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实战 空军“金头盔”比武探索采用“准击落制” |
送交者: 2018年07月23日05:53:1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关键字: 从飞行员到战斗员—— 急需的是一个嬗变的熔炉 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样,“金头盔”比武一开始面对的并非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在一次次思想观念的争鸣和交锋中成长。 “与其说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不如说是给大家立一个门槛。”谈到当年策划组织“金头盔”比武的初衷,时任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的亢卫民如是说。 有着近3000个飞行小时的“老飞”亢卫民,深知我们有些飞行员的差距:能飞,但不一定能打——拉出来能把数据飞得很漂亮的飞行员,却不一定都是能打仗的战斗员。 “飞行员”与“战斗员”之间有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就是“自由空战”。当年组织“金头盔”比武,就是要给空军飞行员提供一面镜子,让众多飞行员从这面镜子里看清自己的本领,看清自己与打胜仗还有多远。 想法很好,但问题也来了:谁能保障安全? 具体说到空战的训练,为保证安全,曾有一段时间,飞行员进行的是“保持一定高度差的空战”。有了这个“高度差”,保证了训练“安全”,但在实战中肯定是“最不安全”的。 参加首届比武的李红文,有一个痛彻心扉的体会:几十年如一日,空战训练始终保持高度差,按照固定的套路飞着长年不变的战法,飞行员的空战素养和战斗作风始终有一种“被包裹”的感觉,打仗的潜能和激情始终激发不出来。 “高度差”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空军飞行员实战化训练的手脚,也限制了广大飞行员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用“高度差”训练出来的飞行员,未来战场上不要说消灭敌人,就连保存自己也令人担忧。 “金头盔”比武的设想提出之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一次次讨论、调研和论证,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提升实战能力就必须消除“高度差”,安全不是保出来的,是练出来打出来的。 首届“金头盔”,还不敢堂而皇之称之为比武,而是叫“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考核也不是在一个地方一次性进行的,而是在多地分批组织的。 当时组织者的想法是,把孩子生出来再说,至于取什么名字、场面宏不宏大并不重要。 令人没想到的是,首届“金头盔”比武,在空军乃至全军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好评如潮。 空军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空军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成功实践。 参训的飞行员普遍反映:体会深刻,收获很大,空战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更多的有识之士则看到:自由空战不仅消除了“高度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飞行员的训练热情,也极大地解放了战斗力! 不过,思维坚冰不是通过一次努力就能够彻底打破的。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军的训练场上迎来了新的春天。“能打仗、打胜仗”的号角,一扫各种质疑和担心,掀起了实战化练兵的热潮。 2013年,第三届“金头盔”比武拉开了战幕,空军进一步完善了对抗交战规则、协同规则、安全规则和空战评估方法及标准。 也正是在这一年,“金头盔”比武还搞不搞的质疑销声匿迹,把“金头盔”比武如何搞得更好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从歪招到奇招—— 创造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如果说“金头盔”比武有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话,首届比武那个42∶0的比分,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标”。 这场空战打下来,输的一方不要说飞行员不服气,连他们整个团队都不服气。 为什么不服气?输的一方认为赢的一方胜之不武,用的是“歪招”。 用了啥“歪招”? 现任西部战区空军副司令员的亢卫民,笑着给记者解释:“是啥歪招啊!赢的一方用的不是什么奇招,也不是什么歪招,是再正不过的正招。” 亢卫民副司令员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 对抗空战,就像两个拿着矛和盾的武士在一间黑屋子里搏杀。突然,搏杀的一方掏出了一个手电筒,把对手晃得睁不开眼了,最后打得对手丢盔卸甲,没有还手之力。 这个“手电筒”,就是“电子干扰”。 现代战争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信息化。兵马未动,电子对抗先行。一个战斗机飞行员,不会干扰和抗干扰,就是有再好的矛和盾,也可能吃败仗。 经历过“金头盔”比武,飞行员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时任原沈空某团副参谋长的王晖就在比武体会中写道:没有信息的支撑,我们就成为睁眼瞎,升空作战就成为别人的靶子。 