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刘统:走过毛泽东遇险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革命的艰难
送交者:  2021年06月28日20:22:17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刘统

    刘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1-06-28 07:25:18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

在人类历史上,一百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用了一百年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近期出版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中,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历史。

革命的火种何以点燃?百年之后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围绕着《火种》及背后的写作故事,观察者网专访了刘统教授。以下为采访全文:

【采访/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在《火种》中,您提到为了写好这段历史,不但要读档案和原始资料,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考察给您的认知和写作带来的影响吗?

刘统:我原来在军事科学院的时候,阅读了大量革命战争时期的档案,这些档案揭露了许多真实的历史情节,但有些细节问题记载得不是太清楚,所以必须要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把问题讲得更加具体细致。我可以分享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毛泽东浏阳遇险的经历。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曾经和斯诺谈过秋收起义之前他在浏阳遇险的故事。不过,当时只是大约地谈了一谈。后来,毛泽东的老乡谢觉哉写了一篇《浏阳遇险》,版本略有不同,他应该是听了毛泽东的讲述写出来的。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我去到了湖南浏阳市张家坊镇七溪村。当时,毛泽东是在七溪村被两个民团抓住的,民团想勒索他的钱财,不过当地的族长兼团防局长最后还是决定放了他。

毛泽东被释放之后,就再也不敢走大路了,于是他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了排埠村。他当时遇见了一位好心的农民,给他买了一双草鞋,还安顿了住宿。第二天,这位农民带路,送他到了铜鼓县城,这才脱险。

到那个地方去走了这一段路,你就能体会到当年毛泽东刚刚开始参加武装斗争,就遭遇了这么一场生死劫,对他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干革命不是闹着玩的,随时可能掉脑袋。这样的教训也使得毛泽东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格外谨慎,不轻易离开队伍。这是我从考察中得来的体悟。

油画《秋收起义》,图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第二个例子是红四军从圳下村到大柏地的起死回生之战。1929年2月,红四军因为没有粮食、生活困难,下了井冈山去寻找新的出路,路上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特别是在寻乌县的圳下村,他们清晨突然遇到国民党的袭击,朱德、毛泽东差点儿遇难。

毛泽东、朱德和陈毅死里逃生归队之后,就翻山越岭来到了罗福嶂,暂时避开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剿。从井冈山出发仅半个月,红四军三度大败,情绪非常低落,外加上饥寒交迫,部队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这时候想稳住部队非常不容易。

后来,红军一直走到了瑞金城北二十里的大柏地,在那里消灭了尾追之敌,这才起死回生。1933年,毛泽东再次经过大柏地,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就是为了纪念那场艰难的战斗。

从圳下村到大柏地有好几百里地,我们今天是开车走高速公路,但是毛泽东他们带的部队是风餐露宿,一步一步走过去的,由此可想革命的艰难。

考察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要数里数,看作战地形,和当地老百姓聊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真正明确某一场仗是怎么打的,具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的作用。

观察者网:您的书前半部分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感觉和近期热播的《觉醒年代》有些重合的内容。之后,您重点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为什么做这样安排?

刘统:《觉醒年代》主要表现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建党的过程,展现了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的觉醒。陈独秀是一个开风气者,但他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擅长写文章和演讲,但他不是去搞武装斗争的实践革命。他能开创一个党,但是他不能走到底,这是他的局限性。

毛泽东一开始也是书生,但是真正搞起武装斗争来,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并且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最后磨练成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觉得革命是分阶段的,有的人能起到一定阶段的作用,但是他走不到最后。有的人能开风气之先,但是他不会打仗,所以也只能起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而毛泽东从书生变为革命家的道路是非常艰难曲折的,也比陈独秀的故事更加精彩。所以我这本书前半截写的是知识分子,也写到了陈独秀探索的历程,后半截写的是毛泽东探索革命的历程。这样一对比也能看出来,写文章和干革命还是不一样的。

《觉醒年代》剧照

观察者网:《火种》的终章是写到了古田会议,您怎么评价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刘统:古田会议是毛泽东在红四军主持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亲自写了《古田会议决议》,全面阐述了他自己探索的中国革命的建军思想。可以说这是在武装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找到了自己正确的革命方向和道路。

我这本书叫作《火种》,革命的初期是中共一大点燃了第一个火种,中国有了共产党,但是这个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那些早期的参与者大多是读书人,他们还不太懂得革命是怎么回事,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事儿。后来进入了武装斗争阶段,一些人脱党了,另一批坚定的共产党人则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但是,武装斗争怎么进行?大家一开始也很迷茫,也是在不断的失败和流血牺牲中探索出了一条道路。毛泽东是因为上了井冈山,通过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摸索出了一条生存之道,所以他萌生了一种自己的革命思想。

不过,这种思想和当时共产国际的路线是完全不一样的。毛泽东一开始是“少数派”,但真理有时正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古田,经过了实践的摸索,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所以,我觉得古田会议又是一个火种,点燃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写到这里结尾,我就感觉是对中国革命进行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古田军号》剧照

观察者网:今天,许多90后、00后都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毛主席的故事怀有极大的兴趣。为什么在年轻群体中会重新兴起这股党史、革命史学习热潮?

