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人
近日来村里佳作迭出,翻老的《上海》,对上海人看不起苏北人的习俗有传神而深刻的描述;好医生的《富不过三代的医学解释》,给大家一次遗传学的科普教育。读他们两篇大文的感受缀在一处,便有了我这篇小文。
上海人看不起苏北人的陋习,大约起于民初,因生活之艰难,苏北人辗转来上海谋生,与山东人闯关东,广东人下南洋无异。上海剃头店理发的,混堂里仟脚的,马路上拉黄包车的,多数是苏北人,因为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歧视苏北人的习俗。
所谓苏北,指的的是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包括淮安、南通、扬州、盐城、泰州等城市。其实江浙两省近代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苏北之于江南,在文化上毫无愧色。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是何等的风致!以咸鸭蛋著名的高邮,出了更为有名的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何等的学问!清末状元、近代史上出名的实业家张謇,出身苏北南通,是何等的才干!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来自苏北泰州,是石刮铁硬的苏北人,他那比女人还女人的歌舞艺术,又是何等的绮丽!扬(州)高中、盐(城)高中等省级高中,人才辈出,即使与上海相比,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等恐怕也不能专美于前。所以看不起苏北人,实在是上海市井小民狭隘的陋习。我亲身经历过两件事,足以证明这种陋习之有害,与打破这等陋习之得益。
好医生告诉我们,“人类智力水平的高低50%-60%来自遗传。就遗传而言,母亲越聪明,生下的孩子越聪明,如果下一代是男孩子,就会更聪明”。这就告诉我们,孩子是否聪明优秀,多数是由母亲的遗传决定的。
我有一位赤脚兄弟,同在农村里跌打滚爬。那年他谈了一个女朋友,性格又好,品行又好,容貌又好,大家都说他艳福不浅。不久,听说两人分手了,消息传来,说主要是赤脚兄弟的母亲坚决反对这段姻缘,理由只有一条:他家是上海本地人,而女孩子是苏北人。后来大家都回城了,但还是常常来往,有了女朋友也都带来参加聚会。有一天,这位兄弟带着他已经“敲定”的女朋友来亮相,咋一见面,我们几个差一点昏过去!说难听点,活了二十几岁,从来没有见过长得这么尴尬的无盐女子。而且其他条件,诸如门第、学历、风度,统统欠奉。我们那位兄弟可是近1米80的个儿,相貌堂堂的俊男,怎么会找这么一个对象?当着嫂子的面不敢造次,背后偷偷打听,才知道还是高堂老母一手做的主,因为女孩子是正宗的上海本地人!
他们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小学即将毕业,要考初中了。赤脚兄弟们成家的时间差不多,生的孩子们也年龄仿佛,每逢周末,爸爸妈妈领着孩子都聚到我家,由我免费家教作文。男男女女的小孩子坐了一屋子,独独那位兄弟的公子长得獐头鼠目,而且坐立不安,完全不想念书,我说破嘴皮,他还是一副顽冥不灵的样子。这个腔调当然是读不上去的,据说最后也就是上了一家专科。好在老爸有权有势,在本单位给安排一个位置,至今还啃着老。我们其他几个兄弟聊起来,总是为他可惜。婚姻大事,“上海本地人”的身份就这么重要吗?重要到一切其他条件都得让位的地步吗?老太太看不起苏北人的陈腐观念,就这样葬送了儿孙两代人的传承。啃老啃老,啃到老的死了,怎么办?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貌取人尚且不可,更何况以地域取人。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群中,都有乔木上品,也都有榆栎下材。以地域为择偶标准已经过于狭隘,放到第一标准,那简直就是愚不可及!这个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好医生的论断是正确的。
另一个例子,是从正面支持好医生的观点。我家领导,便是正宗的苏北人。上海人谈起苏北人,还有所谓“全钢(江)”、“半钢(江)”之分,领导可算是全钢(江),她在上海一个亲戚都没有,从苏北小镇上直接考取上海的研究生。毕业留校,我们相识的时候她已经是讲师了。我祖籍浙江,生在上海,那时候也已经研究生毕业留校,算是个副教授了。我们那个年代的男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谈恋爱,也未能免俗,碰到苏北人是会迟疑的。另外还有一个我很不以为然的标准,即不喜欢找比自己学历高或者学历相等的女孩子。比方大学毕业的,就去找个技校的;研究生毕业的,甚至有找工人的,只要长得漂亮,学历的考量放在非常其次的位置上。我虽然愚钝,而且长相平庸,还戴着眼镜,走在街上,女孩子的回头率绝对是零,但找对象的标准却与众不同。学历高只有好啊,有女博士肯下嫁为什么不要?苏北人有什么关系?只要谈得拢,地域完全不在考虑之列。与我家领导相识相恋,就是因为谈得拢,她是研究生会主席,来得个喜欢同男孩子们侃政治大事,由此共同话题又多一个。再说领导家祖上是大地主,我祖上是资本家。大地主家的小姐配资本家的少爷,尽管出身都墨墨黑,还算门当户对。
我认为同那些苏北或者其他省份小城镇考进上海来的学生相比,我们这种土生土长在上海的学生其实占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也就是说,我们与他们并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结果是同时到达终点,所以决不可小觑那些小城镇来的学生,他(她)们必有过人之处。如果大家同时起跑,我们很可能被甩在后面。领导后来去日本,在东京大学得了一个医学博士,便是明证。她有一个好朋友,当年是上海一家全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会主席,也是从苏北很偏僻的农村考上来的。后来到美国留学,读到博士,手里几个专利,做到美国一家公司的VP,拿着三十万的年薪;还不够刺激,又海归创业,做到上市公司总裁,产品占市场份额全世界第二。这次回国与他叙旧,言谈中依然带着浓浓的苏北乡音。手下高管个个是海归博士,对他毕恭毕敬的,有谁敢看不起这个苏北人!
扯远了,回过来吧。婚后我们有了儿子,从长相,到脾气性格,到读书的悟性,到读书的风格,完全像妈妈。他的表姐,也即我的外甥女,美国的名牌医学院毕业,已经修了一个Fellow,还想再去修一个Fellow。儿子闻之大为不解,说:“哪能介喜欢读书啦?格种事体嘛,买本书自家悟一悟么好唻!”小鬼头读书,就喜欢自家悟一悟。高中毕业时修了十三门AP课程,其中两门他那家高中开不出来,他就买了教科书自家悟一悟,College Board考下来,居然也得了一个5分,一个4分。
进了斯坦福之后,教授每天布置三、四百页书的阅读,同学们每每用功到凌晨三四点钟,他却早早上床睡觉。究问原因,答曰,这种书嘛,看一个开头,看一个结尾,就知道在讲什么,中间都是废话,用不着一个字一个字读。老爸闻之大不以为然,驳曰:“你不从头到尾看过,怎么知道哪些是废话?”老妈却大为激赏,赞曰:“不必看就知道是废话。”原来老妈年轻时读书也是这般“邪门”。
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需要考几张执照。这天晚饭后,要他洗碗,回说:“我要去读书了,明天要考执照的。”当然老爸马上接手厨房的清洁工作。洗完碗,也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走去儿子房间,想看看他书读得怎样了。谁知他正津津有味地在电脑上看足球比赛!“怎么不读书?”老爸来气了。“书读完啦!”回答得振振有词,还跟一句“要不要看曼联VS切尔西?”这鬼精灵,知道老爸也是足球迷!第二天下班前,不放心,电话过去询问,执照考得如何。“考过啦,一定过的嘛。”说得轻描淡写。好医生认为,儿子从母亲身上遗传得更多,诚非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