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百扇静无声,海上中秋月最明。如此海天如此夜,为谁万里御风行。”
--胡适--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演说: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之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是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1937年8月17日,蒋公约见胡适,说明不得不“孤注一掷,拼死一搏”的原因,并说服胡适出任美国大使,争取美国支持。
1937年9月8号,胡适临危授命,以学者身份出任驻美大使,游说美国给于中国援助。那首诗便是胡适从武汉前往美国前写下的。他感叹到“我已不再祈望和平,这一个月的作战,至少对外表明我们能打,对内表明我们肯打,这就是大收获”。
自1928年中国结束军阀混战统一全国成立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1937年抗战,被誉为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这十年,民主宪政已经初见雏形,无论是教育、经济、文化等都有了非常可观的发展。但因为时间太短,胡适等学者认为以这样的国力打赢这场战争的希望很小,起先主张“既不放弃河北,也不放弃和谈”,希望和日本在谈判桌上周旋,为抗战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话外)
胡适出任美国大使之后,四百多场演说,说明中国是在为自由而战,让当时处于中立的美国了解中国同情中国,他曾和金融家陈光莆说,“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 最后他们为中国争取了2500万美元的桐油资助。东条英机因胡适在美国的游说动摇美国的中立立场,派三名外交官与美国交涉,在胡适、美国、日本三方的胶着外交战中,美国终于答应中国禁运日本的战略物资。后有美国反战学者声称,胡适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注1)
中華民國政府將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翌日,即1945年9月3日规定自當日起放假三天,举国欢庆。并通过决议,规定从次年开始,每年的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于1955年起将对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改作为國軍陆海空三军的“军人节"。 (维基百科)
让我们来纪念抗日战争中真正的中流砥柱,以蒋公为领袖的国民政府和国军英勇将士,以及以胡适先生为首的为自由和民主身先士卒的文化先贤!
请看 《好梦难圆-蒋介石和胡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XDdjLjuDw&index=2&list=PLdiSjEphBdDMncD2D5iuA6Qn4YZSOLMGS
注1: 胡适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话外:“鲁迅痛骂『正人君子』不算,连与他毫无恩怨,只因与『正人君子』接近的胡适之先生也遭了大殃。他骂胡先生为『高等华人』、『金元博士』、『伪学者』、『皇权的保卫者』,在抗日怒潮正高涨时,他又骂胡先生为『汉奸』、『卖国贼』。那时日本军阀对我一再侵略,无理可讲,国人激愤万状,而胡先生却常说我们准备尚未充份,万不可打,但共匪却是一心要逼政府打,以便枪口对外,让他们喘气翻身。鲁迅加胡先生以这种罪名,或者是奉了『主子』的命令,可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们,听了鲁迅这种话,胡先生的命岂不是危乎殆哉了吗?你看这个讼师的心机是何等毒辣!何等的阴险! (苏雪林: 《我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