自此以后,“无电抗、不起飞”便成了一个法则,“电子干扰和抗干扰”就成了自由空战的“标配”。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金头盔”比武,核心就是要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每一年的比武,光有正招还不行,还得有新招、奇招甚至绝招,要靠创新来驱动和提升战斗力。“金头盔”是飞行员至高无上的荣誉,更应该戴在有金点子、金思维、金思想的飞行员头上。 不可否认,在实战化对抗中,确实出现过“歪招”。“金头盔”比武的态度是,不放过一个“歪招”,也不错杀一个“奇招”。 曾经,有的飞行员在比武中祭出了“非完全仪表状态”的打法。他的这个战法,到底行不行,大家各抒己见。 有人专门刊文否定了这一打法,称在实战中是不可行的。 这个打法到底是一个新招,还是一个歪招?纸上争论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不错杀一个创新战法,空军决定通过打实弹来进行验证。 实弹验证证明,这是一个在一定条件下可行的战法。 现代战争,有作战原则,没有一定之规;有制胜机理,没有固定套路。在波谲云诡的战场上,过去是,将来也还是,以变应变的创新力永远是战争制胜的法宝。 鼓励创新,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是“金头盔”比武的初衷,也是目的。其结果是给航空兵部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激发了大家对武器装备更深层次的研究。要想练出狠招绝招,不对武器装备进行深入研究,不把武器装备练到极致,是难以做到的。现如今,武器装备都被使用到了极限,很少还能找到沉睡的功能。 ——牵引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升级。以前是被武器装备牵着鼻子走,现在是飞行员们许多创新战法,倒逼着科研院所和厂家,去对武器装备进行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使得国产战机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积分制到击落制—— 贴近实战的追求永无止境 “金头盔”比武迄今举行了七届。如果说像一场婚姻一样有“七年之痒”的话,那就是对比赛打分存在的“争议”。 自由空战竞赛一开始采用的是积分制。好处是能比较准确完整地评估出竞赛双方所展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足之处就是离实战有点距离。 如何不断缩小与实战的距离?近几届“金头盔”比武探索采用“准击落制”。所谓“准击落制”就是评胜负以谁先把对手击落为准,而空中对抗不中止。这种竞赛规则被认为更为接近实战。真正在实战过程中,要是一上来就被人家击落了,后面哪还有机会开第二炮呀。抢攻和首发命中在自由空战中,非常非常重要,给你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而且稍纵即逝。“金头盔”比武,就是要锤炼战斗机飞行员一锤定音的制胜能力。 赞同积分制的人认为,击落制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再说了,飞行员一上天就被“击落”,结束了比赛,战机携带的好几吨油怎么办,不都浪费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分制更符合提高训练的效费比要求。 近些年,实战化训练在全军如火如荼地展开,什么样的训练才更接近实战?这一直是广大官兵在军事训练中不断研究的课题,而“实战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则成了大家一个共识。 “金头盔”比武有关争议的存在,说明有问题在被发现。发现问题越具体,解决问题才会越实,我们才离实战化越近。 实际上,随着对抗空战训练的不断深入开展,竞赛规则也在不断完善。有人就建议,可以依托实时评估系统对击落制加以改进,引进带“复活机制”的多回合比武的思路。总之,既要不断地贴近实战,又要不断地提高训练的效费比。 赛场可以无限地接近实战,但赛场和战场毕竟还不是一回事。贴近实战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金头盔”比武在打通与战场“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进行的可贵探索。 不管是参赛者,还是组织者,大家发现在争议中也无形地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看到了一顶更为耀眼的思想的“金头盔”。飞行员在天空争夺“金头盔”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大家关于实战化思想和理念的“自由空战”则是长久的,永无止境。 没有当年的解放思想,也不会有今天的改革开放。飞行员刘期鸿参加了“金头盔”比武之后,在他的总结体会中写道:“自由空战”不仅放开了空战的“高度差”,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放开了飞行员理念上的“高度差”。 小智治事,大智治人,睿智治法。“金头盔”比武的规则,在各种积极的争论中得到了不断完善,也为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我军飞行员的实战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基础。今年年初,空军新一代军事训练法规颁布施行。在新一代军事训练法规中,我们看到了训练法规更加注重“一切训练都是为了作战”理念,也看到了“金头盔”比武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为新训练法规所做出的贡献。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