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的记者又在我国公开的论文期刊上发现了猛料。北京的空间物理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导弹与太空飞行器》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宣称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的高频网络系统可以克服在高超音速下出现的等离子体屏蔽现象,能够与高超音速飞行器稳定可靠地通信。
关心航天事业的网友也许都知道,当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再入大气层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会出现通信中断,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等离子体鞘”对无线电波的屏蔽作用,也叫黑障。再入大气层的飞船、卫星、弹头在飞行的时候,机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使得机体周围的空气等离子化,形成一层极热的带电粒子。
这个带电粒子层能够反射、吸收和干扰无线电信号,并且这一层热空气是湍流,很难预测它的厚度和方向等性质。所以,通信问题很难解决。而高超音速飞行器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尤其是10马赫左右的高级货,这个问题很严重,反而是5马赫的低端货,黑障效应并不明显。显然,我们在研制更高速度的飞行器时,碰到了这个难题。而某些连5马赫都飞不利索的国家,是不需要这个技术的。空间物理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李斌和他的团队找到了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减弱“等离子体鞘”。首先,李斌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排汗冷却尖端”装置,放置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头锥上,能承受高速飞行的热量,并喷出含有亲电物质的液体或气体作为“出汗剂”,可以降低等离子体鞘的温度和电子密度。其次,他们减少了高超音速飞行器表面隔热层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将主要的通信天线置于飞行器的后部,以提高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是主要通过Ka波段进行通信。这个波段的无线电波超出了黑障的吸收截止频率,并且能够形成更集中的波束,可以穿透等离子体屏障。他们还发现在Ka波段的射频功率放大器中使用氮化镓技术可以缓解“发射功率和功耗之间的冲突”。而氮化镓技术是5g通信中的基础支撑之一,这方面中国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三是在通信协议和软件方面采用了更强大的算法,以确保在高超音速飞行时的噪声和干扰中传输正确的数据。
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使用由地面站、卫星和海上船只组成的高频通信网络就能够较好地解决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收发实时数据流的问题。
有了这个技术之后,高超音速武器就能够利用无线电数据链来控制,也能将传感器数据传回控制中心;这对于灵活的打击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大家常说的a射B导,就必须让导弹时刻接受控制信号。现在我们的高超音速导弹不仅能飞更高的速度,也具有了a射b导能力,其实战能力又将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最近两年,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不断获得重大进步: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7月中国试验了一种“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一架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南海上空释放了一个载荷,然后返回了基地;最近几个月来,中国的研究人员还研制成功了能够安装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识别像汽车一样小的移动目标的红外传感器;上个月,中国还进行了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飞行器的试飞。当这些技术组合在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大胆的想法?
面对中国的这些成就,美国的确十分焦虑。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发展的“部轨道轰炸系统”,以及美国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但还是那句话,现在考虑这些太难为他们了,先把5马赫飞利索了,再考虑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