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科工力量:没有日本机床,中国高端制造将一事无成?
送交者:  2021年11月15日16:40:43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科工力量

    科工力量提供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专业点评

2021-11-15 08:09:13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112504

【文/观察者网 科工力量】

“工业母机订单排到明年3月,工人三班倒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央视镜头下,国内机床厂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了满足急迫的市场需求,他们甚至决定加盖更多的厂房。“大而不强”曾是中国机床的代名词,为了打破“低端混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的魔咒,我们花费了七十年。

机床是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小到螺丝钉,大到航空发动机叶片,都需要机床来加工。它是装备制造业最普遍、最重要的基础加工工具,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在政府的相关文件中,机床被列为关键核心技术,排在新材料、高端芯片之前。可中国至今仍在“高端机床”的门前徘徊。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初,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短板’在哪里”,内容提到:“南京某机床厂研制的五坐标联动的珩齿机床,水平较高,但其数控系统、功能组件、液压元器件都是进口产品,占据总成本高达60%”。文章还指出:“机械产品由上千种零部件组成,如果关键工序出了问题,就可能给整机造成影响,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沈烈初发表的题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短板’在哪里”的文章

在习惯性认知中,中国早已是第一大机床生产国,也是第一大机床消费国。2019年,国内机床行业产值194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高达23%,与此同时,国内机床消费额223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7%。可在这种摊大饼式的“虚荣性”表象下,整个行业承受着“虚胖”,庞大的规模只是在为外资“输血”。

今年10月,《证券时报》刊发报道,分析国内机床订单暴增的原因,内容除了提到海外疫情倒逼制造业回流,导致国内企业需要更多的机床设备,还指出国内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对外高度依赖,自给率不到10%。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加工精度,为了保证整机的质量,显示器、传感器、伺服电机都需要进口。而昂贵的进口部件,压缩了整个行业的利润。

中国关键软肋受制于人,国外研究机构早已心中有数。中美贸易战打响之初,《日本经济新闻》就刊文指出:“华为手机1631种零部件中,来自日本的多达869种。与中国出口消费品相比,日本为全世界出口原材料、核心工艺、关键零部件,就连美国的军用组件也要从日本进口”。不可否认,在所谓的“日本经济停滞20年”期间,日本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修炼内功”,完成了向高端细分产业的蜕变。

2019年全球TOP 10数控机床企业排名(来源:赛迪顾问)

同样将时间拉回20年前,中国机床行业也面临野蛮生长期。当时,有两条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一是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二是通过收购实现跨越发展。为了迅速缩小差距,大多数厂商选择了后者,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自研技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而通过海外收购,不仅可以拿到专利技术,还能获得相应的市场,稳赚不赔。

从2000年到2010年,几桩重大收购案相继启动,比如,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后者拥有147年机床生产历史。再比如,大连机床收购美国英格索尔,这家美国公司手握数十个专利技术。2012年,沈阳机床成为全球量产第一的企业,大连机床也凭借极速扩张,位列世界第四。当时的报道铺天盖地,内容都是称赞:“东北辽宁出了两位机床‘状元’”。可这样闪亮的数据,在今天看来,更像是落日余晖。

知情人士曾回忆道:“在我们忙着‘做多’的时候,世界先进机床已经进化到‘做精’”。当中国数控机床技术仍停留在5轴阶段,国外已经进军9轴5联动。可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禁运5轴以上的先进机床技术。一般人的头发丝通常是60微米,而一个超高精度机床的工艺可以达到0.01微米,这比普通机床精确100倍。

除了外来的困局,内部挤压也将企业推向生死边缘。国内厂商无法突破高端,大量低端产品形成内卷,产能无处释放,资金无法回流。为了自救,沈阳机床也曾投入重资,研发高端智能机床,并在2014年全球首发。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他们甚至开创了机床行业的租赁模式:客户先交付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使用机床,之后按照加工的产品数量收取费用。大连机床甚至选择发展副业,迈入金融圈,希望通过对外投资,挽回损失。结果,租赁模式和金融投资让两家企业背负巨额的债务,最终无法逃脱破产的宿命。

回顾历史,中国机床产业的大起大落,恰恰是因为没有找到“技术”与“市场”的平衡点。解放前,只有上海、沈阳、昆明一些地方,有机器修理厂,它们可以生产一些简易的机床。到1949年,全国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只有1500台左右,不到10个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涉及机床工业的就有3个。

起初,我们的产品都是按照苏联的图纸生产仿制,后来积累了经验,开始培养人才。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按照苏联的教育体制,设立机床和工具专业,学制5年,直接授予机械工程师资格。一大批高技术人才都是从这里被输送出去。

拿中国最紧缺的数控机床来说,中国几乎和西方同步。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仅仅过了六年,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而且,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数控铣床采用了电子管计算机编程、磁带记录控制等多种新技术,总体设计思想,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处于同一个档次。

