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欧洲“去性别化”潮流:必然趋势还是矫枉过正?
送交者:  2018年02月06日06:30:59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德国柏林市政府官员推广“全性别厕所”。  

说起男女性别平等,很多人会想起欧洲特别是北欧国家,因为它们在该领域起着带头示范作用。然而,它们迈出的步子远比想象的大。随着平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当我们还在吐槽“男人该有男人样”时,一些国家已经在着手推动主流社会打破传统的性别男女二元对立。从法律、商业到教育、宗教,欧洲国家的相关新举措在社会上反响热烈,与此同时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赞扬社会平等得以推动,有人认为矫枉过正、流于“政治正确”。中国学者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现象和趋势,是后现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矫枉过正”。 

  “性别战争”,英国“疯了”?

一年多前,一名英国8岁小女孩因一段视频成为网络焦点。视频中,在著名的乐购超市,她批评货架上的T恤存在性别歧视:为什么男童的T恤上写着“沙漠探险等着你”“英雄”,女孩的T恤上却印着“美丽”“我觉得我美呆了”?“每个人都认为女孩就该漂亮,男孩就该大胆冒险”,这名小女孩不满道。该视频在Youtube上引来十多万人点击观看。

好像是呼应这名小女孩的批评,去年9月,英国老牌的约翰·刘易斯百货公司大幅整修童装部,去掉男孩和女孩标签,让所有童装走中性路线。但与那名8岁小女孩获得广泛赞扬不同,约翰·刘易斯百货公司引发了争议和论战。一方面,一些家长和支持性别中立的团体支持该公司的做法,称赞其推广多元包容文化,打破“过时的规范”;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批评约翰·刘易斯屈服于“政治正确”,威胁要抵制它。“英国疯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写道。 

因童装而引发的这场“性别战争”,反映出“非男则女”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年,在英国主流媒体中,有关跨社群、跨性别认同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讨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那些超越传统性别定义的人应受到尊重,与此同时,社会多个领域尝试“去性别化”的改革。

近年,英国一些学校要求教职员工避免用“男孩”“女孩”称呼学生,以免让跨性别者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去年7月,伦敦的地铁站开始使用“大家好”,而非传统的“女士们、先生们”来问候乘客。在商业领域,位于伦敦市中心的高档百货公司塞尔弗里奇,早在2015年就推出“去性别零售空间”,将产品除去品牌标签,不注明是男装还是女装。伴随这股风潮的,还有中立性别厕所的兴起。

类似现象获得了一部分人肯定,他们认为,原先性别二元化下的制度和规范“有损其他群体尊严且千疮百孔”。但也有人认为,“去性别化”会给社会带来大问题,比如让一小撮具不良动机者有更多机会作恶。批评者还常常用“政治正确”来抨击相关举措,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中性厕所时称:厕所似乎也成了“政治正确”的一部分。

早前有报道称,英国下一次人口普查,“非男则女”的性别问题将彻底消失。英国国家统计局后来表示,性别问题不会消失,只会换种问法,如果被调查者想回答“无性别”或不单纯归属某种性别,可在补充栏处填写。对此,英国《每日快报》称,英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不要求被调查者透露性别的国家,“又一波政治正确的运动将席卷全社会”。

  “成长在没有性别的世界里”

英国发生的这些事,同样在德国上演。今年1月,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学生会公布了一条轰动德国的消息:从今年夏季开始,该校开放4个“全性别厕所”。“将厕所只分为男厕和女厕,是不符合性别多样化需求的”,学生会称。

这次的“厕所去标签化”是德国大学向性别平等和“去性别化”方向进发的一小步。德国人对此是怎么议论的呢?“这是在玩弄政治正确!是不是过不了多久,女性停车位也会被‘全性别停车位’替代?”“没有任何必要的烧钱……要多蠢才能做出这种事?”

其实,比勒菲尔德大学设立的“全性别厕所”在德国不少地方已经存在。3年前,柏林市政府开始尝试在全市各地设立这种厕所。不少媒体支持这种尝试,认为同歧视少数群体现象的斗争就从这里开始,厕所是反歧视的战场。

在德国“去性别化”的尝试中,2013年8月德国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决是个里程碑事件——面对一名双性人,法院决定:从当年11月以后,德国的新生儿出生证明上可以选择“不确定性别”!此举被誉为欧洲的法律革命。新法律也规定,民众可选择终身维持“不确定性别”。不过,德国护照还是要求持有人填上代表女性的“F”或代表男性的“M”。

