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的“规矩”
春秋戈
当世界最著名影评人士都对“老炮儿”翘起大拇指,中国媒体为之疯狂时,万维网网友的冷静,理性,依然支撑着四海之内这仅存的良知和道德空间。万维网老子的博客文章,《〈老炮儿〉反映的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把人们审视的目光从肤浅,简单,对具体情节的议论推进到一个更高层次,拷问社会伦理和时代价值的层次,不能不说这也该算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进步所做的些微推动吧。
批判现实主义最重要特征就是揭露,以对黑暗和罪恶的揭露,揭示社会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以让人们“死”也死得明白,“活”也活得明白。在这一方面,《老炮儿》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对弊端丛生的现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暴露和揭示的深刻程度上,无疑是空前的。就像《红楼梦》并没有一句批判封建主义的话,可是读过它的人却对封建的本质看得更深,更透。正如此,《老炮儿》不失为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长河里一部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面对《老炮儿》的成就,中国媒体的喧嚣,与万维网平静而理性的探讨,尽管都在夸《老炮儿》,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万维博客的这篇文章,从当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最具典型意义特征的“规矩”二字,为人们借助《老炮儿》的人物形象塑造,洞察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态,无疑成功地撕开了一个切入点。
自古以来,凡是被引伸进人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规矩”和带有政治意涵的“规矩”,无一例外地要远比木匠的三角尺和墨斗要抽象得多,隐晦得多。孔老夫子的“规矩”如何?秦始皇朱元璋的“规矩”如何?蒋介石毛泽东的“规矩”又如何?他们哪一位不是拿着自己的规矩去束缚捆绑别人的手脚,又何曾规范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回到《老炮儿》,满口“规矩”的六爷,打别人,打儿子,可能还打过自己的老婆。真有“规矩”,就该打了人,接着再打自己一顿,办得到吗?出了事,晓波的那些狐朋狗友哪里去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规矩”又哪里去了?既然撑死大胆的,饿死小胆的,吃香喝辣,稳赚不赔的都是制定“规矩”的,当今社会,当一个奉公守法,循规蹈矩的好公民还有什么意义?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归根结底,在于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而非只对别人,不对自己的“规矩”。规则,来自人们共同的社会实践,凝聚着道德,法律,以至普世价值等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而所谓“规矩”大多出自某人,某派,某党的信口开河,具有强烈的随意性,功利性和虚伪性。尤其近三年来,“规矩”一词又被人从旧纸篓里翻出来,堂而皇之成了中国媒体的头条,这不又是在坑人,害人,忽悠人吗?
充满《老炮儿》的左一个“规矩”,右一个“规矩”,无疑是在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揭露和拷问“规矩”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的角色,当然也是揭露和拷问包括六爷,城管,谭小飞以至谭小飞的父亲,无时无处不在的“规矩”制定者们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的角色。能够像利剑一样,引领公众把目光指向充斥中国社会的“规矩”和“规矩”制定者,不管编导们主观意愿如何,都是当之无愧的成功之举。
满口“规矩”的六爷身上,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糟粕。正因如此,六爷给观众留下一个丰满,隽永,甚至回味无穷,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老炮儿》的魅力就在于此,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和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