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川普注定解决不了美国重新工业化问题 zt
送交者:  2024年12月25日22:24:36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特朗普注定解决不了美国重新工业化问题

这是一篇之前发在小号上的文章,这次又做了不少增删,我自己挺满意,大家可以看看。

大约2020年左右,FOX在大湖区,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铁锈带”,搞过一个调查,调查美国人工薪阶级最想念的年代。

按照不少人的描述,大概就是上世纪"二战"结束后那段时间。轰鸣的工厂,坐着地铁公交去上班的工人,上班的时候跟工友说说笑笑,八小时工作下班后回家看球赛或者邻里们聚在小操场陪孩子玩棒球,与此同时老婆正在厨房里做饭。

那段时间太美好,以至于很多电影里出现那段时间的场景,会使用那种温馨的金黄色滤镜。

说到这里,大家不知道意识到一个问题没,美国人说的"制造业",似乎好像跟咱们说的不是一码事。

同样是FOX,把富士康工厂里的画面给美国人看,哪怕那些口口声声无限怀念制造业的工人看了都摇头,然后告诉他们这些富士康工人每天要工作12小时,每周只休息一天,节假日都要加班。

更夸张的是,加班这是是员工们强烈要求的,因为不加班,大家每个月收入糊口都够呛。最后告诉美国人,这些工人的工资只有4美元一小时,美国人都快晕过去了。

是啊,哪怕以福利落后而著称的美国,他们每天不上班,跟《无耻之徒》里的弗兰克一样不上班专注骗福利,收入都远远不止这个数。

当然了,美国人还没看到更离谱的,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每小时的时薪是1.5美元,听了这个估计美国人都自闭了。

可见美国人理解的制造业版本已经落后了,他们以为自己要把搬到中国的企业搬回去,不知道现在跟他们竞争的已经是印度人印尼人,那些人的成本更低,工作环境更离谱。

而且美国基层老百姓还有个执念,觉得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如果搬回美国,首先得遵守美国劳动法吧,其次那么艰苦,是不是应该有艰苦补助?而且考虑到工作类型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不是应该大幅降低工作强度?

啥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如果这样搞,富士康得用全球利润来养着美国这边这群活爹。

之前日本NHK也有个纪录片,本田美国工厂和中国工厂,美国工人的懒散和中国工人的景然有序形成了巨大反差。

而且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中国这边的工人都是20来岁,但是美国工厂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三十多岁算年轻的。要不是美国通过法案规定在美国卖车必须在美国建厂,根本不会有那些美国汽车工厂。

日本人看这些纪录片的时候,也在反思相同的问题,那些制造业就算留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老百姓里到底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又有多少人能在那里边待下去?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已经在制造业领域节节败退,打败他们的,不是什么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更不是后来的中国人,单纯就是亚当斯密和哈耶克,是那双看不见的手,美国繁荣是因为这只手,制造业迁出也是因为这只手。

还有潜藏在人性里的好逸恶劳,只要生活品质稍微上升点,老百姓宁愿去端盘子、也死都不会去工厂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说改开后全国有几个地方的人是坚决不进厂的。比如北京上海的人不进厂,这个好理解,这俩城市本身就是中国相对富裕地区,他们当中有钱的去做买卖,没钱的去摆摊,就是不进厂。

东北人也不进厂,因为在东北人的眼里,他们的“厂”是《你好李焕英》里的那种工人们住在厂里一切被包圆,在厂里生老病死都有人管,而不是富士康那样的高度重复的流水线。东北人倾向于去做买卖开饭店,最次也开出租车,坐着就把钱赚了,坚决不进厂。

所以制造业回迁这事上边,特朗普和他那个小伙伴根本没搞明白,或者说他们自己是明白的,但是很清楚自己的选民都是一群啥脑子,于是对主要矛盾避而不谈,疯狂煽动对华仇恨。

他们很清楚制造业重回美国就是个梦,90%的制造业就算回去了,他们的选民也不可能进厂,宁愿去公园搭帐篷做流浪汉也不进厂。

现在一般认为,想搞那种劳动密集的工厂型的工业化,得有大量农村人口,村里种地比工厂还苦,还赚不到钱,这些人就愿意进厂,一旦过了那个阶段,就不愿意进去了。

这其实就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提到的一个东西,叫“技术陷阱”。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人类驯化了小麦,小麦事实上也让人类人口暴涨。但是代价也很明显,束缚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还出现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而且农民的生活品质掉的不成样了。

现在的人已经没法想象以前的农民有多苦了,我老家那边农民已经很少干农活了,主要也是机械设备在干,东北山东就更是了。

工业出现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快速提升,商品的生产一日千里,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大家看历史书也能看出来,维多利亚时代作为大英最辉煌的时代,底层老百姓过的却不如猪。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会带来幸福感的大幅提升,但不是所有技术、在每个阶段都这样,有些技术反而让人更苦了。