许多德国人对这种“去性别化”表示担心。柏林两个孩子的妈妈斯戴范妮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的9岁儿子本尼最近出现了性别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更像女孩。她认为,学校和社会有很大责任,许多学校开设课程,诱导孩子对性别产生质疑,一位这是性别平等的体现。 

实际上,“去性别化”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是热门话题,且案例越来越多。瑞典著名服装品牌H&M此前推出中性牛仔系列服装,主打不分男女款皆可穿。瑞典“国民潮牌”Acne,“去性别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其全季服装。除了专门为男性设计高跟鞋,Acne还曾大胆地在一季女装广告中启用一名11岁男童模特,让他身着粉红色呢绒大衣,脚踩高跟鞋,手提女士皮包。

“去性别化”甚至蔓延到宗教领域。去年11月,瑞典最大基督教会敦促其神职人员从今年5月开始,在称呼上帝时必须使用性别平等的语言,包括不再使用男性的“他”(he)及“主”(Lord),而是用更为中性的“神”(God)。

“成长在没有性别的世界里。”以关注亚文化和边缘群体闻名的媒体VICE,去年曾派记者前往瑞典,与一个反二元性别规范的家庭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个家庭里,“奶爸”是一名非男非女的间性人,两个孩子都是生理男性,好动但经常穿着裙子,喜欢粉色。其中一名孩子米卡被问及自己是男还是女,在屡次回避后,米卡小声说还是希望用“hen”(中性人称代词,用来取代“han”(他)和“hon”(她),已被正式列入瑞典《国家百科全书》——编者注)称呼自己。VICE的报道称,在不强调性别规范的幼儿园,米卡过得很开心,但当升入小学时,米卡的奶爸需要为择校费工夫,因其要确定老师的性别教育观念符合自己的要求。

  必然趋势还是矫枉过正?

对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性别问题领域扮演先锋角色的北欧国家来说,消除性别标签正成为其对社会平等的一个最新阐释方向。但对此不适应的人却认为人们在性别问题上正经受着“压迫”。

“西方正在经历一个旅程:从离婚、单亲父母到同性婚姻,曾经被视为劣势或错误的行为已经转化为某种人权。在这个过程中,同情转变成了压迫。”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梅拉妮·菲利普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事实上,性别不会遭遇危机,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变的现实,但现在,在性别问题上有‘压迫’。”         

“欧洲‘去性别化’潮流已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德国社会学者马塞尔不客气地表示,一些人把“去性别化”当作真正的平等、自由,认为是欧洲价值观的体现,甚至有人认为,作为“文明先驱”,欧洲应该引领“去性别化”革命。他认为,这是欧洲人“政治正确观”导致的结果。

其实,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同样的现象发生。数天前,为让国歌歌词可以不分性别,加拿大参议院通过“国歌性别中立”法案,原有的“在你们所有儿子的指挥下”,改为“在我们所有人的指挥下”。去年底,美国纽约运输部门要求地铁及巴士司机在乘客广播中,停止使用“女士”“先生”字眼,改为没有性别指向的“乘客”“各位”等词。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奈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跟过去工业化时代效率的竞争不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分化,在物质基础雄厚的条件下,效率不再是唯一选择。所以,社会包容了这些个性化现象。欧洲经历了中世纪、一战二战对妇女儿童的迫害,现在“去性别化”可以说是欧洲进入后现代社会后对现代化的反叛或者解构,也是全球化的一种反映。

王义桅认为,西方曾在一些跟性别有关的称谓上纠结过,这些都是后现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矫枉过正。现在中国也在经历类似过程,比如少子化、离婚率比较高等,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显现这种趋势。但现在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可以把“去性别化”等看成一种选择,至于好不好、是否走偏了,不必匆忙下结论,毕竟从现代的角度看后现代的事,从中国的立场看欧洲,总归有些不习惯。

马塞尔则表示,现在欧洲内部因英国“脱欧”、难民问题而陷入各种危机之中,外部则面临亚洲竞争,说到底,这股“去性别化”潮流是一些政治利益群体在推波助澜,是一些人的激进举动,未来可能会引发一场文化战争。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地方官在全国掀翻总统令合法吗? zt
2017: 言论自由包含发谬论权利
2016: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 (一) zt
2016: 龙应台答周小平公开信 zt
2015: 【東方閃電】全能神教會福音微電影 《跟
2015: 印度人的一个缺点 zt
2014: 《英雄赞歌》的词、曲作者都被开除党籍
2014: 腐败症候群与中国式腐败 zt
2013: 略论毛左和不承认 z
2013: 中国即将默许美帝对朝鲜实施定点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