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中国第一台三坐标数控机床

70年代末,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开始使用,并且被用到数控机床上,这为美国、欧洲、日本的机床工业整体升级创造了条件。但这并没有大规模拉开中西技术差距,1980年,北京机床研究所曾通过日本发那科公司,引进吸收数控系统技术。可局限于时代背景,国内厂商更愿意与国外合资,比如说德国,他们把零部件运往中国组装,之后再贴上自己牌子,销售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企业内部人士曾回忆道:“为了让合作顺利进行,德国人在签署协议的时候,会外派工程师到中国,并给这些人配上奔驰车,后来有人却发现,这些车被用来接送中国厂长”。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必定是第一大机床消费国,也必定是第一大机床市场。刚打开国门时,与外界交流少,先入为主的认为国外的技术先进,与其花费巨大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还不如中外合资,共同在中国这片蓝海中掘金。甚至有工厂的采购人员提到:在当时的氛围下,如果购买国内的零部件出了问题,设计人员会把责任推卸给采购人员,指责产品质量差。如果购买的是国外的零部件,没人敢质疑。

在“市场”和“技术”间的摇摆中,国内也没有完全偏废哪一端,一直在寻求平衡点。从“六五(1981年到1985年)”之后,国家连续组织了几个五年计划,攻关数控技术。在2013年前后,也基本完成了从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的升级。虽然比西方晚了三十年,但这没能阻挡中国企业在“技术”与“市场”领域的双向探索。

重组整合、再聚力量突破高端,一直在进行。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破产后,被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整合。在今年4月举办的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通用技术集团作为“国家队”,不但一次发布了8款新产品,还展出了26台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机床。通用技术集团的机床底座,更是传承自北京机床研究所,后者一直坚守在技术一线。而在民营厂商中,包括创世纪、海天精工、浙海德曼、国盛智科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经向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挺进。

几年前,日媒曾对外公开表示:“没有日本机床,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将一事无成,只要日本封锁住大型机床,中国就根本造不出航母”。如今,这样的预测已经成为过去。经历了“中外合资、海外收购、技术吸收、制裁围堵”,中国机床产业变得越发成熟,“低端混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的魔咒开始被打破。机床产品的寿命期一般为十年,2011年全球机床产值和消费量达到高峰后,进入十年的下行期。如今,整个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存量替换,而海外疫情倒逼制造业回流,又带动了国内机床市场的繁荣。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加持下,突破高端已经触手可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支持独立新闻网站: 观察者
已有11410人赞赏支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一鸣 

热门评论 1条

  • 日本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修炼内功”,完成了向高端细分产业的蜕变。——这个泛滥的说法不知道是谁开的头,每次看到这种话就忍不住。试问一句,那怕你是生产最不值钱的卫生纸的,如果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市场足够大,你会放弃这个低端产业搞什么高端细分产业吗?资本不是文艺青年,一心要成为白风飘飘的绝世高手才算心满意足。真相是什么?日本的制造业是被逼的回缩到高端技术产业的,而这碗饭并不是那么好吃的,相较于全面的供应链优势,以局面技术扼制产业命脉,谋求高利润,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全局来讲,是重大的战略隐患,因为任何一次突发的技术革命都可能让其垄断的技术一夜之间分文不值,像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一样。而对于控制终端产品,终端市场,并建立起供应链全面优势的国家,优势地位的稳定程度会好很多,任何一方不投入非常长期的高成本的战略措施,都难已撼动。而且这种优势一但建立,就具备了以最低成本冲击上游局部技术的能力,所以这些年,我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不断攻破很多技术壁垒产品,拿下一个又一个山头。而吃卡脖子这碗饭的,由于离产业大环境太远,他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条件会会越来越不友好,技术升级的战略误判概率也因此会越来越大,试错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长期看去,就是吃着老本儿被动等着被替代的命运。日本的战略思维有严重的缺陷,像氢能,你是技术好,专利搞到一大半,但你都拴好绳套了,架不住别人不傻,脖子不伸给你行不行,人家换纯电的道,你的技术放着生锈吗?可对于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国家,技术饭能吃就吃,吃不到退而求其次,你还的来找我,我的制造体系依然是你的最优的选择。对于一个大国,全面稳定的产业战略优势才是最高权重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马前卒:1919年,全中国知识分子达成了
2020: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大联合时代的人民军
2019: 文一:国家为什么繁荣?——国民财富的
2018: 证明上帝存在的40个例证—29
2018: 生命篇 答复王神医关于灵魂的咨询
2017: 迪拜空展,2:44:00开始中国八一表演队
2017: 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攻击威胁 我国启动新型
2016: 俄国米格29舰载机未能降落在航母上掉地
2016: 特朗普接受《60分钟》专访全文: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