刘统: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奋斗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毛泽东刚开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压迫者,所以他说,不压迫不能革命,越有压力,他越要革命,越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又受了很多的磨练和考验,所以毛泽东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但是光有坚定的意志还不够,毛泽东还特别善于动脑子,探索理论和具体问题,所以他比一些人更有自己的思想。

就此而言,毛泽东的道路其实是很多青年都会经历的道路,青年们也需要从社会底层一步步向上奋斗。这方面是有共鸣的。

观察者网:从您的写作经验出发,您觉得该怎么写好领袖的故事?

刘统:第一个是要平民化,不要神化。伟人也是一步步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把一个人写得多么高大上。他们都曾经迷茫过,都曾经彷徨过,都曾经在痛苦中探索。这些人年轻的时候都是经历过很多痛苦的,不是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个就是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看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结果再反过头来总结它,就显得不真实,就显得“事后诸葛亮”。但是如果你回到历史的现场去考虑,就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比如说毛泽东在上井冈山之前,走到三湾的时候,大家都看不到前进的方向,都想逃跑,队伍已经是快要走垮了。这个时候,毛泽东第一步是先稳定队伍,支部建在连上;第二就是联络井冈山上的土匪,看能不能上山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这些关键时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来。所以毛泽东说,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人。当你不知道明天的结果时,就需要你做出决断,拿出勇气来。我觉得站到历史的现场来回顾历史问题,就能让我们看到领袖的与众不同。

《觉醒年代》中的毛泽东

观察者网:现在,“新革命史”开始流行起来。这种研究范式强调要从更多元、细腻的角度呈现革命史,更关注革命者在革命活动中的心态与情感。您怎么看这种研究范式?

刘统:研究历史需要秉持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历史,一定要把它的背景、相关偶然因素都搞清楚,才能明白历史的发展规律。没有微观、没有细节,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细节的研究又不等于碎片化。如果太碎片化了,就难以形成一个宏观的结论,归纳出蕴含于历史事件中的道理。我在研究中,是通过细节体现一个大的规律,也就是说,我的头脑里是有一条线索的,为了说明这个线索和规律,我也用了大量的细节来进行说明,让读者能够读得进去。

观察者网:在书的后记中,您就提到过一个关于章太炎在苏州讲习国学的有趣细节:“章自己讲得昏昏欲睡。听到街上报童喊号外,立刻精神一振,叫学生买报来,一边看新闻一边侃侃而谈时政。原来他内心深处,还没有熄灭革命之火啊!”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家。我们该怎么理解他的这种革命热情?

刘统:太炎先生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是个性情中人。首先他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参加革命首先是反对清朝。另外这种爱国的情怀一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

但是在政治上,他又没有政治家的那种“长袖善舞”。他经常特立独行,一会儿骂孙中山,一会儿骂袁世凯。并且他没有群众基础,不知道怎么去深入群众,不知道怎么去组织民众。

这就注定太炎先生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只好离开革命,自己去研究国学,但是他的内心还是有革命冲动的,他还在关心中国的抗日战争,关心中国的局势。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从来没有消失过,这就是他可爱的地方。

观察者网:读您的《火种》、《战上海》,让人深感“寻路”的历程是充满曲折性和残酷性的。在当下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您觉得回顾这些历史,对于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刘统:还是那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这本书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为的是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因为它的软弱性是由其内部复杂的矛盾决定的。它注定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有政治方向的政党力量,所以那么多次的起义,甚至到了民国,最后还是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早期是由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组成,后来它主要的发展动力就是依靠民众,实现民族解放,实现贫苦阶层的解放,它代表的是最大多数的民众。

中国共产党因为依靠民众,所以能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来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组织经验、政治斗争经验,所以才能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不怕西方的封锁制裁,坚持走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们的国家体制到现在为止都是独立自主的,不是高度依赖外国,高度依赖世界经济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风险,就可以在别人围堵你、封锁你的时候,仍然坚定地掌舵。建党以来这一百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这一个道理。

《火种》书影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调整预备役部队领导
2020: 战争临界点!习近平命令预备役收归中央
2019: 特朗普见普京:不要干预美国大选哦
2019: 央视独家: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
2018: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
2018: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