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


03


离开学校后,为了能够继续在贫困学校当老师,他成立了一个办事处。

在2001年的时候,他还把办事处搬到了广西隘洞镇的一个村子,租了间每月10元的房子,在那教一群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十四到十八岁的青少年。

他不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只教他们发现如何去发现自己的才能,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他说:“孩子们是通过行动去学习的,行动后才会有感受,感受后才会有反思。

如果单纯的用课本去教他,用语言去告诉他,那这个学习的过程,永远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于是,屯里的人要他帮他们找县领导,给屯里修桥时,他就跟屯里人说,我想先和学生自己来设计。不管现不现实,他都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然后,再去教他们画图、做模型、做实验。

可是,学生们的年龄太大了,只会完成任务,不会自发地创造。

觉得这些只是玩,他们的想法和设计也不会有用。他们说:“我们希望由上面的人来安排,我们来做。”卢安克非常不理解……

他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学生希望他,只让他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而不愿意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

他说:“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有结果的问题,那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孩子,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这次的教育尝试,毫无疑问,也以失败告终……

他开始明白,抱着“想要急切看到孩子们的成果”的目的去做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只有抱着一颗诚恳的心和孩子们去相处,并且掌握适合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发生改变。


04


后来,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板烈村后,他开始放下所有的结果设计,只全情陪伴、观察孩子,跟他们一起感受、一起做事,一起成长。

刚开始的时候,板烈小学的孩子,并不是很接受他。

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行为粗野,一言不合就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还会欺负他。他不在意,对他们的“欺负”也没有任何反应。

以前孩子们会觉得还手和打人,还有被人打,都是很威风的事情。可是,过了两个月,他们心里对这件事已经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他说:“孩子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被感觉所牵引的。

如果培养孩子对美的感觉,那么他们看到不美的东西就会难受。

如果培养他们那种替环境感受的意识, 那他们就再也不想破坏环境。

如果培养他们打人是不好的感觉,那么他们就不会再打人。

……

他不再用语言去跟孩子解释什么,只是尽情带着孩子们做游戏。

和孩子们一起在山间爬树,和孩子们一起吃只有红薯叶的饭,和孩子们骑着自行车飞扑到泥巴地里,溅起一身烂泥却一脸欢快。

带他们从感受中去学习,去经历。他说:“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05


不过,卢安克也明白,陪伴并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创造归属感,他们才有力量面对外面的世界。

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强大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他们成长的根本。

于是,他花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打造孩子的心灵空间,做着很多人之为人最不显见却最本质的心灵建设。

他把孩子们变成一个剧组,让他们发挥创造力自己制作道具,并分别表演不同的角色。

班里有孩子很内向,他便拍摄了一部叫《心境》的电视剧,让内向的孩子成为这部剧中一个闪光的焦点。

班里有个孩子总是爱欺负别人,他就让这个孩子演一个承受了很多挫折和屈辱的英雄。让他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欺负弱小,而是面对挫折不屈不挠。

他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将孩子设置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在这个情境里教他们学会开朗、教他们学会如何解决,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和世界。

他做的这些事,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没有用,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里。只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他的教育理念充满“无为而治”的色彩,透着“了悟生命”的禅机……

2016年,在卢安克离开三年之后,有媒体曾到板烈村,开始寻访卢安克支教十年,留下的“痕迹”。

很多孩子都说,好奇心和信心,是卢安克留给他们的财富。

卢安克虽然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离开。

就像柴静在节目中说的: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以下是柴静在《看见》对卢安克的采访(时长29分钟)


06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卢安克,还有一个德国人西洛特,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做了8年外教之后,带着挫败感回国了:“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

有人说,两位德国老师的离开,是给中国教育的一记耳光。

我觉得,是,也不是。

我常常觉得,在教育方面,我们有时过于妄自菲薄。

这几十年来,单从结果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已达93.4%(2016年的数据),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这些成绩足以让我们感到自豪。

当然,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好,特别和发达国家相比。功利心偏强,创新力不足,应试痕迹明显,资源配置不均…… 两位德国老师的离开,是给我们的善意提醒,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需要改变。

但我总愿意相信,这是发展过程中(可能)必经的“弯路”。迷失只是暂时的,多次“试错修正”的循环之后,我们的教育肯定会走上康庄大道。

再言,德国老师对中国教育的不理解,除了客观的差距,还有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一直存在,无论我们的教育进步到什么程度。中国的教育必然会有中国特色。

是的,我们的教育还不能让我们满意,但它正在变好的路上,以它独特的方式。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谁将暴毙?习近平、金正恩和郭文贵
2018: 广东黑人领袖给习总的六点提议
2017: 看球啦,半点钟,目前叙利亚1比0领先
2017: FBI接手中国女留学生失联案 已查到涉案
2016: 中国惨啦,美国“电磁轨道炮”研制成功
2016: 一群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为什么会爱美国 z
2015: 周永康做的一件好事 zt
2015: 为什么有些网友喜欢散养国军老兵
2014: 实录和韩国人同遇飞机故障 z
2014: 中国人的无耻有无奈的充分理由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