后来那些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上层终于想明白了,这就是发展的代价。

一开始上层老爷们很无所谓,代价就代价吧,反正不用老爷们承担。再后来英国老百姓闹得不行,英国人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既然代价是不可避免的,那为啥不让别人承担呢?于是把最累最苦的那部分转移到了印度等殖民地。

这也是为啥美国人底层人无限怀念战后时光,因为那时候美国也把那种最艰苦、代价最大的那部分产业转移到了日韩东南亚,美国留下来附加值比较高还不太累的那部分,再后来那部分也走了。

现在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不仅仅是美国,全世界稍微富裕点、人口众多的国家都得面对,低端产业大家不愿意进厂,高端产业跟大部分人无关。

现在还叠加了一个大问题,就是AI也在抢工作。

那问题就来了,制造业回不去了,美国老百姓怎么办?

现在把这事想得最明白的,恰是那个杨泽安和桑德斯,或者说他俩代表着美国政界里看清事实真相的那类人。只是脑子这东西在哪都是个好东西,他们的支持者依旧太少。

但是这俩人的观念普遍被认为太“左”,支持他们的主要也是一部分科技大佬和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这些人代表着未来,可是数量上太少了,尤其还受党内打压,尤其桑德斯。

他俩的主张合在一起,可能才构成了未来的全貌:

1、桑德斯认为制造业再也回不来了,不只是成本的问题,而是美国人几乎不可能去碰那些产业,富士康给他们五倍亚洲工资他们也不去。这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包括后来的日本韩国,都是这样,一旦过了那个阶段,年轻人死都不进厂。

2、杨泽安更进一步,他认为什么制造业转移什么的,都不是大事,真正麻烦的是自动化和AI的进步,这玩意会导致大量的失业。

他俩认为无论是把产能转移到亚洲,还是大量引入AI和自动化,这两件事都有两个共同的后果:

大规模失业;

大资本通过拉高效率降低成本赚了更多的钱,普通人却被排除在了这场盛宴之外。

所以桑德斯的想法是,实现全民医保、公立大学免费、提高最低工资。

杨安泽引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的数据,认为自动化和信息化浪潮到2015年已经摧毁了40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将在未来的12年里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替代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的工作岗位。最大的问题是,自动化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自动化是个极度资本和脑力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投资,需要顶级天才,唯独不需要太多人。

大家知道吧,美国有180万卡车司机,这个岗位整体来讲收入很不错,一直也都是美国没考上大学年轻人的就业缓冲垫。这段时间他们也瑟瑟发抖,因为马斯克正在对出租车下手,下一步就要搞他们。

对此,杨安泽说,美国政府必须为最广大的美国人民提供无条件的基本收入。他建议每个月发1000美元,这个收入在美国类似一个“泡面收入”,也就是保障基本的生活所需。更关键的是,用发钱这种方式来弥补基层购买力,避免消费不足引发的“需求危机”。

由此产生的巨额财政窟窿,由谁来填呢?向富人征税,向华尔街征税。因为大量投入无论是自动化还是转移产能,本质都是大资本在利用成本洼地和新技术降成本,这个过程中大资本都赚到了钱,是时候让他们为了社会问题承担成本了。

这一点川普其实是较为回避的,因为他自己就是大资本家,背后是犹太资本和石油集团,他们家几乎就是半个犹太家族,不太愿意对资本加税。不仅不愿意加,还想减税,差额从关税里征收。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更愿意在进口商品上加税。他其实也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让制造业回国,但是可以让中国制造业分一部分去越南印度孟加拉墨西哥,还能赚钱补财政。

不过美国这些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相比产业迁出,自动化对美国的冲击更大,产生的失业会更多,这才是个大麻烦,而且不知道尽头到底在哪。

写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某种意义上讲,特朗普注定解决不了问题,他上台之后对“铁锈带”的老百姓来说注定也做不出来啥改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到时候只能是进一步把祸水向我们泼来。

作为应对,咱们这边其实坚持一直以来做的事就可以了,提高先进生产力,降低贫富分化,积极保障民生,促进消费,把这些该做的都做了,自然凡事水到渠成。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中国计划把西藏的淡水调往新疆已经得到
2023: 终于到了我擅长的话题,详细的刨析下导
2022: 网上看到美国冷暴了,是真的吗?
2022: “突围”的困难代价比预想得高,但这个
2021: 乱港分子在英露宿街头:英国背叛了我们
2021: 价值约百亿美元、史上最强望远镜升空,
2020: 民运人士丁建强在美染新冠病逝 亲中共人
2020: 明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圣诞节,
2019: 最新!美国欲阻断台积电出货华为
2019: 国际货币基金2019世界国内产值国家和地