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博发科普文 让你再也不会忘记“罍”字读音 |
送交者: 2016年12月16日23:23:04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罍四川广汉三星堆罍怎么念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罍?这个“田田田缶”怎么念?近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微发长文章科普了,上课! 罍(léi),《诗经》、《尔雅》、《说文解字》这些古书里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大致上说它是一种大型的装酒的容器,用于祭祀等比较重大的礼仪活动。但它到底长什么样子?没有个插图啥的大家也都说不清楚。直到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的《考古图》(此“考古”主要是通过文字考据来理解古物,和以地层学、类型学为根基的现代考古学Archaeology差异非常大)中终于出现了罍的图文记录!如下: 这件东西没有自名,也就是器身上没有标明自己叫个啥,“罍”这个名字是吕大临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加的,现在看来就这件器物本身而言还是很对的,但在书中另外一个罍却被他命名成“三耳大壶”……瞧这画风变的,简直从“少侠”变成了“壮士”,小女子佩服。 后来南宋赵九成的《续考古图》中,一个明明是觚的东西却被判断成是罍。当然,看原文,作者也是有些怀疑的,但这玩意何止是“状如觚”,它真的就是觚啊! 然后金石学家们、考据学家们、考古学家们就这样在千年不断的摸索、讨论、匡正中(此处省略十万字,其实关于青铜器命名的问题,可以说大多数都有问题,大家不要慌,像堆主这样习惯了也就好了……)渐渐统一了标准现在认为常见的罍基本就是下面这种样子:敛口、有肩、鼓腹斜收、有圈足。 以上这些主要是圆罍,最常见,还有方罍,数量相对较少,最著名的就是皿方罍。一般而言,方体的铜器制作难度比较大,装饰常常也更华丽,等级比圆体铜器要高一些。不信堆主随便举几个例子啊,大家看是不是重要哈:司母戊大方鼎、司母辛大方鼎、皿方罍、四羊方尊、莲鹤方壶…… 皿方罍 这里说明一下,罍这种器物呢,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晚期趋于消亡,虽然相比起鼎这种不得了的器物,流行的时间显得比较短,但绝对时间也有千年上下,说起来也是相当长了,这么长的时间内变化也大,为了防止不熟悉相关内容的朋友感到崩溃,我们举例子就举了与我堆铜器大约同时代的这几个,外形相似性比较高。 说完器物,然后说字。 罍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写法非常妖艳,花得不得了。不信你们看: 罍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 曲里拐弯,完全看不懂是啥子意思对不对?其实这个字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刻满了云雷纹的一种器皿。《尔雅注疏》里,邢昺(念饼)说“罍之所以叫罍,就是因为上面装饰着云雷纹”。大家看1和3,都是上半部分表示雷,下半部分表示器皿。2就只是一个雷,古代同音字经常相同,罍和雷有时就是一个意思。 可是,为啥我只看到几个圆圈圈,像“田”一样,云雷纹在哪里? 莫急嘛,下面我们就来讲云雷纹。 一般认为,柔和的回旋线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是雷纹,用图示意就是这样: 但很多时候呢,实物上的云纹和雷纹区分得并不明显,我们常常就统称为云雷纹。云雷纹在商周青铜器上出现得那叫一个普遍,何止是罍,几乎所有青铜器上都能见到云雷纹。 有这种非常单纯的作主纹饰的。 有这种变化组合着作主纹饰的。 更多的是作为地纹来填充空间。比如下面这样,主纹是凸出的兽面纹,其余的空间就装饰阴线的云雷纹。 好了,我们已经认识云雷纹了。可是这些回旋线和上面罍字甲骨文、金文写法中花里胡哨的那些“田”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那些不是田,有种说法说那其实是车轮。我们看,繁体字的車中间也是一个田,但其实是车轮,不信你们看甲骨文的车字,还能说那是田地的田吗?很明显就是两个车轮了吧。 所以,云雷纹的雷,底下那个田也不是田地,是车轮的意思。那么,打雷和车轮有什么关系啊?要说本来确实也没啥关系,但是古人当初在造这个雷字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因为天上打雷它也没有具体形象啊,不好描绘,咋个办呢?换个思维吧,打雷虽然具体样子不好描绘,但是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轰轰隆隆的声音大,这个声音特别像马车疾驰而过时车轮发出的声音,于是聪慧的古人就一道闪电加几个车轮就成了一个雷字,如下图(注意,这可是一个有声音的文字哟!): 雷字的写法 有时候也会稍微简化一下像第三种写法那样,形象上就和雷纹非常相像了。 至于云纹,对照一下云字的甲骨文写法就很清楚了,卷曲的样子几乎一样。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云雷纹就一定是按照甲骨文中云、雷两个字的写法而创造出来的,相反,这是我们根据云雷纹的样子和汉字云雷很像而给它们取了这样的名字,就像青铜器上常见的什么波带纹、焦叶纹一样。但不同的是,云雷纹可能确实有着象征云雷的涵义,就像《说文》中所说的:“櫑或从缶作罍。龟目酒尊,刻木作雲雷象,象施不窮也。”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罍字,让我们捋一下思路:车轮——打雷——雷纹——刻有雷纹的青铜器——罍。清楚?明白? 再放一张我堆出土的罍的照片吧,估计你们都忘了罍长啥样子了。 堆主:“大家这回记住罍字的读音了吗?” 答:“记住了!打雷的声音!”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