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分析欧佩克组织时日不多
彭博社分析称,面对长达9个月的价格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仍在拒绝以减产换油价上涨。然而,历史告诉我们,OPEC的时日或许不多了。
当前,美国页岩钻探商及开采加拿大油砂的油企产量持续增长,但生产成本相对较高。OPEC郑重宣布,为捍卫市场份额,决定不减产。这种策略能够成功,取决于“油价持续下跌会导致OPEC之外的产油商削减产出”的可能性。换言之,OPEC是在赌自己在全球油市中的影响力。统计数据显示,OPEC在全球原油供应中占据40%的份额。
不过,世界银行集团列出的一段历史表明,在面对市场力量和技术革新时想要保住一个大宗商品卡特尔是多么困难。
二战后,一系列旨在管理大宗商品交易(包括小麦、糖、锡、咖啡和橄榄油)的协议接踵而来。同时,为了稳定价格水平,生产和消费国经常会就一些交易展开谈判。然而,最终所有的协议都失败了——除了备受全球关注的OPEC。创建于1960年,沙特是OPEC的“大哥大”。
以锡为例。过去,人们习惯用锡纸来包裹剩菜剩饭。很多饮料罐头包装盒的原材料也是锡。现在,一种更轻的金属——铝,逐渐取代了锡。相比较而言,锡的抗腐蚀性不如铝。世界银行指出,铝作为一种替代品的日益普及,是导致创建于1954年的锡卡特尔在1985年衰败的主要因素。
再来看看天然橡胶的命运。天然橡胶的三大主要生产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曾与1979年联手创建天然橡胶卡特尔。以美元为计算单位的橡胶价格,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幅下跌,主要归因于亚洲金融危机催生出的需求疲软。世界银行指出,价格下跌,橡胶企业原本应该削减产量,然而成员国本币的大幅贬值却导致橡胶本地价格大幅攀升,致使生产商增产。1999年,天然橡胶卡特尔崩溃。
那么,OPEC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上个世纪70年代,OPEC成员国决定提高全球油价,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共同减少石油产出实现了这个目标。从1973年至1974年,油价(根据总体通货膨胀水平进行了调整)的涨幅在50%以上。几年之后,OPEC又一次故伎重演。从1979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然而,现如今,别国新供应商的加入,以及愈演愈烈的内讧,正在一点点吞噬OPEC的影响力。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能源和环境问题资深研究员Michael Levi认为,OPEC的整体影响力大不如从前。
世界银行预计,“非常规”和更高生产成本的玩家,比如说美国页岩钻探商,甚至是生物燃料生产商,或许会在油市中充当“调节者”的角色。
当然,并不是说OPEC这次彻底要玩完了。世界银行表示,不像其他大宗商品生产联合组织,没有法律条款规定OPEC应如何对油市进行干预,这就使得OPEC在做出回应时更具灵活性。(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