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描写文革后期军队文工团生活的青春片<芳华>, 禁演几个月后终于同观众见面, 并在海外上映。本剧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作者本人的经历融入了剧本的创作。早前该电影被突然下架, 传说甚多。有评论认为禁演与剧中的战争场面, 反思文革, 或者是当前的中国形势有关。出乎意料, 一波多折的<芳华>突然于12月15日公映。究竟此剧触碰了当局的哪根神经, 自然引起观众的好奇和关注。 在美国的电影院, <芳华>属于限制级(R) , 即非成人不宜的影片, 有繁体中文和英文字幕。影片开始为彩色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几十年前的老片头, 这让我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四十多年前, 当我在部队的大礼堂观看各类战争片时, 那个”八一” 片头是黑白的, 每次出现时周围都是一片欢呼的掌声, 那情景恍如发生在昨日。不过今天的观众, 却身居他乡, 头发花白者众多。海外版<芳华>比国内版多了12分钟, 可能发生在对白, 女兵沐浴的美学处理和战争血腥等场面。大慨无疑问, 海外版更完整的表达了作者的原来创作意图。 随着剧情的展开, 内容展现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八一”图腾和时代的变迁。 影片的背景以红海洋和草绿色为主。文工团的兴起, 自然与永不落日的红太阳有关, 影片开始的歌声仿佛又回到了文革。毛的文革让无数人家庭破裂, 走进地狱般的命运, 但天赋, 面孔和人的善良仍然可能让极少数人有逃脱命运束缚的期盼。严歌苓以文革末期, 毛周去世, 恢复高考, 改革开放, 中越战争等为突破口, 塑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无奈和人性激烈碰撞的场面。严歌苓在小说中, 已经把她长期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刻画的淋漓尽至。而冯小刚改编的电影, 却让失落的芳华得到了某些升华。借助青年女性优美的舞姿, 天使的面孔, 和绚丽多彩的背景, 以及突然而来的残酷战争画面, 让视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火红的年代必定有造势的大小人物, 剧中两个小人物开始于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两个都是中国社会中属于天性善良的好人, 但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嘲弄, 成为时代的弃儿。虽然他(她)们二人先后成为雷锋或英雄, 但都付出了惨痛的终生代价。对他们而言, 失去的岂只是青春理想, 而是几代中国人的尊严和人性的毁灭。 人的本能之一是怀旧和不忘初心。芳华无疑用纪实的写法, 否定了文革和红太阳升起带来的虚幻和激情的岁月。当红太阳被突然脱落的黑布遮拦时, 激昂的曲调和优美的舞姿会在须臾间荡然无存。严歌苓笔下的的人物有血有肉: 高唱激情战歌的人, 却最不懂少男少女的初心; 高调马列的人, 是最早下嫁出国的红星; 万众敬仰的绿军装, 却敌不过紧包屁股的喇叭裤: 革命再彻底, 也逃不过巴结权贵的诱惑; 红歌劲舞更抵不住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严歌苓和冯小刚没有欺骗观众, 电影再现了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将战争的残酷性表露无疑。看不到敌人, 却仅有人性的挣扎和面对死亡的恐惧。我注意到影片描写的事实: 下放到战火第一线是惩罚的延续, 而并非英雄或爱国的初心。那些看过<战狼>的人, 又会有如何感想呢? 火红的年代终归要谢幕, 青春也要逝去。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 在大变革的年代跌倒了, 但也忘不了初心。他们在墓地相遇, 身体里回到了相识的原点。作者是想安慰电影的审核者, 或是观众, 我不得而知。但刘峰仍然是雷锋, 他的回答一点也不意外: 对比死去的人, 他终生无憾。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 这确实是大多数国人今天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无奈的选择。 相对于观众的热烈期待, 官方起初的禁演给该剧做了无价的广告, 对当政者来说, 放开<芳华>是一个痛苦和挣扎的过程。这出剧代表着几代人的青春和幻灭的梦想, 伴随着19大前后的”不忘初心”造势, 最终放开<芳华>, 可能让当局看到了某些宣传”正能量”的潜力。显然人算不如天算, 驱赶”低端人口”, 重新升起红太阳, 以及树立红海洋似的文革宣传牌等运动, 为<芳华>的再出炉, 拉开了讽刺的序幕。此剧当然对升不起来的红太阳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但官方不得不咽下这杯苦酒, 重新删减一些内容, 来应付失落的民心或意图唤醒那个火红的年月。有报道称, 官方安全部门已经密切观察民众的反应, 随时行动, 以避面出现类似<人民的名义>那样的反面宣传效果。 而官媒和半官媒也开始为<芳华>定调或把脉。强调此剧仅是寻梦之旅, 或是小人物的悲歌等等。无疑任何文艺创作均会有瑕疵, 都会让一部分人不满意,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 <芳华>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对人性的揭露和批判。怀旧仅是影子, 逝去的年华也仅是残留的芳香, 人性的觉醒和反思才是芳华的精髓。可惜审片的初中生们难以理解严歌苓和冯小刚的苦衷, 幸运的是失落的<芳华>才得以重新升华。无论如何, 这是2017年底观众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