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 “甲亢哥” 来中国,只整“发癫”流量? zt |
送交者: 2025年04月08日07:07:35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顶流 “甲亢哥” 来中国,只整“发癫”流量?这两天,你应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到过Speed这个名字。 这个在YouTube上坐拥3700万粉丝的美国超级网红,目前正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 所到之处,都在国内外引起狂风巨浪。 油管千万网红中国整活 看到甲亢哥来中国,我感觉他每时每刻都在刷新自己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认知。 外国网友们惊奇的发现,中国人没有咄咄逼人,没有不礼貌。 在北京逛胡同时他想要骑车,随机拦下了一位路人,问能不能借用他的电瓶车。 结果下一秒,就撕开外套露出了里面的梅西球衣,甲亢哥当场红温。因为甲亢哥另一个知名标签是“C罗球迷”。 他临时起意,要去郑州拜师学习少林寺功夫。官方文旅及时出手,邀请了真正武学大师梁小龙传授几招。 走在街上,居民们给他塞水果奶茶;去其他地方吃火锅、买东西,都被当地人热情的免单,送小礼物。 ![]() 抽象、好客、体面……直播中的各种小细节,彻底刷新了老外对中国人的认知。 要知道,当时他在巴西直播可是刚落地就被“黑帮”真实了。 ![]() 他这种宣传、了解中国的方式,和以往外国网红都不一样。 早期的外国网红,内容都是清一色的“中国真美啊”“我爱中国”,走在街上证明没有被“零元购”…… 或者是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高科技和先进之处,但根本触及不到真实的生活。 他们大多抱着圈钱和吸粉的目的。外国人无法从这些视频中感受到真正的中国热情和魅力。 甲亢哥没有用传统套路来直播中国,可以说,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考答案”。 越是真实,越能打碎不好的滤镜。 那么,老外宣传中国的方式发生转变以后,外国观众还会有刻板印象吗? 他们能感受到真实的中国吗? 老外的中国发家路 老外在中国的发家史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最早,他们是通过综艺节目出圈,通过在节目上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幽默从而得到国人的关注。 典型如2015年的爆红综艺《世界青年说》。 这个阶段,老外的走红得益于满足了国人对“外国人看中国”的好奇心。 这些老外通过发表观点连接了两个世界,让我们知道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什么样子。 ![]() 但并不是所有老外都能上综艺,那些上不了节目的老外也抓住了这种心理需求,开启了第二阶段—— 自己录视频,展现“我爱中国”。 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网红“伏拉夫”。 伏拉夫每天围绕“爱中国”发视频,又盛赞中国高铁和移动支付,粉丝很快破了千万。收入最多的时候,光广告收入,每月就能达到6位数。 因为了解了之后,下一步就是希望得到评价。 人都有一种慕强心理,我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借由老外的嘴实现正名。 但是这些博主的内容太过相似。而且因为要表现出“外国人视角”的陌生感,他们的反应都很夸张。 过重的表演痕迹让捞钱目的过于明显,最后反而变成了笑料。 然后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本土化时期。 通过相对客观的评价来反映中西方的差异,“无脑吹捧”的内容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恰到好处的“夸张反应”。 他们有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中文流利,了解且愿意学习中国文化。 国人喜欢看,是因为我们对老外的期待从“看新鲜”变成“找认同”。 不止希望他们能认可中国,更希望他们能融入中国,甚至比中国人更懂中国。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由文化话语权转移而带来的爽点的变化。 以前,是通过外国人的惊讶来确认“我们很强”,现在是通过老外“中国通”的人设来证明“我们很强”。 但是说到底,这些老外的走红并不会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带来任何助益,因为他们是内宣而非外宣,是做给国人看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 但甲亢哥和他们完全不一样,重新开辟了一个新阶段—— 通过娱乐、抽象、无剪辑的随机互动直播形式,让全球加入互动狂欢。 这些民间的真实互动,客观上削弱了外媒对中国的偏见框架。 油管千万网红的体量让甲亢哥四场户外直播平均播放超600万,十几个小时就扭转外媒报道,让老外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全球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具有吸引力的中国”。 还有网友称,“这些视频犹如世界的愈合剂,谢谢你speed”。 甲亢哥这样的外国网红,更能吸引大家? 其实在去年,中国发布对外144小时免签政策后,大批老外的旅游vlog就已经让中国在外网上小火了一把。 他们震惊于卫生间免费,洗浴中心像宫殿,坐高铁不用纸质票,连肯德基的中国限定都比本土的好吃。 和甲亢哥一样,他们的旅行vlog也反向激发了更多老外来中国玩的兴趣。 在油管和洋抖上“China Travel”也成了热门标签,只要视频带上这个话题,播放量基本都在几十万乃至百万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本身存在一种“第三方身份豁免”的心理。 拿甲亢哥来说,他是美国网红,而西方受众本来就对来自“己方阵营”的描述容忍度更高。 而且作为整活博主,身份的红利让观众会默认他是“来找乐子的”。 娱乐等于去政治化。 他的疯癫形象虽然显得“无脑”,但却降低了攻击性,他无意中展示的中国正面细节也不会让观众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叙事”。 西方观众更愿意接受“一个美国傻小子的亲眼所见”,而非中国人的表达。 ![]() 况且在观看搞笑视频时,人会处于心理放松状态,防御性较低,这就会让一些细节信息以“潜意识”方式植入观众认知,而非触发意识形态反驳。 而且,算法也是梗偏爱“自己人”。 YouTube、TikTok等平台对西方创作者的内容审核更宽松,所以西方人直播中偶现的中国正能量片段不会被标记为“虚假信息”。但如果是中国博主发布相同内容,那就很可能被限流。 同样的事实,由不同身份的人说出,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可信度。 在国际传播战场上,有时一个玩闹的网红,比一百个外交官更能打破认知壁垒。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4: | 以色列突然撤军,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zt | |
2024: |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457亿美元 zt | |
2023: | 接下来的几个月到十个月再扔四五千亿米 | |
2023: | 可探索与空客的 C939 前瞻联合项目,目标 | |
2022: | 为何俄罗斯不能迅速攻下乌克兰?大国打 | |
2022: | 人民币国际化不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 |
2021: | 中国的制裁有没有用? | |
2021: | 我就不明白了,美国黑人为什么对华裔说 | |
2020: | 中国如何摆脱疫情过后被西方世界群殴 | |
2020: | 留学生拿到“使馆包”不领情,结果被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